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情景再现
一、情感的引发与聚积
1.情感的特征
什么是情感?情感就是人们对与之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不同体验,是以人的不同的态度为转移的,因此情感和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应。如报道科研成果、生产捷报、发现大型金矿或宣传各条战线上的英雄人物的业绩等等,这就使人产生兴奋、喜悦、赞颂等情感的体验;对那些虐待孩子的行为、赚昧良心钱等则使人产生不满、愤恨、谴责等情绪的体验。可见,情感与态度有关。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会同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发生关系。
人对于客观事物和自身状况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还不够,必须是由这种态度引起的以个体的某种生理感觉为特征的体验,并导致心理的一系列反应。
感情有三种属性——强度、持续时间和性质。
强度是一种尺度,如“略觉愉快”、“愉快”、“很愉快”、“非常愉快”,情感由弱到强。
一种感情状态可以延续短时间或长时间。短的,可以是瞬间、暂时性的,长的,一种心境可以持续几天。
感情由单一到复杂,这是情感的性质,是指情感由单一类别向复杂类别的积累、发展。
情感强度属性又派生出强度差异的情感状态。那么它们的特点又是怎样的?
激情状态:是一种强烈而具有暂时勃发性的情感或情绪,它能在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情感能量,播音创作中的激情是指积极的能给人以动力的激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是心跳呼吸都有明显变化,表现出高度的活跃或抑制,注意力也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
心境:是一个人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具有的一种持续性和一般性的情感或情绪状态,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此时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染上这种情感色彩。它的情感能量强度小,是弥漫性地平淡地溢出的情绪色彩。它来自对生活的长久的潜移默化的感受,取决于自己的立场观点,它不指向于确定的事物。具有宽泛性,更容易带有普遍性,良好的心境对于创造是很重要的,要学会驾驭心境。
热情:是对一定事物而生的某种深厚、坚定的情感。它目标明确,有冲动感,急欲发泄而后快。它的满足过程常常伴随着意志活动。
情感的属性和形态在播音创造中往往是综合体现。一般的创作热情必须有,心境也得具备,而激情的运用则因人因内容而异。
2.情感的引发过程
情感,是更高一级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比感受更深刻,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更积极、更炽热的反应,同时情感也反映着态度的差异,反映着感受的凝聚,但更具外射功能和主观特征。一个优秀的播音创作者,应该使自己的感情处于一种积极的运动状态,同稿件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同喜共忧、同笑共哭,才能深深打动听众。
列夫·托尔斯泰谈到情感时指出:“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情感。”既然如此,从播音心理学的角度把感情要素加以探讨,就非常必要了。播音作品要唤起听众、观众的情感反应,当然也必须合乎人们在生活中的情感的动态常势,并把这种常势——情感活动的一般趋向,一般规律作为播音形态的趋向和规律。
(1)情感的积累
情感的积累是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这是最常见的情感变化方式。
例稿《草地夜行》中红小鬼的感情就是经历了由疲惫不堪——不爱理睬到逐渐有好感、亲近到对老红军由衷地钦佩;当老红军陷进泥潭时,红小鬼的情绪焦急万分,继而悲痛——化悲痛为力量,情感一步步推进,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复杂,在变化中感情发展到顶点高潮,基于情感变化的这一趋向规律,播音感情常经历这种积累蓄积的动态常势。
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没有情感的动态美。播音员每天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其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如果播音员的感情世界贫乏,就犹如缺少动力系统的机车,寸步难行,这样的播音必定是淡而无味。只有通过稿件文字词句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才会迅速让全部的外在感官和内在感官都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激活起来、运动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完成整个播音创作的心理准备,又是播音创作的动力源泉。
(2)内心的感受
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符号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产生内心反应的过程。播音中的感受是指通过词句文字的概念及其运动的刺激,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体验的过程,这种由文字引起的相关事物的表象是播音员思想感情运动的初级阶段,初步产生的感受是可贵的,在播音创造中能起到某种契机的作用,它使我们脱离了冷漠状态,但不能就此止步,而应细嚼慢咽,反复琢磨,使初步印象向更准确、更深刻、丰富过渡,以便深入领会,它的作用不仅表现在理解作品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从理解到表达的很长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感受含有先天的因素,又是一个自然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人做过试验,同时给两个人讲述鬼的故事,过后,阅读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的人在复述关于鬼的描述时增加了许多枝节;而另一位在复述中却大为简化了。可见,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经验都对不同人的感受起着制约作用。同样一篇稿件,给不同播音员播读,思想深度会不同。有些人只能进行字表肤浅的理解,有些人却能精细灵动地感受其内蕴,播得情真意切。这都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自主积累的经验和能力。
