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雪词理解上的一二问题
毛主席的《沁园春》咏雪词早为大家熟悉和喜爱。这首词上片写景:诗人抓住最富有北方原野特征的长城、黄河、丘陵、层峦,描画了一幅北国隆冬的十分壮阔美丽的图景;下片抒情:诗人怀想为这片江山而倾倒的古代英杰,进而满怀信心地预言,今天的人民群众,必将开创一个超越前人的英雄辈出的崭新的时代,词的意境是真实而又迷人的。冰封雪荡,有寒冽肃穆之气;然而原驰峰舞,红装素裹,却何等欢跳,热烈!寒天春意,这是一首祖国之冬的颂歌。其间燃烧着诗人对祖国的一腔热忱,振荡着激人心弦的青春的旋律。吟诵一遍,全身涌起对民族的无限自豪感,内心升腾着一种不可遏制的渴望:为这样“可爱的中国”,为这样光辉的时代,从事前无古人的伟业,献出我们的全副精力——这是人生多大的幸福啊!
以上是我对咏雪词的简单的理解。现在想就一些同志对这首词的评析与讲解,提出两个问题来讨论。
其一是对上片末韵的理解,“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有人指出对它不应“只作字面上的解释,看成是单纯的写景”。他们认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在那个时候,祖国还不是 ‘晴日’;2.在 ‘晴日’,祖国就更加美丽了;3.‘晴日’一定来到。一字千金,毛主席词里的含义多么深长啊!中国有前途,人民得胜利,这不是很明显的吗?”按这种理解,词上片在“须晴日”以前所描写的是怎样一番情和景呢?于是有人主张:在这里“主席寄托了更为深邃的思想,就是如此美丽的祖国河山,可惜被阴云笼罩着,被冰雪封冻着,如果得到红日普照,也就是人民从政治上翻身作了自然的主人,那么祖国将放射出万丈光芒。”
根据前面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此三句便是作者借对雪霁之后的想象,给眼前北方景色着上一层浓艳的异彩,使她显得格外妖娆多姿。这里,诗人运用了所谓“点睛”的艺术。经过这一点化,则画面即情态并茂,生意盎然。至此,诗人便把读者完全带入了诗的境界。“江山如此多娇”,下片换头的一句便纯然成为读者与诗人一齐脱口而出的赞叹了。如取上面所引一说“江山”“多娇”在哪里?眼中景物便一变而为乌云遮天,坚冰封固,一片凄厉与暗淡。“北国风光”亦不复是原作所绘的“北国风光”了!我以为,“中国有前途,人民得胜利”的思想是渗透、交融于整个诗的意境中间,似不能仅抽取这三句作出那样的推论的。
其次是对下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理解。与上片紧密相联,诗人由眼前江山而感怀历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曾以各自的文治武功完成一代勋业;然而比起今日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纵横驰骋千万里江山的英雄儿女却比不上了!“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一般可作治理国家的才能尚欠一筹解,也可宽泛些,即如臧克家同志所说,还含有不能体察人民疾苦的意思。但有同志却将它们作了近乎极端的解释:“他们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定的贡献。但他们都是统治者,……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都充满了他们的屠杀罪恶,何尝是为人民造福的呢?只不过是为了皇权私利残酷剥削而已……”(北师大科研小组文)对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的帝王作这样的分析与评价未免过于简单,对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是应作具体的、历史的判断的;而把它放进这首词里来可就更是牵强以至很不适当的了。词的下片勾画了历代豪杰为美好山河竞相“折腰”的形象,我以为,这里,诗人同样是以上片“千里”“万里”的雄迈的笔触抒发了自己阔大的襟抱。对那些古代英雄为祖国的统一与强盛所作过的奋斗,他们曾经建树的功勋,诗人是热情颂扬的;然而,在“略输”“稍逊”“只识”等分明含带揶揄意味的诗句中,我们又更亲切地体味到作者对革命人民的力量的不可摇撼的信心,诗人对自己时代的骄傲,为词中所表现的凌跨百代的豪情壮采所深深感染。试想,如采取上面所引的解释,则将那样的人物与如此多娇的江山排在一起,岂不使河山顿然减色不少?同时,既然并无“风流”可言,那对今日的“风流人物”安得用“数”? “还看”什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结尾所具有的磅礴气势和鼓舞力量,相反地,不是会大大削弱了吗?
以上提到的两种见解,有其共同之处,即都不顾词所表现的完整的意境,把某几句从诗中抽出,加以不适当的引申或推想,结果便损害了词在内容、格调上的高度和谐,因而杀掉了“诗美”,也便使词的思想意义受到了不应有的损伤。
(原载《语文进修》196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