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意义、方法与保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引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长期以来,我国地理教育更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地理实践力培育的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因此,当前的中学地理课程改革中,将地理实践力被列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地理课程改革的关注热点。而地理“田野”教育作为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一直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特色和传统。但现实的情况不容乐观,与国际上地理“田野”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大多局限于狭小的教室空间内,中学地理教育走向“田野”困难重重。

一、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育必须走向“田野”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地理学以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人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横跨自然与人文;是与生产和生活的世界联系最紧密的学科,有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等特点。对于地理学科而言,“田野”具有多重意义,不仅是研究对象,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地理学科离开“田野”,如同化学学科离开实验室,长期以来“田野”调查一直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方法。因此,单凭局限于教室狭窄的空间内阅读抽象概括的文字和图表,显然不能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总结前人的论述,“田野”地理教育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有助于掌握地理野外工作、社会调查等基本技能,巩固地理知识;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④有助于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⑤激发对家乡、自身生存环境的热爱,培养环境意识。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用真实生活世界中的问题来代替原先教室内学习时抽象、概括甚至简单化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地理教育走向“田野”,让学生用生命拥抱自然和真实的生活世界,从而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对人地关系的感悟。

二、国际地理教育走向“田野”:共识与潮流

重视学生的“田野”考察和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力已成为当今国外地理教育的一大趋势。如美国1994年颁布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地理为生活》,强调“关注人的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给学生活生生的地理”,把地理技能概括为“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和回答地理问题”五个方面;英国2013年修订的KS3(7~9年级)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野外调查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并在每部分加以规定和强调。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采用地理观察或地理野外实践等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西班牙地理教学中,采用观察、调查、分析、综合的教学方法获得区域地理的现象认识和系统地理的知识;在爱尔兰,新的教学计划增加了野外考察;法国和丹麦还建有专门的地理野营学校;意大利、瑞士、比利时的学校都有野外地理研究和地理旅游的内容;在英国,规定高年级野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此外,学生在学期中或假期还可以在活动中心长期居住,对环境进行观察和研究,地理考试时也要大量引用野外工作的资料和成果;在日本,“理科2”是一门培养学生课题研究能力的选修课,其中有大气透光率的测定、太阳黑子的观察,以及乡土地层、地下水、区域小气候、天气灾害和地震灾害的实践调查活动等。

三、我国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缺失与呼唤

新课程改革以来,地理实践技能、探究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被置于重要地位,随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新课程理念的推行,“田野”式教育逐渐成为最受重视的地理教学方式之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六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一条理念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地理背景,增强学生的生活能力。”第四条理念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在内容标准中有许多地理“田野”教育的活动建议,如“参观当地的气象台站或大气环境监测站”。《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将“实践性”作为地理课程的五大性质之一,指出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课程标准还提出了三大基本理念,其中第一条理念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等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第三条理念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强调“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地理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在内容标准中有许多地理“田野”式教学的活动建议,如“针对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成立课外监测小组,制订计划,开展活动”。笔者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进行了分析,发现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学习的建议达30处之多(总的活动建议为79条),占总活动建议的38%。

与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田野”式教学的高度重视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现实的地理教学并没有从教室走向“田野”。据笔者在中学开展的地理教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地理教学发生在教室,地理教学走向田野、走向社区、走向生活,只是偶尔为之,绝大多数的教师从未在教室以外进行过地理教学。在初中阶段,乡土地理教学必须安排至少一次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的要求,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蔡平等人的调查显示(尽管该调查是针对地理活动课的,包括参观考察类、游戏表演类、实践探究类、讨论研讨类、竞赛活动类、撰写论文类、展览演示类等形式,与地理“田野”教育的概念有一定的差异,但该调查仍较能说明当今地理“田野”教育的现状),59.3%的学校对地理活动课“较不重视”或“不重视”;61.4%的教师指导活动课的工作能力“一般”或“差”;67.6%的学校开展地理活动课的设备条件“一般”或“差”;52.2%的地理活动课组织管理“一般”或“很乱”;67%的学校开展地理活动课的时间保障是“不一定”或“没有”。王民对2008年我国选手参加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选手在野外考察部分表现最不理想,这与国内注重教学和考试,忽视野外考察不无关系。这也是我国地理课程改革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地理技能必须在对现实环境的考察中建立起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适当布置一些让学生自己去考察的课题,如对城市、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的调查、绘制剖面图等,改变我们的学生一到野外就不知所措的问题。”

对中学地理“田野”式教学的普遍忽视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如2009年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教授在《地理教学》创刊50周年发表的演讲中指出:“……建构一种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学地理教育,这里的‘田野’是指野外、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社区等各种社会资源。能不能把我们的中学地理课堂更多地搬到社会、搬到野外去?这种教育方式在发达国家的地理教育中已经很普遍了。从我们学生状况来看,我觉得这是一个更需要强调的方式。地理学是一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在野外或社会调查中来学习的科学。‘田野’调查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内涵。”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国内对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的研究多局限于一线教师的经验之谈,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思考地理教育走向“田野”的价值,探讨如何使地理教育更有效地走向“田野”,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