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转型中的实践与思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贵在创新

跨入1999年,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迎来了自己16周年社庆。16年来,浙少社从地方人民社的一个编辑室,发展成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一定的市场份额的专业少儿社。这中间,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经验和体会,但我觉得有一条是特别可贵的,那就是浙少人不懈的创新精神。

浙少人的这种创新精神,就是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把更多更好的少儿读物奉献给小读者。从具体的选题策划,到图书结构的调整,再到内部机制的完善,都贯彻了这样一种精神,从而推动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壮大了自己。

一、选题创新,形成鲜明的个性特色

浙少人的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选题的创新上。这是我们不断推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逐渐形成自身的出书特色的根本原因。

“半小时系列”是我社对低幼读物进行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与传统的幼儿家庭教育类图书相比,它从书名到内容以及编排形式,都有独到之处,令人耳目一新。“绘画本世界童话名著系列”,以32开本连环画的形式出儿童读物,这在当时也是走在前面的。由于这种形式容量大、制作精,一改传统儿童读物单一的小开本、薄本子的面貌,受到读者的欢迎。“绘画本通史系列”则更进了一步,将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与历史事件连环画相结合,大大增加了绘画本的表现力,使其更为生动、真实。这套书出版后,曾在杭州少年儿童中掀起“不要压岁钱,要压岁书”的活动,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正是凭着选题思路上的这种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理念,浙少版图书一次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其中绘画本和低幼类读物成为本社的两大特色。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读者求新求变的心态更为明显,出版社之间的竞争也日益加剧。在此情况下,浙少社“以变应变”,选题创新的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上注重原创;二是形式上更新更美。

原创少儿文学读物是浙少社近年来抓的一项重要工程。一个时期以来,少儿读物出版中普遍存在“吃洋人”、“吃古人”现象,以致选题撞车、改编成风,而反映现时代少年儿童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奇缺,严重影响了少儿图书质量的提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也为了使出版社在这方面能形成特色、积累资源,我们策划推出了一批由多种体裁、多个系列组成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水平高、阵容强、富有时代气息。“红帆船诗丛”(6种)是在儿童诗创作比较冷落的情况下组织出版的。它涵盖了儿童诗的多种题材和体裁,作者均有丰富的创作经验,但收到这里的又都是他们的“第一本”:金波的第一本十四行诗集,也是我国第一本十四行儿童诗集;雷抒雁的第一本青少年诗集……正如丛书主编金波先生在总序中所言:“‘第一本’,意味着新的创造、新的起点、新的开拓,也意味着儿童诗新的天地。”这套书于去年下半年出版后,我社与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鲁迅文学院、黑龙江作协等单位在哈尔滨联合举办了作家签名赠书、诗歌朗诵会、儿童诗创作研讨会等系列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被当地媒体称为“红帆船现象”。稍后出版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12种),集中了我国儿童文学老中青三代作家,经数年精心策划、创作而成。这套书就总体水平而言是该领域目前国内最高的,而且吻合了当代儿童的阅读兴趣(据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在所列41种儿童读物类别中,小读者对幽默故事的偏好位居第一)。“寄小读者散文丛书”(8种)则是一套规模型的少儿散文读物,它以独特的感悟、深远的意境、醇美的语言,带给孩子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引导他们进入一个较高层次的阅读天地。这几套书的陆续出版,使浙少社在儿童文学出版领域形成了气候,占据了一席之地。

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科学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我社先后出版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科普图书。如给高段孩子的“看北极丛书”和“走向海洋丛书”。前者以一位中国记者的眼光审视和把握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向小读者讲述了它的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知识,以及它对全球环境的巨大影响;后者则是几位从事海洋研究的科学家根据自己在大洋、极地、岛屿、海底考察和历险的亲身经历写成,展现了趣味无穷的海洋世界和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崇高品质。给中高段孩子的有“小海豚知识丛书”,由卞德培、林之光、陈天昌等20多位著名科普作家、专家撰写,涉及多个学科;还有《小学生知识快车》,图文并茂,生动鲜活。给低幼孩子的是彩色24开的“新时代卡通——科学之谜”,分4个系列16册。它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知识点切入,用卡通形象来贯穿,把最新的科技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灌输给孩子,从而将科普读物的对象降到了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

