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三玩”教育的研究成效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三玩”教育的发展思路,有效地提升了师幼核心素养,打造了集团教育品牌。
一、园本课程群的深化过程,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一种实践参照
三年来,“坐标式”构建园本课程群框架体系、“织网式”修订园本课程群内容构架、“多通道”深化园本课程群路径探索等经验,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了实践维度,同时促进了师幼核心素养的不断优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儿童视角的课程建设,促进了幼儿的核心素养
1.体能活动的融入,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
“三玩”活动中丰富多样的体能活动有效提高了幼儿的动作技能,增强了幼儿的身体素质。以“玩水”课程为例,幼儿习得了游泳的基本要领和动作技能,动作发展更为协调,抵抗力也增强了。2016年6月,集团园的幼儿进行了体检,我们对体检结果进行了汇总与分析(见表1-14)。
表1-14 实验园区与其他园区大班幼儿身体发育比对(以身高体重为例)
从表1-14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实施“三玩”课程的实验园幼儿在身高、体重发展方面高于其他两个园区,出勤率也得到了提高。幼儿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幼儿将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活动形式的多样,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我们采用跨班、混龄、自主等方式,为幼儿提供更充分的交往机会,促进了社会性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自控能力、规则意识以及责任意识等,为幼儿后续成长打好基础。
以“玩沙”课程为例,改建后的各主题沙池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自然、自在的环境里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
2016年4月,我们对集团园大班的300名幼儿家长做了“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进行了汇总与分析(见图1-6)。
图1-6 实验园区与其他园区大班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情况汇总
图表数据分析:实施“三玩”课程的上陡门园区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更有主动意识,会大胆参与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有技巧地和他人合作、分享,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
3.自理规则的强化,锻练了幼儿的生活能力
我们把课题研究,视为完整的人才培养过程,特别重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如:“玩沙”活动中鼓励幼儿爱护材料,轻拿轻放,有序地收放,养成独立整理的习惯;“玩水”活动鼓励幼儿懂得谦让,自觉守则,克服困难;“玩泥”活动激励幼儿彼此互助,珍惜成果,乐于分享(见图1-7)。
图1-7 “三玩”活动中良好生活习惯的剪影
4.思维方式的引导,优化了幼儿的学习品质
在“三玩”活动中幼儿学习的倾向、态度、行为习惯、方法、活动方式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有所提升。幼儿在“玩沙”中培养了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玩水”中学会了坚持不懈,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有一定的自制力和意志力;在“玩泥”中提高了创造力,善于想象和反思。
我们从学习品质的五维度去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并用于课程评价。在2016年5月,我们对上陡门园区的6个大班143名幼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见表1-15)。
表1-15 上陡门园区幼儿学习品质五维度的调查汇总
结果表明:园区毕业班幼儿在学习品质五维度得分普遍高于标准分。从均值看,各项学习品质都超过中间值3,而在好奇与兴趣、主动性方面,甚至达到了较高水平(分值在5以上)。
(二)持续深入的实践积累,提升了教师的核心素养
在课题实践中,教师对“三玩”课程群有了更为深层的认识,教学理念得以更新,自主力、反思力、文化力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了有效提升。
1.知行合一,促进了教师“三观”的转变
(1)课程观的转变,让教育思想更趋现代
随着课题的深入,教师确立了多元化的课程观,从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观转向“师生、生生协作”的课程观,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接受信息、存储信息,主动搜集和运用信息,并做出反应。
(2)儿童观的转变,让教育视角更富温度
在课题实践中,教师由最初高控和主导,到现在认识到幼儿是有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和建构者。“三玩”课程群的构建,始终以幼儿的发展为核心,教师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3)评价观的转变,让教育行为更趋理性
