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北宋三衙与管军
三衙管军制度,肇始于唐末五代,从后梁开端,以后唐、后晋侍卫亲军司的形成为关键性的发展节点,经过后周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二司并立,在宋代继续沿着三衙长官级别递减和三衙鼎峙、互不统属两个基本趋势,至宋仁宗朝方定型为“管军八位”的三衙四厢体制。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随着“将兵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的推行,三衙管军出现了较明显的阙员现象。三衙管军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较成熟的职业军队的管理体制,发挥了强化皇权和保障宋代政局稳定的重要作用。
正如南宋学者吕中撰《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所言:“侍卫起于后唐,而我朝因之;殿前司起于周,而我朝因之。”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鼎峙并立的宋代三衙管军制度,从唐末五代以来,与侍卫亲军、殿前军的发展同步,经历了一个百馀年的较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另一南宋学者章如愚在所撰《群书考索》之后集卷十二《官制门·三衙类》、卷四十七《兵门·三衙》,更综合了王溥撰《五代会要》、钱若水修《太宗皇帝实录》、熊克撰《职略》、叶梦得撰《石林燕语》等相关史籍记载和众家之说,对三衙的制度渊源及其发展演变的脉络,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和概括:
宋沿五代之制,有侍卫亲军及殿前两司。盖侍卫亲军起于后唐,殿前始于周世宗显德元年。宋初,侍卫亲军置都指挥使,虽都虞候,亦在殿前都指挥使上。自王超罢职,无复任者,而侍卫司马军、步军遂分为二,并殿前,号三衙,而马、步二军始居殿前司之下焉。
在同书之续集卷四十四《兵制门·宋朝兵》中,章氏又有云:宋仁宗朝之后“兵则管于三衙四厢”、“惟殿前、马军、步军都副指挥使,三军都虞候,天武捧日、龙卫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为管军掌兵之职”。
笔者主要根据以上吕、章二氏的叙述,对北宋三衙管军制度进行宏观的把握,认为可以将其发展和演变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五代雏形期、宋初三朝发展期和宋仁宗朝之后定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