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意义、方法与保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野外考察一直是地理学的研究传统。地理学科离开“田野”就像化学学科离开实验室一样,“田野”对地理学科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国际上,无论是国际地理联合会1992年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还是2016年新颁布的《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都强调了地理“田野”学习对培养地理素养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如英、美、澳等国家都将地理“田野”学习写入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同时,我国中学地理教育长期以来局限于室内学习的情况引起了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的关注,并呼吁让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中学地理教育只有走向“田野”,广大中学生才能在地理原理、概念等理论知识与真实的世界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中学地理教育只有走向“田野”,广大中学生才能利用自然环境进行真实的探究,从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索欲望;中学地理教育只有走向“田野”,广大中学生才能用眼观察自然、用耳倾听自然、用心感悟自然,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中学地理教育只有走向“田野”,广大中学生才能避免“自然缺失症”,身心健康地成长;中学地理教育只有走向“田野”,中学地理课堂才会生机盎然。

尽管在历次课程改革中一再强调中学的“田野”教育,此次新课程改革中又在地理核心素养部分着重强调了“地理实践力”,然而在我国,中学地理课堂依然局限于教室狭小的空间内。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我国中学地理“田野”教育既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引,又缺乏富有创造力的实践探索。

自2011年本项目获批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以来,笔者带领研究团队进行了长达5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团队既对已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形成了理论研究框架;又对我国中学地理“田野”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找到了研究起点。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团队通过纵向的历史研究、现状的调查研究,横向的比较研究、实践的行动研究,在十余所实验学校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互证研究,基本形成了中学地理“田野”教育的系统理论,并在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鲜活的实践教学案例。这部专著凝结着全体项目组研究人员的心血,研究分工如下:负责人张建珍,负责整个研究框架的制定和整体研究的推进。第一章由张建珍、汤瑷宾完成;第二章由张建珍、汤瑷宾、郭家俊、吴麟完成;第三章由张建珍、钟细厚、王悦、王俊姣完成;第四章由张建珍、吴麟、梅培茹、王聪聪、许佳禄完成;第五章由张建珍、张冰颜完成;第六章由张建珍、程锋完成。王玲玲对全书的成稿、编排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在推动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的道路上,我们并肩走过了5年,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同时,我们也意识到,道路还很漫长,我们仍需继续努力!

张建珍

2016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