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两条不同进路
实现现代性是我国现今社会的最基本追求。不过,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有一些人认为,实现后现代性才是现今社会的最基本追求,后现代性追求已经取代了现代性追求。尊重人、相信人是现代性的基本内容,它反对神和传统对人的压抑。后现代性追求虽然反对现代性追求对理性、本质、中心等方面的强调,强调非理性、反本质、反中心等,但是它的基本旨趣却是进一步颠覆任何权威对“个人”的任何压抑。因而,在基本旨趣方面,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一致的,都旨在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后现代性之路实际上是追求现代性的另类模式。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的幻想》中,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说,迷恋后现代性的后现代主义是追求现代性的另一路径。
现代性指的是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性质、特征和样态。这种性质、特征和样态可以从很多方面进行分析,“但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外在的社会结构和内在的文化心理两个方面”。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注重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强调手段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和合理化,强调“控制自然”,“凡是自然的,就是有待改造的,只是质料、半成品”。它主要体现在哈贝马斯所说的促使“社会现代性”的“现代化方案”中,集中表现在市场经济和官僚国家的建构中。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则相当于哈贝马斯所说的“文化现代性”,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体选择及其欲望满足,凡是自然的,都是应该满足的。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强调“除魅”,反对任何权威和任何总体性要求,反对各种高高在上、支配人们生活的价值取向,倡导每个人都可以自行营造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与此相应,道德教育始终拥有两种不同追求。一方面,出于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强调人性创造,并认为如此才能适应社会的理性建构和打造。有的人甚至夸张地说,“作为现代教育基础的‘自然自由’和‘自然平等’”,让现代教育充满了自信:“人平等的生性,提供了一块可以在上面随意书写的白版。现代教育面对的是没有任何潜在目的,但却有无限潜能的理想材料。所有人在原则上都可以教育,而且任何人都可以教育成任何想要的样子。教育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或者教育具有无限的力量”,一句话,教育具有无所不能的能力,人性是教育的结果,“现代社会在根本上是通过教育构成的”。相应之,道德教育强调工具理性和形式理性追求,注重促使个体社会化,强调为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服务,这种追求可被称之为有效性追求。另一方面,尊重个体道德自由权成为道德教育的重要追求。恰如有人所说,在现今这个时代,“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和教育者有同样的权利甚至智慧来判断哪一种生活更好”,“这种自由判断能力,即使不是教育的出发点,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教育的目标”,这种追求可被称之为正当性追求。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现代性,正当性追求和有效性追求都将成为我国道德教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