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宁波市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甬黔携手攻坚脱贫——六千里帮扶路,二十载山海情》大型新闻行动系列报道代表作之三:《山海有情 宁波对口帮扶贵州黔西南20年有大爱》(综述篇)

贵州义龙新区楼纳村是一个布依族村寨,宁波投入资金300万元帮助村子建设特色寨门街道、民居亮化工程、民族文化广场等,通过对接帮扶加强旅游、文化等产业,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

【录音: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大家都非常感谢,没有你们宁波的帮助,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搞不起来。】

黔西南州兴义职中的宁波楼和浙江楼、望谟县的余姚大道、册亨县的宁波桥、楼纳村牌楼上的“宁波援建”……一批具有鲜明宁波元素的基础设施拔地而起,矗立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大地上。20年来,特别是2013年宁波开展与黔西南州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黔西南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黔西南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李选志:

【录音:加速发展的推进器就是有些产业的发展都和宁波的贡献分不开,密切相关,是因为宁波项目的注入,使我们的产业尽快成型,尽快发挥作用。】

黔西南州多为深山区、石山区,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和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难的“六难”问题特别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帮扶资金和项目重点向贫困村、贫困群众倾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据统计,1996年到2015年年底,宁波市共帮扶黔西南州项目1573个,金额达5.51亿元。2013年到2015年3年间,宁波市共实施对口帮扶项目230个,到位帮扶资金1.83亿元。20年来,我市共帮助当地政府建设1430多所中小学校;帮扶建设100多所医院(卫生院),缓解了10多万户群众的看病难问题。

从“输血”到“造血”,我市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大力扶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旅游业等,激活当地产业发展。长毛兔产业是镇海区对口帮扶普安县的一个项目。目前,普安县长毛兔存栏量达140万只,长毛兔养殖户750户。我市帮扶的晴隆县波尔山羊养殖项目,现已发展到全县14个乡(镇),4万余人从中受益。

【录音:(我们)把扶贫产业的发展作为紧紧抓住不放的一个重点,我们产业的投资和项目,要占对口帮扶整个项目的70%,因为产业是解决老百姓脱贫根本的办法和措施。】

宁波还重点帮助黔西南地区引进种植养殖新品种,帮扶引进的杨梅、茶叶、板栗、李子、水蜜桃、黄花梨、白枇杷等新项目目前也初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在多方努力下, 2014年10月,宁波至黔西南州兴义市的直飞航班开通,两地的沟通、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升华,双向交流进程加快。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年的携手奋进,让四明山与万峰林肩并肩,甬江和马岭河相辉映。如今,宁波站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肩负着国家交代的重大使命与担当,将把对口协作、精准扶贫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单位: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新闻综合广播

作者:陶廷龙、吕岸、翁常春、周凌辉、吴福明、吴巧、唐梦阳、方圆圆

强化精细策划,突出民生感受,生动诠释“精准扶贫”重大主题——广播系列报道《甬黔携手攻坚脱贫——六千里帮扶路,二十载山海情》评析

谢绍群 吴生华

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系列报道已成为重大主题报道最常用的报道方式。围绕某一重大主题,经过精心策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视角的立体式报道,可以以一定时间跨度的持续播出,取得重大主题宣传的累积效果。宁波广电集团新闻综合频率在《宁广早新闻》节目中连续播出的“甬黔携手攻坚脱贫”大型系列报道《六千里帮扶路,二十载山海情》,就是以细致的策划和扎实的采访,斩获2016年度宁波市广播电视新闻奖广播连续(系列)报道一等奖的一组成功之作。

一、突出“精准扶贫”重大主题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四个切实”具体要求:一是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二是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三是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四是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他强调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具体就是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

在“甬黔携手攻坚脱贫”系列报道中,“晴隆羊”晴隆产业模式、香菇产业脱贫致富模式和布依族村寨特色文化产业建设模式等等,通过深入的采访挖掘,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精准扶贫”重大主题和产业扶贫开展成果。同时,黔西南州扶贫办常务副主任李选志在采访评论中强调把扶贫产业的发展作为紧紧抓住不放的一个重点,产业的投资和项目要占对口帮扶整个项目的70%,凸显了宁波对口帮扶、抓住产业发展“牛鼻子”的民生性、精准性大主题。这一系列报道中有多篇紧紧围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展开,深化了精准扶贫主题。如《小小香菇撑起脱贫致富一片天》《普安县长毛兔托起的致富希望》等录音专稿,较好地反映了宁波扶贫项目让当地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从而树立起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脱贫理念,生动地诠释了“扶贫扶志”的脱困目标。

二、强化“时空跨越”精细策划

2016年是宁波市对口帮扶贵州黔西南州20周年,“甬黔携手攻坚脱贫”系列报道充分开掘了20年对口帮扶的背景,精准聚焦20年扶智脱贫的成果。从1996年到2015年年底,宁波市共实施对口帮扶项目1573个,到位帮扶资金5.51亿元。20年来,宁波市共帮助贵州黔西南州当地政府建设1430多所中小学校;帮扶建设100多所医院(卫生院),缓解了10多万户群众的看病难问题。这一组精准的数据表达凸显了跨越20年来宁波市对口帮扶给黔西南州带来的可喜变化,生动展示了宁波对口帮扶黔西南州的累累硕果。

而20年、宁波和贵州的黔西南州的大时空跨度,既给系列报道的策划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给远跨时空的采访增添了难度。“甬黔携手攻坚脱贫”系列报道的一大成功之处,就是在于这时空跨度之间的精细策划和精细采访,充分挖掘出了时间所酝酿的一系列精彩扶贫故事。如录音专稿《跨越千里的助学情》,当事人深情回忆起2006年宁波万人助学的感人场面,讲述了2009年望谟县700名学生获宁波“温暖午餐”资助的感人故事。又如《宁波人民情系黔西南大山深处的孩子》,则披露了祖籍宁波的台湾嘉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英龙老人无私助学的故事,他先后捐赠2.7亿元,建造了1000多栋教学楼和宿舍,资助了7000多名贫困学子。这些报道都蕴含着“扶贫先要扶志、扶智”的精准扶贫理念,大大增强了报道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三、着力“民生感受”典型挖掘

所有的重大主题报道最后都只有一个落点,那就是老百姓的获得感。“甬黔携手攻坚脱贫”系列报道就十分注重民生感受表达的采撷,较好地展示了产业扶贫对当地老百姓生活所带来的变化。报道中,“晴隆模式”中因养羊还带动了“皇竹草”的种植,增加了村民的人均收入,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老百姓的精气神都体现出来了。安农县“香菇脱贫致富”模式使村民李能不仅赚取了比外面务工更高的收入,而且还能在家乡照顾到老人和孩子。同时,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安龙县农户加入到了这一行业,而企业的保底收购又让大家吃上了“定心丸”。布依族村寨文化产业建设帮扶模式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一系列典型案例的挖掘和报道,以百姓之口,生动地讲述了20载的“山海之情”。在录音专稿《孔纳村加快新农村建设,古寨换新貌》中,记者进入寨子,只见一幢幢崭新的具有布依族风情的三层楼房点缀在绿水青山间,原来这几年宁波帮扶该村,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改造民居,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多种水果基地,使该村初步建成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特色民族村寨。村庄的变化,村民精神面貌的变化,在描写和采访之中一一呈现,唱响了宁波在黔西南大地谱写的一曲曲惠民生、扶教育、兴产业的帮扶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