教师从单一评价—多主体评价—立体评价—学习故事,始终遵循着多元全面发展的原则,真正做到客观评价、科学研判、面向全面,促进每个幼儿动态发展。
2.研习并进,敦促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三玩”教育中借助各年龄段教研组的力量,开展了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课三研、个人教学展示活动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磨课活动,对“三玩”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实践。
(1)实践过程扎实落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力,课题组定期开展专题培训、联动式研修、主题研讨、专家讲座等活动,每一次教研都是有准备的,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如在教研活动《图纹魅力,尽在陶艺》中,我们针对新教师的陶艺基本制作技能及经验教师的陶艺创新分层研讨,通过分层研训,不仅学习了多种手工成形的技法,探讨了各种陶泥印画的方法和特点,更通过同伴互学,提升了陶艺教学的新技能。
(2)实践反思协同新生,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研究力
教师在参与课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反思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的实践者。课题组定期组织沙龙式的学习和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经验,编撰个案研究、幼儿成长档案、作品分析、学习故事及论文等,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研究力。我园三年来共获得437项成绩;其中教科研成绩共计264项;刊物发表、受邀外出交流58人次,承担国家级、省、市、区级公开教学展示46人次。三年来,我园在教科研成绩中取得了一个质和量的提升,团队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塔型”师资队伍得以构建(见图1-8)。
图1-8 温五幼集团园近三年个人荣誉获奖情况
二、“三玩”教育的实践,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一种发展思路
作为一项具有18年研究历程的课题,我们在致力于实证研究的同时,也在潜心打造相关的教育文化,梳理编撰系统的园本教材,逐步实现从“三玩”活动到“三玩”教育的研究发展。
(一)构建了“三玩”教育文化
1.营造环境文化,浸润儿童身心
在环境中,我们融入了“玩”的独特理解,以童趣的方式来呈现。如在集团园大门口能看到“童玩”剪影组画;“童玩空间”凸显的主题是“玩是童年最重要的事”; “童歆园”长廊可以尽享“三玩”课程的精彩瞬间。我们不仅在环境中传递“玩”的文化,也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让幼儿在享受天然诗意童玩的同时,在“玩”的文化浸润下,灵性成长(见图1-9)。
图1-9 温五幼“三玩”教育文化的环境创设
2.借助活动文化,滋养持续成长
为了达到“课程融于活动,活动推动课程”的目的,这些年,我们打造了幼儿活动文化品牌——“童歆”系列。根据不同的节庆、主题、课程,组织开展我园专题的“童歆”活动,助推从“三玩”活动到“三玩”教育的提升(见表1-16)。
表1-16 温五幼“玩”的文化一览表
(二)取得了活动到教育的阶段成果
经过三年的思考、实践、积累,我们汇编了适用于小、中、大不同年龄段使用的《“三玩”课程园本教材汇编》,为教师提供了实施课程的工具手册。2014年12月,“三玩”课程被评为浙江省首届幼儿园精品课程。
1.园内:枝蔓式课程群建设,促集团形成“一园一品”格局
在集团园办学过程中,我们移植理念、拓展领域,促进了集团课程“枝蔓式”的价值衍生,形成了集团园的园本课程群。四园区一园一特色:上陡门“三玩”课程童趣灵动;府东“玩阅”课程书香漫溢;万盛“玩习”课程落点扎实;明园“玩创”课程关注个体。课程群在行动研究中拔节生长,“一园一品”的格局也得以深化和推进(见图1-10)。
图1-10 温五幼园本课程教材集
2.园外:“互联网E+”信息时代,锻造全球辐射的教育品牌
(1)多次举办国内外的学术互访
近两年,我们先后接待了九个批次温大见习生的跟岗研习;迎接了二十多批次全国及省市区姐妹园参观和半日带教;承办了温州市多所公办园来园专题学习省一级评估的迎检工作。先进的教育理念吸引了国际教育同盟,意大利保罗茨落中等学校向我们伸来了橄榄枝。每一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展望,都为彼此带来了最新的教育信息和思想碰撞,推动了双方的多元发展。
(2)受邀参加国家级等学术论坛
我们在国际与国家级的专业对话中,不断验证和完善着“三玩”教育的价值所在。我园园长受邀参加全国“云时代—教育家联盟”论坛的主题演讲,分享了我园“玩中学”的教育理念。2015年11月,受邀参加了温州电视台教育时空栏目的录制。在全媒体时代,与全球的教育同仁和家长分享了“三玩教育”具体实施和对童年的意义,进一步扩大了集团园的知名度。
2016年6月14日,我园向浙江省同仁展示“三玩”精品课程,受到幼教专家们的高度赞赏。浙江省特级教师彭小元对“三玩”教育的顶层设计和课程理念的精准把握,人文环境的整合设计,十多年的坚持和深化,师幼优质核心素养的展现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三、不断深入的持续研究,为活动走向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实践范本
从1998年至今,课题研究历经了初创期、发展期、深化期(见图1-11)。十多年的研究历程中,我们始终秉持的是“不忘初心”的教育理想,追求“给孩子最好的玩”的教育构想。跨越18年,我们对“三玩”活动的梳理、分项研究的深化、教育内涵的探讨、“三玩”教育的框架建立以及实证研究的步步累积,为幼儿园开展“活动”到“教育”的深化研究提供了实践范本。
图1-11 “三玩”课程群研究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