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地理教育界愈发呈现出合作、互鉴的态势。2016年,新的《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颁布,国际地理教育合作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东西方各种地理教育的研究与思潮不断地交融与碰撞。在与西方地理教育界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各国地理教育的传统与发展、侧重与主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截然不同之处,这给了地理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有力的理由。
在东西方地理教育研究中,有许多共同的声音。例如,东西方近年来都不约而同地将地理核心素养或地理可行能力的培养作为地理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由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David Lambert教授和美国地理学家协会的Michael Solem教授等联合发起的Geocapibility项目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100多名学者参与其中,着重对地理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潜在能力进行研究,这与中国等国家在课程改革中掀起的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遥相呼应,形成了全球地理教育研究的共同话题。
当然,东西方的地理教育由于传统、体制不同也存在许多重大差异。例如,“田野”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最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最具实践活力的教育方式之一。能否真正认可与推崇这一方式,恰恰是东西方地理教育的主要差异所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长期以来坚持地理“田野”教育,并形成了制度化、理论性成果。而在我国,这种地理教育的有效方式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张建珍博士早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就将地理“田野”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于2011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对其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其间,她不仅对国内地理“田野”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而且分析了其难以有效展开的深层次原因;2014年,她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访学,与世界地理教育研究著名学者David Lambert教授、Clare Brooks博士、Michael Solem教授等合作,对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地理“田野”教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数年间,在借鉴国外地理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与十余所实验中学的一线教师一道,着力建构我国地理“田野”教育的体系。
当这本即将付梓的《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意义、方法与保障》文稿呈现在我面前时,我深深感受到作者对这本专著所倾注的心血和努力。可以说,这是我国地理教育研究界第一本系统研究中学地理“田野”教育的著作。地理“田野”教育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素养不可或缺的载体。然而,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地理“田野”教育并未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更是大打折扣,这其中除了教育体制的问题,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探索。张建珍博士的专著很好地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该专著通过对国内外地理“田野”教育理论的梳理,对我国地理“田野”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现状调查,以及对中、英、美、澳等国家的地理“田野”教育的比较,反思我国当前地理“田野”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对我国中学地理“田野”教育的价值、主题开发方法、教学方法、典型教学模式的建构、学习评价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阐述,对促进中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形成尤其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研究方法上看,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使得该项目成果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推广价值。文稿中涉及大量案例素材,这些案例或来自实验学校的行动研究成果,或来自国外的成功案例,不仅对我国中学地理“田野”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其他学科如科学、生物的户外教学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当前我国地理学科素养的培养强力推进、地理教育价值日益凸显的背景下,这本作为我国地理“田野”教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将在我国地理教育深入发展中发挥率先引领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夏志芳
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