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环境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城市文化与精神家园建设

王旭晓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题解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生态文明”发展战略。

本论坛的主旨是要促进环境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生态健康发展。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城市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

一、关于城市

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集于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居于城市。”转引自:Lewis.Mumford, The l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 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London:Seeker & Warburg,1963,111。原文是:“Men come together in the city to live; they remain there in order to live the good life.”在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并居住于城市。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在世界上有50%以上的人生活在城市里,而没有生活在城市的人,也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与城市有着密切的联系。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将超过总人口的62%!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迅速。专家们预测,到2020年,50%的中国人将居住在城市,到2050年该数字更会高达75%。所以,不少学者称21世纪是中国的“城市世纪”。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深入,城市与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逐渐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所和生活样态。

我国在城市发展初期过分注重经济和技术指标,局限于满足单块土地的容积率和功能,而忽视了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城市美化活动和城市形象工程也是千篇一律,只重视单个地区的外表形象,忽视了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环境、遗产保护、能源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忽视了以城市文化为基础的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因此出现了当前中国城市片面模仿发达国家的城市结构,城市形象雷同、缺乏城市特色和文化精神的“千城一面”“复制城市”“摊大饼”的状况。这种情况在现阶段有所改善,但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仍然是侧重城市经济、物质空间,未能有效地照顾到居民的精神需求。

城市不只是规模、人口、经济、建筑等数字指标的体现,更应该体现出一种文化关怀。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为核心地位。

二、关于城市文化

对城市文化的界定,学界已有很多认识,美国著名城市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提出的“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4.的观点,非常形象地表达了城市与文化的关系。城市的发展既是一个长期的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城市中各种文化要素通过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载体代代延续下去,形成“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内容虽可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等几种类型,但其作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很难界限鲜明地去区分。各个类型的文化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丰富的城市文化内容。

有人把缺乏文化的城市称为“文化沙漠城市”,这是很有道理的:城市是以“城市文化”为灵魂的特殊容器,一个没有自己特色城市文化的城市是无根的城市。城市中各种空间环境要素是城市文化最直接和最集中的表现者,城市文化以此为主要载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并左右着城市的品质。

近些年,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出现了建设“山水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家园城市”等多种呼声。其中“家园城市”最具代表性,这是因为“家园城市”不仅能涵容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健康城市等城市类型的物质性特点,更张扬了以文化为基础,把城市打造成人们精神家园的理想追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家园城市

“家园城市”中的“家园”主要指城市中各种空间的软硬环境建设,尤其是城市的空间文化建设对城市居民精神需要的影响和满足。一个城市,在为人们提供了丰裕、舒适、方便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同时,更应该是人类的精神归宿和灵魂家园。

“城市是人类自己追求的结果,它应该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家’,一个好城市能够成为人类‘灵魂的家园’。”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110.但是,我国的城市建设目前有一个普遍倾向:注重城市物质和使用功能的建设而忽视精神追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针对此作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当前的城市建设是“四有四没”,即有绿化,没山水;有建筑,没诗意;有规划,没特色;有指标,没记忆。绿化变成了简单的草坪,根本没有“山水观”;城市建筑有体量,却没有表现出城市的诗意和韵味;现在的城市都在改造中越来越趋同,有了规划,没有特色;城市建设追求各种指标——绿化指标、空气指标等,但没有保留自身的文化记忆。

所以,“如今,各地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惊人的速度背后,一系列‘城市病’让人心痛。”许江.城市建设应补一堂美术课[N].人民日报,2006-08-18.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带来繁华和方便的同时,城市又成了欲望的代名词。欲望带来的众多现象:污染河流、砍掉大树、排放废气污水……喧嚣的环境、日益拥堵的道路、密集的水泥森林……使很多人开始厌恶城市、恐惧城市、甚至逃离城市,当然也有了对城市的反思。如果不能满足城市市民精神上的需求,再好的城市物质和环境条件,也难以实现人对城市的家园归属感。

那么,家园城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城市?

家园城市,是一个充满亲情、友情和人情的温馨家园。早在1898年,英国著名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他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建设家园城镇”的主张,他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标志——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人与人之间广泛交往、互助合作的标志,是彼此同情的标志,是科学、艺术、文化、宗教的标志。”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纪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21.霍华德更可贵的地方是他真正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明确提出:“要让城市和乡村结婚,”并“应该立即为那些目前居住在拥挤而充满贫民窟的城市中的人民建立美丽的家园城镇群,每个城镇绕着田园。”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纪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98.而不是像今天我国很多为追求各种“政绩工程”“风貌设计”“形象工程”而进行的城市建设。霍华德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人们对家园城市的追求。如今天的城市学家认为:“我们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密集型的和多中心的新型城市,一个多种活动同时展开的城市,一个生态的城市,一个易于交往的城市,一个公正的城市,一个开放的城市,更重要的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其中的艺术、建筑和景观能够使人类感动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理查德·罗杰斯(Richard Rogers),菲利普·古姆齐德简(Philip Gunuchdjian).小小地球上的城市(Cities for a small planet)[M].保德崑,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导言:6.

