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宁波市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

2016年10月15日,“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规格最高、规模较大、影响最大的关于阳明心学的学术研讨会。

【录音剪辑】阳明心学是治疗当今全世界癌症的一剂良药。

10月18日,宁波广电集团“知行合一·重走阳明路”大型全媒体跨地域联合行动从宁波余姚王阳明故居启程。

【录音剪辑】今天,我们在余姚王阳明先生的故居,举行知行合一……

2016年12月6日,以“王阳明与治国理政”为主题的“天一阁论坛”在宁波举行,省内外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录音剪辑】阳明心学和而不同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多元和谐的文化倾向,为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交流沟通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有关于王阳明的各类论坛及活动超过10次,2010年后,相关出版著作层出不穷。

——王阳明的时代,到了!

【录音剪辑】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我们应该让二十国集团成为行动队,而不是清谈馆。

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开幕辞中,国家主席习近平以“知行合一”向世界发出倡议,展示了中国的责任和担当。

事实上,这并不是习近平就“知行合一”的第一次表述。

【录音剪辑】习近平光讲知行合一,我统计了一下,不下20次,从国内讲到国外,在G20大会上又讲了知行合一。

200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与大学生们就“知行合一、报效祖国”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2011年,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与师生谈话中他说:王阳明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吴光:

【录音剪辑】

习近平他讲王阳明是伟大的哲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又是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政治家。

此后,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数次引用“知行合一”。

2014年1月,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他强调,“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2014年3月,习近平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为行动。

2014年5月,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坚持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

“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些心学思想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录音剪辑】如果不是明朝多元化的时代,王阳明是不可能出来的,凡是思想在解放,社会在多元化的时候,我们就想起了王阳明。

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复苏,城市趋向繁荣,财富作为价值标准被社会逐渐认同,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依次形成了政治中心北京,经济中心苏松江浙,文化中心南京、苏州等三大中心的社会格局。社会的多元化带来了社会职业、社会思潮、社会价值的多元化。而这一过程,也伴随着贫富不均、思想涣散种种现象的产生。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

【录音剪辑】社会财富被认同以后,文化发展以后,社会多元化以后,明朝的中后期确实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时代。但是,它自由过度就没有规矩了,经济繁荣,它变成一个涣散的社会,以社会的涣散为代价而取得了繁荣。

追根溯源,王阳明正是看清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济世良方。“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王阳明热”在2016年持续发酵的推动力在哪里?

【录音剪辑】这几年阳明学异常火爆,其实它是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在根本上是整个社会尤其是民间层面在推动。

不同的时代,相似的命题。时隔500多年后,2016年10月,在“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化院院长许嘉璐痛心疾首发问:

【录音剪辑】中国怎么了?改革开放,大家日子好过了,钱包鼓了,就是忘了脑袋空了,于是,出现了种种社会现象,怎么办呢?

改革开放近40年后,当物质基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精神的需求自然摆上了议事日程。而追求心性合一、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顺应了人们心灵的需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显得重要和紧迫。

【录音剪辑】世界如此之快是好事还是坏事?当今世界上,风险无处不在,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不平等加剧,再加上社会道德的滑坡,信仰的缺失,于是,引发了国际上和国家内部的动荡。

再观东亚,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和韩国渐次出现了阳明学热,同样与东亚社会的转型期密切相关。

浙江省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

【录音剪辑】东亚各国一衣带水、地缘相邻、人缘相近、文化同根、生活同源,因此,在转型期所碰到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极为相似。阳明学热在近现代的日本曾经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在幕(府)末的维新时期,另一次出现在战后的昭和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日本社会重要的转型期。朝鲜半岛也在近现代出现过两次阳明学热。当下的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传统的工业时代正在崩解,整个社会也处于转型期,固有社会结构及意识形态日益瓦解,阳明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升温的。

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又有着怎样的价值和启示?

【录音剪辑】为什么现在习近平要重提王阳明,说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到多元化社会了。

在多元文化的潮流中,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国家和国家和谐相处的道理,更是对当今人类文明的一种贡献。

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杜维明:

【录音剪辑】我们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什么?我认为,主体性绝对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绝对不是一个封闭而排他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个主体性在很多地方是可以通过中国的医学,中国的心学,中国的艺术,通过最核心的一些政治理念,包括天下乃至协和万邦、殊途同归这些基本的价值来了解。我相信可以成为21世纪人类重要的资源之一!

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

【录音剪辑】西方到了海德格尔,到了后现代,基本上解构得人没有方向了,人碎片化了,人没有价值了,只有当下了。到这个关口上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价值和意义了,这个时候中国哲学应该接得上,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古为今用,以王阳明的心学观照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变成了促进当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内生的文化动力。王阳明的心学,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解决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方志远:

【录音剪辑】全世界都无法否定中华文明,我们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来否定我们自己,所以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可以说是具有独到的眼光和非常深厚的文化勇气、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传递出他的文化理念和文化观。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道:“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

2015年,在参加全国两会讨论时,习近平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

【录音剪辑】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60—70年来呼唤他,说明我们党、我们国家同样具有博大的胸怀,也是中国多元化的象征。中国的多元化需要我们执政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多元化,由对孔子思想的发掘到对王阳明思想的发掘,是中国当代对于传统文化包括意识形态,以及多元化放眼世界的智慧和人类共同理念,我们(有)一个新的认识。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王阳明重新被大家所熟知,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王阳明“热”了。

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自信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录音剪辑】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文化自信更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1934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名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文章中这样说道:“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集团音乐广播、交通广播

