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怎样学国学
清代学者彭端淑在《为学》中说:“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也;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国学并非易事,没有捷径可走,却有规律可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基本规律,要真正把学习国学当成一种境界来追求、一种品格来培育、一种习惯来养成,日积月累,渐次递进,不断提升国学修为。
学习国学,思想上要正确对待。科学认识国学,全面把握国学,才能增强传承弘扬国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要忧患思国学。国学是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时提出的概念,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国家落后的产物和文化弱势的体现。近代以来,西方文化长期处于强势地位,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危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小。在20世纪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我国率先发现或发明的少之又少。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有危机感,越要增强学习国学、传承国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发扬光大中华文明,为科技发展、民族振兴提供强劲的精神支撑。二要辩证看国学。国学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具有多面性,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诚信,行必忠正”等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具有永恒意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则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在现代就不能完全适用;至于“愚民”思想和做法则属于封建糟粕,是要坚决抛弃的。因此,必须辩证对待、批判继承国学,取其精华而弃其糟粕。三要自信学国学。马一浮指出:“信吾国古先哲道理之博大精深,信自己身心修养之深切而必要,信吾国学术之定可昌明,不独要措我国家民族于磐石之安,且当进而使全人类能相生相养而不致有争夺相杀之事。”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学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塑造国人人格的重要力量和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基石。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觉,更加热爱国学,主动弘扬国学,在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中华民族豪迈地走向世界。
学习国学,路径上要合理规划。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筑基垒台的过程。学习国学,一要注重文言学习,以夯实基础。国学经典大都是文言文,最起码的要求是能够读懂文言文,不能读懂文言文,就难以培养国学兴趣,更谈不上学好国学。章太炎在《国学概论》中甚至要求,学习、研究国学应先精通小学,也就是文字学、训诂学和音韵学。通音韵,就是要知道同音通假字;明训诂,就是要懂古今词义;辨形体,就是要识形体通假字,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涵义。二要注重原著学习,以固本溯源。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一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释经典的书都比不上原作本身。不读原著,只读别人诠释注解的东西,恐怕皓首穷经也难识国学真面目。所以学习国学,要从本源出发,品读原著,独立思考,促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要注重经典学习,以厚植底蕴。经典就是永恒,永恒就是经典。无论岁月如何悠久而冲洗,经典依然绽放出迷人的光芒,依然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明亮夺目,依然能触动人们的心灵,打开记忆的闸门,值得用心细细品味。当然,也可以在阅读原著的同时,读一些解释经典的书籍,学习“四书”就可以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王阳明的《大学问》和《传习录》,能起到辅助理解和促进吸收的作用。四要注重开放学习,以兼容并蓄。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种文化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交融,学国学不能固步自封、狭隘守旧,要用开放的心态对待古今中外各类文明,领悟文明的相通之处,在思想碰撞中撷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文明交流中相互融合、形成共识。
学习国学,方法上要科学把握。国学典籍本身就有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韩愈《进学解》中的“提要钩玄”,朱熹《读书之要》中的“熟读精思”,都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说,一是好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目读,经常读书,学而时习之;诵读,既背读又熟读,许多名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抄读,既可全抄又可节抄,以抄写、摘录来加固记忆,加深体会;参读,不同版本互相参照,达到增进理解、融会贯通的目的。二是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思考是学习的进步,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既要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又要结合他人的经验思考;既要结合当时的情境思考,又要结合当前的现实思考;既要结合历史的进程纵向思考,又要结合世界的发展横向思考,使国学蕴涵的深厚思想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勤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动笔,是学习和思考留下的痕迹。不动笔墨,就很难证明一个人是否读过经典、作过思考。动笔的基本做法是圈点勾画,标注重点,再进一层是做眉批、札记、摘录重要内容,更深一步是记录心得,把读书过程中的体会感悟保留下来,最高境界是思考成熟后撰写文章,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学术观点,推进国学研究和文化进步。四是重践行。朱熹《朱子语类》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朱子语类》卷九)学习国学中的义理,尤其是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言语上、留存在头脑中,而是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更好地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践行,塑造完美人格,推动事业进步,为传承和弘扬国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