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刀笔吏治天下
“文吏”也称“文法吏”,“文法”指的是吏员们所具备的文书和法律的专业技能。也可以称“文史法律之吏”,“史”即“史书”,这“史书”不是指历史著作,而是指吏员的公文书写。“史”本是运用文书的官员之特称。周朝已有了很多的称“史”之官,文献和铜器铭文中看得到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眚史、中史、书史、刑史等一大堆称“史”之官。记录史事只是称“史”之官的一部分工作而已,他们的职能宽泛得多,如文书、档案、司法、财会、监察、礼仪等等,都在其工作范围之内。简言之,早期之“史”是“主书主法”之官:从事文书起草、图籍保存,以及法典的制作与运用。荀子曾论述过战国的“官人百吏”;说他们遵循着“法则、度量、刑辟、图籍”,维系着朝廷的“治法”。战国“官人百吏”的这些职能,跟周代的称“史”之官一脉相承。秦汉的文法吏,不妨认为,就是由早期的“史”发展而来的。
“内史”一官,在秦国一度有了“副丞相”的显赫地位。随后处于“副丞相”地位的变成了御史大夫,他手下有一群御史掌管文书法典。秦汉政府中有很多的称“史”之官,较高级的像御史、刺史、长史、内史、治粟内史;较低级的像曹史、令史、卒史、佐史、尉史、候史、士史、少史、仓史。仅仅“令史”一职就有很多种类:中央有尚书令史、御史令史,郡县诸曹有令史,都尉之下也有令史,还有县令史、候官令史、司马令史、千人令史、城令史、城仓令史、库令史、厩令史,别田令史、门令史等等,不一而足。汉武帝时的丞相府中,吏员有362名,其中称“史”“少史”“属史”的,多达262人,占到了七分之五。在各个官署里面,都看得到称“史”之官的忙碌身影。
“以吏治天下”,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以史治天下”的。战国秦汉间官僚政治的发展,伴随着称“史”之官的繁衍和扩张。古人对这一点比我们看得清楚,他们对“史”之职责的解释是“掌官书以赞治”,对“官”的解释是“文书版图之处”。一群处理文书的官吏,一个配备了文书版图的处所,就构成了一个官署。在出土汉简中,看得到一种记录吏员资质的文书,其中照例有“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这类语句。汉初的贾谊曾说“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刀笔”指文法,“筐箧”是装钱币用的,引申为税收财会:“能书”“会计”及“知律令”,就是文书、财会和法律的技能。具备这些技能,就是汉廷对吏员的基本要求了。图八:秦文吏俑,腰间挂有书刀和砥石。
荀子在讨论“官人百吏”的时候,还特别指出他们“不知其义,谨守其数”。这话的意思是说,“官人百吏”们不管大政、路线和道义问题,皇帝怎么说,文吏就怎么做。这倒也合乎现代文官规范,若每个文官都照自己信奉的“正义”去做,各行其是,政府就要乱套了。士人就不同了,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还要用那理想来评价皇帝的是是非非。专制者当然更乐意政由己出了,厌恶士人们说三道四。若士人的批评惹恼了他,不妨活埋他们,烧他们的书。俯首听命的文法吏,才是富国强兵的得力工具呢。所以文法吏与士人儒生是很不相同的。
战国士人在政治舞台上的夺目风采,遮掩了文吏群体的黯淡身影;以致今人都有看走了眼的,很多著作叙述战国官僚制发展,都只谈到士人是新式官僚的来源。然而,从战国到汉初,官僚行政的主要承担者和集中代表者,首推文法吏,而非士人。“吏”群体的悄悄成长,到秦帝国就沙石澄清、尘埃落定了。秦汉王朝“以文吏治天下”,文法吏已是无可置疑的行政骨干了。正像古人说的,“秦任刀笔之吏”,这个朝廷上“狱吏得贵幸”。“刀笔”的“刀”是“书刀”,写错了字就用刀刮掉,其功能等于今天的橡皮或涂改液。从广义说,以刀笔文法服务于帝国的吏员,都属“文法吏”。专掌司法刑狱的“狱吏”,尤其集中地代表了“文吏政治”,代表了帝国法治,代表了君主的绝对专制。
图八 秦文吏俑,腰间挂有书刀和砥石
汉初的天下,由功臣和文吏支撑着:打天下的功臣及其子弟们占据要津,具体政务则由文法吏们来承担。汉武帝转而“独尊儒术”,由此一来,公卿大臣“彬彬多文学之士”了。然而千万不要误以为从此官员都是儒生了。汉武帝时文吏依然活跃于时,甚至还出现了一批“酷吏”。像长于文法的张汤、赵禹,长于会计的桑弘羊、孔仅等,实权在握,他们都可以划入“文吏”的范畴。直到东汉前期,选官中仍有“郡国所举,类多辨职俗吏”的情况。当时郡国向中央推举的人才,大多是称职的文吏,以致王充感叹“世俗常高文吏,贱下儒生”,“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还有个叫尚敏的,也曾向皇帝抱怨朝堂上“俗吏繁炽,儒生寡少”。
秦汉所谓的“吏”的概念,跟后代是不完全一样的。宋明清的科举士大夫是“官”,处流内九品之中,九品之外不入流的胥吏称“吏”,而秦汉却是视官为“吏”的,从最卑微的佐史一直到丞相三公,都可称“吏”。我们觉得这里面大有深意。秦汉时,儒生文人兼为行政文官的体制正在萌生、还没定型,所以还没有严格的“官”“吏”两分制度。按照现代官僚制理论,理性的行政应是专家政治,而秦汉政治就具有这种特点。以“文法”取人居官的做法,跟以儒术文辞取人,以儒生文人居官的“礼治”政治,具有不同的倾向性。对这个后面还要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