作者:叶赵明、戴洁敏、张松才、郭英杰

做时代发展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评析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

刘茂华

公元1508年,王阳明悟道“知行合一”,开场讲学,最终创立“心学”体系。500多年后的今天,阳明文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片。“知行合一”将阳明文化变成一种文化自觉、自爱和自信有利于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播新闻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要突出责任意识、广播意识、本土意识和风格意识,立足本土,突出特色,发挥出主流媒体影响时代、引领生活的作用。

一、从实际出发

新闻总是与事物的某种变动相联系的,我们就要有较强的捕捉新闻的能力,新闻事件一经发生,就要紧紧抓住它,在第一时间迅速播发出去。而优秀的新闻评论则应该在注意具有典型性的新闻事实以外,还应当注意那些对新闻事实的解读。这样的新闻评论能够更多地引起人们的兴趣,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

2016年,学界对于王阳明的研究热情愈发高涨,至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的召开,学界把王阳明和他的“知行合一”更进一步推向大众视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阳明热”的背后,其内在的动力在哪里?循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产生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与当下中国相类似的“多元化趋向”,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找到了结合点,同时,这部优秀的广播评论从王阳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王阳明热”在2016年持续发酵的推动力、以王阳明心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启示三个方面层层推进进行了解读。

如果新闻已距离事件发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时,就得下功夫捕捉与之相连的渐变过程中的新情况,采取以“新”带“旧”、由近及远的办法,把旧闻变成新闻。如果能在过时的事件中从内容上寻找“新闻由头”,也能够写出好的报道来。这就需要我们独具慧眼,发现已知新闻事实的变动。在我们平时的采写和评论中,时常遇到“迟到”的新闻。就是说,等发现该新闻是好新闻时,事实已经发生过一段时间了。我们可以学习不少老新闻工作者的做法,善于从事实的变动中挖掘“新闻由头”,这样不但能把“死”新闻救活,而且还能写出很好的新闻。从发现事实上的新变动中找新闻由头,要处理好新变动与旧闻事实之间的关系,即:旧闻确实有值得重新报道的价值;新变动是在旧新闻事实基础上的变动,它们之间有紧密和必然的联系,新变动的“新”,应是新闻媒体当前所亟需报道的内容。

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以2016年12月6日“王阳明与治国理政”为主题的“天一阁论坛”为契机,着重分析了“知行合一”产生的多元化社会背景,并且分析了我国当前相类似的文化多元、思想多元发展趋势,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进行了对比和类比,从中找到相似的地方。该评论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变迁,从过去王阳明热与当前的中国文化现实的变迁,从不同的维度找到了最新的变化,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层层剖析,做出了深刻的解读。

二、高瞻远瞩

2016年10月18日,宁波广电集团“知行合一·重走阳明路”大型全媒体跨地域联合行动从宁波余姚王阳明故居启程,跨越五省、历时半个月,这是对宁波先贤王阳明生平的回顾和重温,基于大量的采访和深度思考,专题将王阳明的热与转型期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渴求进行了思考和解读,最终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将主题进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当前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越发深入,已经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层含义。现在的节目大多侧重于帮助听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透过新闻现象,了解新闻本质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更多的是发挥其舆论导向的作用和舆论监督的功能。这些评论节目充当着时代发展的观察者、思考者、监督者的角色。目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更是站在百姓的角度来进行监督,替人民监督、替人民思考。

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通过阳明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以及对这股热潮蓬勃兴起的“文化自信”内涵的挖掘,反映出“党中央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历史上所有对我们这个民族作出贡献的人物的一个肯定,也代表着对中国文化的发掘、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这一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时代主题。

三、发挥广播的优势

生活中的声音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而能够巧妙地利用和发挥这种声音魅力,正是广播评论的一大优势。播音员或主持人充满磁性、富于共鸣的音色,现场采访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各具特色的讲话录音,听众参与节目的电话讲话,自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有报道价值的现场音响以及一些专家的现场发出的专业性意见都充满了魅力。

比如,贵州省文史馆馆长顾久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的声音:

【录音剪辑】西方到了海德格尔,到了后现代,基本上解构得人没有方向了,人碎片化了,人没有价值了,只有当下了。到这个关口上觉得人生已经没有价值和意义了,这个时候中国哲学应该接得上,该中国哲学登场了。

古为今用,以王阳明的心学观照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变成了促进当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内生的文化动力。王阳明的心学,对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解决当下社会的种种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这些声音与其他各种声音组合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新闻本身的事实,也很好地反映出了新闻事实的深厚内涵。新闻评论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审时度势,切中要害,优秀的时评有着匕首和投枪的作用。代表城市广播发声,在新闻事件上表明自己的态度,弘扬主流价值观。广播评论以科学的、富有前瞻性的眼光观察社会,发表真诚的、有价值的见解,为听众提供多个分析问题的视角。

如今,信息海量呈现,受众不再满足于知晓事实,还希望传统媒体可以进行个性化传播;客观报道与主观评价相结合,融事实的叙述和评论为一体。受众讨厌没有新意的唠叨,不会拒绝真知灼见。与报刊、电视、网络相比,广播评论的发展仍然落后,即使每天一条“本台评论”都难以持久,质量参差不齐。广播评论《从阳明热谈中国的文化自信》有意识地积极策划,将古今中外的各类素材汇聚在一起,用声音的艺术、理性的探求为听众提供了优秀的广播评论作品,这种积极策划和探索的新闻职业精神值得赞扬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