绘画本原本是浙少社的强项。这几年,随着人们阅读、欣赏趣味的变化,传统的连环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绘画本形式上如何创新成为出版界关注的问题。浙少社在这方面也是走在比较前面的,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一是卡通读物。《龙蝙蝠》在绘画上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连环画技法,又吸收了国外动画的表现形式,并较早采用了电脑着色,使画面更加富有表现力。《的笃小和尚》一改过去文画作者分离的创作形式,由作者自己创意、自编自画,使想象与表现、文与画十分融洽地结合起来。还将思想品德教育、科普类题材引入卡通读物,策划推出了“爱国主义教育故事画库”和“科学之谜”等丛书。二是图文读物。根据当今小读者追求真实、生动的特点,在这类图书中采用了更为逼真的绘画形式,或者干脆使用了照片。《绘画本百年巨变》是一部表现20世纪中国三次历史性变化的图书,主题重大严肃,为了增强其立体感和史实性,采用了写实水墨画与珍贵的历史照片结合的方法,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百年中国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其他如“大图集系列”、“小小百科系列”等,均以彩色照片与文字组合,更是栩栩如生,赏心悦目。三是低幼读物。如《儿童版唐诗三百首》、《红宝箱·蓝宝箱》等,从绘画、版式到整体装帧,都讲求完美、和谐,符合现代孩子求新求美的特性。

二、结构创新,支柱产品由列入计划的教辅转为一般图书

在各少儿出版社中,浙少社是较早断计划之奶的单位之一。7年前,出版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经济支柱,列入教辅目录的“练习册”,开始被逐年抽走。经过六年时间,这一块已完全失去。在这种情况下,浙少社不等不靠,走了一条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一般图书出版力度、形成新的经济支柱的路子。经过几年努力,浙少社一般图书的份额不断扩大,全社发行码洋及各项经济指标不但没有下跌,反而逐年上升,较为顺利地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并为下一步的竞争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调整产品结构,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是增强一般图书的出书阵容,丰富可供书目。这是调整结构的基础。一个时期以来,浙少社好书虽推出不少,但就一般图书总体阵容而言,还不是那么强,甚至对省局下达的每年出100种新书的任务都难以完成。这对提高浙少版图书的整体优势和规模效应,扩大市场份额是不利的。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从出书思路、选题计划到编辑力量都作了调整,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出一般图书上,使可供品种不断增多。现每年在重印率保持50%以上的前提下,新书达到200余种,可供品种保持在600多种,既符合市场要求,也适应现有编辑力量配置。当然,这里说的阵容和品种绝不是粗制滥造的,而是多层次、多形式的优秀少儿读物。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也是抵御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

第二是优化一般图书的结构。针对本社一般图书结构上存在的缺陷,做了这样几点努力:1.提高重点图书的出书比例。重点书是出版社的标志性产品,也是出版社编辑实力的体现,适当加大重点书比例对出版社提升图书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都有意义。因此,这几年社里每年都有五至六套几十册列入国家、省重点规划的图书推出,成为全社图书销售和宣传的重头和亮点。2.提高原创作品的出书比例,推动少儿文学创作,加快出版资源积累。从长远看,抓住出版资源,抓住专有出版权,也就是抓住了竞争的主动权。3.加强中高段读物。这主要是针对原先出书过多集中在低幼读物,而中高年龄段顾及不多的情况。这样重要的领域不能忽视,应该有所作为。对重文轻理的状况也作了必要改变,加强了科普图书的出版。

第三是注重特色,形成系列。在特色方面,我们强调既要保持和发展原有的特色,又要发现和形成新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书不至于在每年十几万个品种的书海里被淹没,才能使出版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注重特色又与形成系列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一两本书可以有特色,但毕竟有其偶然性,只有形成系列才能不断强化,成为出版社相对稳定的特色。这几年,浙少社比较重视,也采取了一些策略。对于两个效益方面有把握的,我们采用一次性的规模化推出。如前面提到的几套儿童文学创作读物。对于把握不大的,则先试探性出一两本,一旦成功便尽快成为系列。如“儿童诵读三百系列”、“大图集系列”,就是在《儿童版唐诗三百首》、《世界动物大图集》获得较好反响后,不断跟进形成系列的。

为了保证产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社里在机构和人员配置上也作了相应的变动。1997年初,我们将图书编辑室由3个增加到5个,从而使各编辑室的出书范围涵盖了少儿读物的几个主要领域。其中文学读物编辑室成立后,经过深入调研、周密策划,形成了原创儿童文学选题群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推出了包括“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红帆船诗丛”、“寄小读者散文丛书”等在内的一批有冲击力的作品,提高了我社这个领域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综合室则一方面白手起家开发了一批“短平快”的畅销书,迅速成为社里创经济效益最高的编辑室;另一方面组织策划了重点选题,除了前面提到的《绘画本百年巨变》等书之外,“走进博物馆丛书”(6种)等重点书正在加紧操作,将成为我社献给新世纪孩子的一份厚礼。我们还从应届毕业生中择优充实到编辑岗位,以适应出书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发展后劲。