家园城市应是一个具有多样性的城市。因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集聚在城市里,每个人的能力、需求、兴趣、财富、所受教育等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不管是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出发,城市都必须具有错综复杂并互相支持的多种功能,来满足人们的多样性的生活需求。城市中的“多样性”更是城市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城市的容纳精神,城市不仅是富人的城市,还应该是穷人的城市;城市不仅是生产的城市,还应该是交往的城市;城市不仅是物质的城市,更应该是精神的城市。

家园城市必须具有优裕的城市人文环境,尤其是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各种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应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在注重大型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应注意提供方便舒适有亲切感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如社区、街道的小公园、小店铺、休闲娱乐场等,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现代城市发达的通信网络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但这种单一的联络方式,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和代替人们面对面的“全信息交往”的渴求,所以必须创造能使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公共空间和娱乐休闲场所,以增加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减少城市人高发的心灵疾病。

家园城市必须处处体现对不同人群的人性化关怀。城市原有的老城区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社区邻里等的生活样式,一个关怀体贴的城市在旧城改造中应该保留这种延续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城市聚集生活方式。而不是奉行大拆、大建、全迁方式,完全打乱老城区已有的生活样式,使人们的居住脱离亲戚朋友、邻里社区,让所谓都市统一的冷漠方式代替原有充满多样性、便利、和谐等人性美感的生活状态。城市建设中的人性化关怀,应体现在城市建设中的无数个细节上:一片自然的草地、一个方便的座椅、一个适合人体生理的街道转弯、一个红绿灯的设置等。这些体贴入微的细节才能真正使城市成为人们“诗意的场所、人性的空间”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2.和灵魂的家园。

同时,家园城市还应该是一个美的城市。美的感受是人类的一种高级享受和情感,没有了美的感觉,人们的生活会是苍白的和无意义的。

一个美的城市,首先是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如建筑与空间的合理布局、建筑虚与实之间关系的处理、街道的宜人和变化等。然而,在我国今天的城市内,很少有空地,它们都被高楼大厦“填充”了。因此形成了主要道路和街道两边被钢筋水泥和玻璃幕墙挤得满满的状况,建筑与建筑之间缺乏有想象力的、开敞的公共空间,人们走在其中,会感到非常压抑和无助。一个美的城市会使生活于其中的居民得到精神上的放松、愉悦,心灵安逸,而不是压抑与紧张。

其次,有特色的城市才是美的城市。抵御克隆和复制,体现城市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本土特色,是城市审美意象形成的重要一环。另外,城市的艺术和色彩更直观地表现了城市的审美特性。城市是各类艺术的聚集地,各种空间形式、线条、园林园艺、绘画、雕塑、城市空间装饰乃至整个城市的节奏感等,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巨大的艺术品。城市色彩体现在各种城市空间具有节奏感的协调搭配上,和谐的城市色彩就像一幅优美的画卷,形成城市的整体形象美。

而具有以上高品质精神家园的建设,必须以内涵丰富的城市文化为保障和动力才能实现。

四、城市文化建设的两大要点

(一)留住城市记忆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基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每个时代在城市中都留下了各自的记忆。城市记忆以古代遗址、历史街区、民间艺术、市井生活、传统建筑、民风民俗等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着。人们可以通过它们来直接读取城市的“历史年轮”。各种城市遗存在城市发展中,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很多成为城市的文化标志。有效地保留、保护和延续城市记忆是当前我国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城市记忆是城市的灵魂和象征。它不仅代表了城市的过去,更孕育着城市的未来。

(二)塑造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当前,我国城市特色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文化的流失。其中城市传统特色的丧失或弱化最为严重。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加以城市文化的创新。我国多数城市已有一定基础,在进一步城市更新中,“唤起文化”,保护和秉继城市的传统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城市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种物质要素上,保护和尊重城市历史传承是当前进行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特色最为迫切的任务。

重塑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并不是一味要怀旧、复古,而是既要融古,又要纳新。

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与现代的创新结合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关键。

五、回归城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关系

无论是新城市还是老城市,城市特色的塑造还应回归城市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关系。当前,在我国的现代城市建设中,因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人—城市—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与大自然被截然隔离起来。这与我国历来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是相背离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充满了敬天、顺天、法天、同天,天人相副、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和生态理论。这些理论强调城市与自然的一体性,主张把自然与人工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创造了大量经典的“法天象地”“道法自然”的园林城市、山水城市。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城市作为从自然发展出来的一部分,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鲜花、碧树应该也是城市的特性。今天的城市建设应该以与大自然的和谐为前提和基础。当城市建设和其自然环境相协调时,尤其当城市的自然风貌和城市的历史人文紧密结合在一起时,自然的地貌、江河、气候、动植物与城市中各元素共同塑造着城市的形象,将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城市同时也是生态文明的城市。

要把城市建设成为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家园,必须把城市文化的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城市文化的健康、成熟与否,应提升为城市建设的主要评价标准。

(根据PPT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