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织网式”修订园本课程群的内容构架
围绕“三玩”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牢牢把握贴近课标、贴近幼儿、贴近社会的“三贴近”原则,多措并举,优化教材内容,完善园本课程群。
一、“三贴近”调整内容,提高教材适恰性
(一)贴近课标,与省编教材结合的内容修订
《指南》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导资源,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确保课程开设的严肃性”, “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展课程园本化研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利用本土资源开发个性化的园本课程。园本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例原则上省一级幼儿园不超过20%”。为此,我园将“三玩”课程群的总课程量控制在20%,与省编五大领域课程有机结合来开展。如:在大班下册“动物王国”的主题教学开展中,我们将主题目标与大班玩沙活动目标相结合,生成了大班主题玩沙活动“动物乐园诞生记”。
(二)贴近幼儿,由研究团队编写的课程资料
研究团队通过专业书籍、报刊、网络等多种渠道采集相关课程资源,并根据“三玩”课程的特点与目标进行进一步完善、调整和拓展,使之形成符合幼儿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有效教材,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中最根本、最基础的途径。
(三)贴近社会,由各界人士提供课程资源
本着开阔视野、贴近生活的原则,我们先后邀请了对“三玩”方面有较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士、民间艺人等社会人士来我园开展讲座与交流,使幼儿进一步了解沙艺、陶艺文化的发展历史和内涵。同时我们对家长资源进行相关的调查,充分了解家长的相关信息,然后有目的地将这些信息加以归类存档,从而建立一个“家长资源库”,及时将宝贵的教育资源引入“三玩”课程的学习之中。
例如:我园地处享有“江南鱼米之乡”美誉的温州,在瓯越文化中具备丰富的教育资源。当我们得知中二班有位幼儿的妈妈是米塑爱好者,便邀请她来幼儿园向幼儿介绍米塑,带领幼儿欣赏米塑作品,使幼儿在了解温州民俗文化的同时激发创作灵感,从而用陶泥来塑造各种形象,在社会人士的协助下,我们开发了一系列的民俗陶艺主题活动。
二、“三编法”优化教材,强化活动效度值
三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编法”,即通过新编、选编、改编的方法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在“三编法”的过程中注重与主题教学相结合、与区域活动相整合、与游戏精神相契合。
(一)新编法:基于原有课程的生成
表1-4中,课题组结合原有课程中未达成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挖掘了“三玩”课程群的教育价值,从而生成新的课程内容。
表1-4 温五幼“三玩”课程群之教材内容分析一览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教材内容亟待优化与拓展。如:在“玩沙”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发现沙不仅能塑造表现静态的美,同时也能反映流动的美,能引发幼儿许多奇妙的艺术想象和欲望,蕴藏着无数创作的契机。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各类现代沙艺教案。这种螺旋上升式的教材不仅丰富了“玩沙”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幼儿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三玩”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选编法:基于幼儿兴趣的择优
在教材分析中,课题组还发现原有课程之间的某些内容无论是在教育价值或是达成目标方面都很相似,甚至在同一个课程里也存在着类同,这就需要再一次基于幼儿的兴趣进行删选,择优选取更适宜的教材内容。
如:中班段“玩沙”课程中的“小小探险家”与“玩水”课程中的“海豚钻圈”均通过钻的动作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可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中班幼儿刚刚学会漂浮的本领,对潜水存在恐惧,这使得“海豚钻圈”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根据分析,我们基于中班幼儿的兴趣删除了水中游戏“海豚钻圈”,择优保留了玩沙活动“小小探险家”。
(三)改编法:基于原有课程的优化
同时,我们也对部分过于注重“教”的行为的教案进行了改编,更加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情绪体验(见表1-5)。
表1-5 温五幼“三玩”课程群之大班陶艺活动《浮雕脸谱》教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