《幼儿智力世界》和《幼儿故事大王》是我社主办的两个低幼期刊。由于这几年期刊市场波动,加之出版社内部长期存在的重书轻刊的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影响,订数一度呈下滑趋势。为了稳住订数,争取回升,使刊物在出版社经济格局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一是在观念上作调整,重视社办期刊,努力做到书刊并举、共同发展;其二是针对期刊的特殊性,实行内部二级核算,给予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其三是将一室办两刊改为一室办一刊,以明确职责、集中精力办好各自的刊物;其四是调整编辑方针和营销策略,使刊物更具特色,发行手段更为灵活。经过努力,两家期刊均做到了止跌回升,今年一期的增幅分别为8%和25%。

我们觉得,根据我社的编辑构成和出版资源,还应该进一步优化结构:一方面,把少儿出版的几个主要领域文章做足,横队推进,整体发展;另一方面,力争在一个或几个领域重点突破,形成特色,占领制高点。

三、机制创新,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少儿出版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少儿图书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随之而来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怎样面对这种新的市场竞争的局面?怎样在为大局服务的同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很多出版社的实践来看,必须深化出版改革,建立一种既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和出版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和经济规律的内部机制。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浙少社逐步形成了用人、分配和内部运行等方面新的机制。

用人上,实行按需设岗、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全员聘用、定期考核、动态管理。按需设岗就是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非生产部门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设岗定编,尽量做到一人多岗,避免人浮于事;生产部门则按实际需要,适当灵活,但增人要增效。每个岗位都有相应的任职要求、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室主任实行竞争上岗。凡个人志愿、符合基本任职条件的本社职工,均可报名参与,向社委会阐明自己的任职目标和具体措施。社委会在广泛听取意见、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讨论决定。室主任确定后,再与其他同志进行双向选择,社里不搞“拉郎配”,以形成良好的人员结构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所有人员均与社里签订聘约,并依据聘约进行考核、管理。落聘者视情况分别作挂靠、调离、内部退养等处理。

分配上,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上不封顶、下保底,出工拿工资、出效拿奖金。社里将整个收入分解成六个部分,根据所在岗位及考核情况分别兑现。其中,基础工资,按国家和省里的有关政策发放;内部职务津贴,按所聘行政或专业技术职务发放;考勤奖,按社里制订的考勤制度兑现;综合考评奖,按德能勤绩诸方面综合考评情况兑现;部门奖,对团结协作、开拓进取、双效明显科室兑现;单项奖,对出好书、创效益、超定额、有突出贡献者分别奖励。这样,纳入浮动考核的占了全部收入的60%左右。在此框架中,再根据各个部门、岗位各自的职责和特点,设计具体的实施细则。

在选题管理和重点书操作上,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对选题实行动态管理。社里有一个相对稳定,代表本社出书发展方向、特色和结构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但又不完全拘泥于这样的规划。选题和出书结构要随市场和自身情况的变化作必要的调整。将那些不合时宜的选题及时下马,新冒出的有较高文化价值或经济效益的项目不断补充,在动态中平衡,在变化中提高。为了尽快将选题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还实行了瞄准春秋两季少儿图书订货会的“倒计时操作”,提高了选题实现率,加速了产品更新,扩大了市场份额。对重点书,除了做到“五个落实”之外,还制订了倾斜政策。凡列入各类重点规划,或是有一定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中长线产品,以及社里确定的其他重点项目,风险由社里承担,利益计入责任人名下,从而鼓励大家大胆创新,开发重点产品和中长线产品,保证出版社可持续发展。

上述机制上的改革和调整,激发了全社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增强了市场意识、精品意识和成本意识,促进了两个效益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尽管图书市场疲软,少儿图书呈下滑趋势,浙少版图书仍保持上升势头,优秀图书、畅销图书不断推出,销售收入、利润等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连年增长,浙少社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

发展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浙少人决心贯彻“出版更多优秀作品,鼓舞少年儿童奋发向上”的要求,继续以两个效益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争取把一个好的出版态势、一种好的机制、一支好的队伍带入21世纪。

(原载《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增刊《探索优秀出版企业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