播音员对作品的感受首先取决于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文字语言所具有的形象性,是思想感情给人以感染力的明显因素。在形象感受中只要语言符号引起刺激,播音员对此有敏锐的感受,体验就会一触即发,媒介仿佛已经被赋形了,一看到这些文字,一种情感就激荡着内心,情不自禁地犹如喷泉涌出。
事实上,每篇稿件都离不开逻辑感受和形象感受,前者是稿件的脉络和神经,后者是稿件各段的扩展和血肉,只是在不同稿件中,两者各自显示的作用有所不同罢了。它们都是从具体稿件的具体环节上产生,都属于具体感受。而要达到感受的深化,就要超越具体感受,进入整体感受,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统一。若没有感受,对稿件无动于衷,超然脱俗,就传达不出稿件的精神实质,甚至违背稿件的播讲目的。
3.情感的强化过程
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的感官越是被充分地调动起来,接受和传入信息,它们所形成的情感合流就越强有力。在播音感情的表达中,这种情感活动的能量在积累中不断增强,成为大脑皮层上的优势兴奋中心。凝聚强化的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而逆向强化是指由强化条件所唤起的情感,其性质与被强化的情感性质相反,但由于被强化情感的优势地位,与之相反的强化情感不仅没有削弱它,反而对它起到了强化作用。
以列举的《草地夜行》看,一方面是干粮吃光了,皮带也都煮着吃了,空着肚子继续往前走,红小鬼疲惫地恨不得“在稀泥地上躺一会儿”,后来从军部走回来找掉队小鬼的老红军帮助小鬼把枪扛过去往前走,一会儿又落下一大段,老红军不容分说,背起“我”往前走……老红军被可恶的草地夺去生命,以这一逆向强化,一下子把感情凝聚到饱和点上。红小鬼此时的情绪着急悲痛,老红军为了保存他而宁愿牺牲自己。老红军这种舍生忘死的崇高革命精神激励着他,红小鬼“我”虽然疲惫不堪,但一想到老红军的形象,他内心凝聚的这股力量使他再一次地坚强起来,“我抬起头,透过天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这就是神经活动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诱导,即兴奋过程的激励作用可以使抑制过程加强,抑制过程的激励作用也可以使兴奋过程加强。在这相互诱导中,情感就被强化了,凝聚了。
4.情感的触发过程
情感在不断的积累中感受被强化,播音员的思想感情在一步步地运动着:一方面播音员要调动起一定的情感经验;另一方面要点燃触发点,使感情在积聚的基础上点燃起来。这触发点必须具有能够引起播音创作主体的一定态度,它越是唤起创作主体的强烈愿望,就越为情感活动提供动力。
情感也是一种态度的体验,齐越同志在分析理解稿件时,由表及里,十分注意挖掘先进人物身上的本质特征。表达时做到想人物所想、急人物所急、恨人物所恨、爱人物所爱,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深深地感染了听众,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在凝聚的感情基础上找到触发点,使之燃烧起来,此时的情感状态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激情特征,如心跳的变化、呼吸的变化、肌肉活动的变化等,心理活动的高度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就是处于一种激情状态,它能在瞬间爆发巨大的情感能量。
从以上所举的例子已经可以看出,感情经过积累、感受强化过程,实则在凝聚,“蓄之既久,发之愈烈”,情感集中凝聚形成了焦点已达饱和状态,此时播讲目的也将成为触发点使其爆发。此时的触发点是容易寻觅的。
情感的唤起过程通常抒情类稿件居多,唤起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很难清晰体现阶段性。
二、情景再现的概念
普通心理学告诉我们,联想是回忆的一种常见的形式,它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是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那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联想是回忆性的,想象是创造性的。想象有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两种。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文学家的作品是创造想象的产物。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的表述和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物的形象。人们通过语言获得的作品中的形象只能是再造想象的产物。
播音中的想象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播音员不能没有想象,而且要比一般人具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但稿件的确定性使播音员的想象不能任意驰骋,必须以符合稿件的需要为前提,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稿件已经规定了想象的目的、想象的性质、想象的范围、想象的任务。尽管在具体性上不会与稿件完全吻合,但再造想象的特点是明确的。
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从作品中进行再造想象。在再造想象时,以读者的情况为转移,或无动于衷,或涕泪横流,或看完了事,或推敲再三,可与作者意图相同,也可相异;读者不可能以传播为己任,作品的社会效果到此已经中止。仅此看来,读者的再造想象作为一种心理过程随着作品的终篇,也就完结了。
播音员在准备稿件过程中,不能混同于一个普通的读者,不能采取“自由主义”的态度。播音员在自身工作过程中的感受、态度、感情是一回事,从稿件中获得的感受、态度、感情是另一回事,二者统一于播音员的内心体验中。不过前者以忠于职守为核心,后者以依据稿件为原则。播音员对稿件的开掘和驾驭,完全是为了播出,为了让受众接受。于是,播音员的再造想象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我们认为,“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再造想象特点的恰当概括。
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播音员的脑海里像电影那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同时,这画面是带有播音员的感受、态度、感情的,带有稿件本身蕴涵着作者的感受、态度、感情及播音员因此而产生的评价体验的“映象”。也就是说,从播音员理解和感受稿件中,不但感受到了内中的形象——“景”,而且感受到了内中的神采——“情”,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个过程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是融合的,不是孤立的,我们就叫它“情景再现”。
