第一节 肥胖的定义与分度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指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机体所消耗的热量,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导致体内脂肪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脂肪堆积过多,体重过多增加的疾病。此时,除了体态异常,还可伴随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怕热多汗、动作迟缓、肌肉无力、易疲劳、劳动效率减低,以及精神和心理的异常等。
正常人每日摄入糖、蛋白质和脂肪三大营养素,其中所含的热量供给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活劳动的需要。如果摄入量比消耗量多,多余的热量就会以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
人体内贮存脂肪的场所称为脂肪库。人体里共有三大脂肪库:第一大脂肪库是皮下组织。皮下组织里含有适量脂肪,包裹人体的肌肉、血管等组织,使人看起来有一种丰腴美。第二大脂肪库在内脏周围,适量的脂肪可以支撑、固定内脏,起到保护和稳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这部分脂肪过多,就会限制和影响内脏的功能和活动,尤其像心脏这样的器官更为明显。有些胖人稍微活动就感到心慌气短,这可能与心脏受到周围脂肪组织的挤压有一定关系。第三大脂肪库在腹腔的大网膜上。一部分肥胖患者,看起来大腹便便,这正是大网膜里脂肪聚集过多的表现。人体脂肪库可以无限制地贮藏脂肪,这是胖人可以无止境地发胖的原因。
二、肥胖程度的评价
目前评价肥胖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体质指数法和标准体重法。此外,腰围也是一种常用标准。
(一)体质指数法和肥胖度
体重指数(BodyMassIndex), BMI,又称作体质指数,它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所得出的数值。在判断肥胖程度时,使用这个指标可以消除不同身高对体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应考虑到其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病人,体重指数值可能高估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由于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重指数值可能过低估其肥胖程度。由于女性生理性的体脂较男性含量高,相等BMI值的女性的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因此,条件允许时,同时测定体脂百分含量(F%)会有助于判断肥胖程度。由于人种和年龄不同,运用BMI法计算肥胖度也有差异。
1.成人BMI计算公式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2(kg/m2)。
2.依据体质指数标准的成人肥胖度的计算
(1)欧洲成年人肥胖分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BMI≥25~30kg/m2称超重。BMI>30kg/m2,称为肥胖症。具体见表1-1。
表1-1 欧洲成年人的体重标准及肥胖并发症的危险性(世界卫生组织1998)
(2)亚洲成年人的肥胖分级
由于人种的特殊性,采用WHO推荐的上述BMI标准,将导致低估超重与肥胖在亚洲人中的疾病负担,因此并不适于亚洲人群。亚洲人包括我国人群在内,在较欧美人群较低的BMI下便出现代谢性疾病,并且更易于形成腹型肥胖,即腹部脂肪聚集为特征的肥胖。研究证明,腹内脂肪堆积较全身性肥胖有更高的代谢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更易导致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的发生。而且我国及其他亚洲人群在较低水平的BMI和腰臀比(WHR)时就出现与肥胖相关的疾病。与欧美人比较,亚洲人群在较低水平的BMI即有较高的WHR,趋向于腹型肥胖而不一定发展为全身型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肥胖专家顾问组,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于2000年2月联合发布了《亚太区肥胖的重新定义和处理》的指导性手册,即亚洲人正常BMI(kg/m2)为18.5~22.9;23.0~24.9为肥胖前期,大于25为肥胖。具体见表1-2。
表1-2 亚洲成年人体重划分建议及肥胖并发症的危险性
(3)儿童的肥胖分级
因为生长发育关系,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测量具有特殊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对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婴儿和儿童进行了仔细的长期研究,根据公认的国际营养标准制定了新的儿童生长标准,并于2006年4月27日在WHO官网上公布,以供世界各地的儿童参考。根据WHO标准,儿童肥胖分级主要在同年龄同性别的平均BMI基础上,依据评分进行评价。评分0代表指标的中间线(也叫平均值),指标的评分大于0代表在中间线之上,小于0代表在中间线以下。体重(kg):在+1SD和-2SD之间属于正常,高于+1SD,需要参考BMI判断儿童是否超重,低于-2SD的儿童明显体重不足。具体见表1-3。(0~19岁儿童依据年龄的标准体重表参考附件1)
表1-3 儿童肥胖度划分标准
(二)腰围与肥胖度
腰围(WaistCircumference, WC)是指腰部周径的长度(腰围的具体测量方法参见本章第五节)。目前公认,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具有更高的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BMI并不太高者中,腹部脂肪增加似乎是独立的危险性预测因素。同时使用腰围和体重指数可以更好地估计它与多种相关慢性疾病的关系。WHO将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定义为腹型肥胖,当腰围大于此界值时,肥胖相关疾病危险性较同等BMI而腰围低于此界值者升高。对于亚洲成人而言,这个临界值更低,当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即可诊断为单纯性肥胖。当腰围大于此界值肥胖相关疾病危险性即较同等BMI而腰围低于此界值者升高。
表1-4 不同体重指数与腰围等级的亚洲成年人中肥胖并发症危险性
(三)标准体重和肥胖度
标准体重是以身高为基础来进行推算的。成年和儿童的计算公式不同。
1.成人标准体重的计算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
肥胖度=(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
2.儿童的标准体重的计算
资料显示,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1.7kg,生后3~4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体重的2倍;第1年内婴儿前3个月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即12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
出生后1~6个月: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kg)
出生后6~12个月:标准体重(kg)=出生体重(kg)+4. 2kg+(月龄-6)×0.4(kg)
出生后1~12岁:标准体重(kg)=年龄×2(kg)+8kg
3.根据标准体重法估算的肥胖分级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理想体重应在标准体重的±10%以内。我们常把超过标准体重10%~20%定义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定义为肥胖。其中超过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肥胖,超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这一分类标准儿童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