稿件包含的情景,是作者对生活素材加以提炼、概括而成的,对生活来说,稿件是一种“再现”;播音员的播音,是把稿件中的情景再现出来的过程。在这一点上,也可以说是播音员对生活的再现。正因为如此,车尔尼雪夫斯基才指出:“再现生活是艺术的一般性格的特点,是它的本质。”
我们并不满足于这种一般的“再现”,而是更具体地考察播者员是怎样再现的。播音员的情景再现,由内部语言引起和制约,在语言内容的发展中,播音员的情景再现也随之发展。不论是纵向序列和横向扩展,都不能游离于语言之外。不必显示自己“视通万里”的能力,但一定要展现自己“登山则情满于山”,“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本领。
情景再现,以情为主。脑海里有了活动的画面,这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伴随着画面引发出具体的态度、感情。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情景再现促使思想感情进入运动状态,达到播讲目的。
三、情景再现的步骤
情景再现当然不是被动的自然物。它必须通过播音员的主动进取,其过程大略如下。
1.理清头绪
我们脑海里那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开头是什么?接下去怎么变化?以后又怎么发展?结果是怎样的?哪里是横向扩展的?怎样扩展?详细到什么程度?哪里是重点的“特写镜头”?哪里是较为粗疏的“远景”、“全景”?哪个“镜头”大笔勾勒,哪个镜头是工笔细描?这些要心中有数,不可走过场,也不可陷进去。这是情景再现的基础,其中的理解、感受稿件的成果是不言自明的。
2.设身处地
要把稿件所叙述、描写的一切作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进入具体的事件、场面中去,不能袖手旁观、闭目塞听。置身其中,并不是“忘乎所以”,而是处于情理之中。设身处地主要是获得现场感。现场的环境、气氛等也能同时感受到,虽然不同于戏剧中的“我就是”,但应该像是“我就在”,这对于情景再现极为有利,对于掌握区别于“扮演”,区别于“旁白”的“转述”,也是很有好处的。
稿件中的情景,有的是我们亲身经历过的,如欢庆节日等,有的恐怕大多数人是没有经历过的,如火山爆发等。在没有经历过的情景中,有的是与经历过的有些相似,有的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由于一个人的亲身经历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世间的事物不可能都知都懂,所以,我们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增长自己的见识。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开阔视野,博闻强记,在观察、体验、分析、积累中,提高自己设身处地的能力,提高自己透过文字语言加深形象感受的能力。
3.触景生情
当某种生活图景在脑海里浮现时,我们一定要做出积极的反应。稿件是写情于景的,我们就要触景生情。只有景,是不可能达到情绪的彼岸的。
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情绪记忆”对于类似情绪的借助是有用的,但记忆中的情绪容易消逝,借助起来容易空泛,总不如触景生情来得具体、实在,对播音员来说,临时翻检记忆的仓库,不大便捷。我们特别强调“积极的反应”,那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心理机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我们具体的“情”而又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这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在刹那间动员了全部经验积累和张开了全部认识神经达到的“顿悟”。这种境界只有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达到。
4.现身说法
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我就在”,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正是播音员始而有意、继而实现的责任。播音员头脑中再现了稿件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受众产生某种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才算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在通过情景再现,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过程中,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必须以播讲目的为中心,避免为“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的现象。在情景再现的运用上,要因主次、详略而不同,粗放时不失点染,细密时不宜庞杂。那种不顾播讲目的,不放过任何“情景再现”的机会,大搞“情景再现”的展览的播音,是不足取的。
第二,在为播讲目的服务的主要情景上,要学会用自己的经验、经历去补充和丰富,也可以用间接的经验、耳闻目睹的情况去补充和丰富,使情景更逼真。也就是说,那“景”就是稿件所描述的“景”,那“情”也是因景而生的具体的“情”。播音员要善于抓住情景的特点,然后生发开去,才会有“神来之笔”。
第三,在备稿时,在深刻理解、具体感受的过程中,在目的明确、感情深化的过程中,情景再现可以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可以占用比较长的时间。稿件中仅仅是画龙点睛的几句话,我们却可以有丰富的情景再现。这样,在我们的头脑里便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我们要善于捕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发”,以利于在话筒前播出时以点带面。在播音时,只需要重新唤起备稿时的具体感受,甚至只需要抓住某一点的感受,引起思想感情的运动就可以了,而不要把备稿时的那么细致、那么长时间的情景再现过程重复呈现一遍。我们的情景再现,由语言引发出来,还要浓缩到语句中去,不让思想感情的运动线中断、游离或停滞。
就稿件所叙述的事件过程、时间、空间的推移来说,播音中有声语言的表现与现实情况是不同的。有时,现实生活中一秒钟的事,有声语言可能要用数分钟表现,如心理描写、深思遐想等,对这样的内容,播音时要求细腻,初学者往往容易匆忙、粗糙。我们也需要注意另外的情况,即现实生活中具体过程时间较长,而我们用有声语言表现时,却显得短促得多、迅疾得多,以表现迅疾和惊险,不可机械地将“景”做真做细,忘了稿件的主旨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