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感受的理解与运用
播音,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有声语言艺术活动,其创作中的感受不能不属于艺术感觉的范畴。艺术感觉的世界是感觉知觉的世界。对于播音艺术来说,播音员对于稿件既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同时,更表现为一种主体感应。因为反映是有限的,感应则是无限的。感应可以超越一切时空界限,可以使播音员以自己的精神主体为中介去感受现实、参与现实中各种人的情感经历。
播音感受作为艺术感觉的“感应”方式是既诉诸感官的又超越感官的。“感”是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外部世界对于播音创作主体感官的诉诸(刺激);“应”则是超越感受器官的信息的积累和主动体验的因素,这就是“觉”,也就是“悟性”。因此,“这种‘感应’是以某个新的参照系骤然之间闪耀在人们对于生活底蕴的理解上的方式,使感觉主体无形中得到的感悟,从而悄然地完成某个精神的升华。它表现的是一种取自实在而又超越实在的感觉”。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播音创作中的感受也就具有了审美的特征。审美的根源在于感受力,它既要服从于稿件文字所表现的外部世界的全部丰富性,又要以客观存在的无限性使人们看到“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
一、表层感触的物理场——具体感受的定位选择
1.感受的基本要素:形象感受
播音创作主体的感受首先是从对稿件、话题、节目内容的“表层感触”开始的。而语词形象的感知是播音感受的起点。形象感受是播音感受中最基本的要素。
客观事物、稿件文字作用于播音员的感观,首先引起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时间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的运动,形成一系列相应的形象的感知,这是语词第二信号系统所引起的记忆表象的运动的结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80%~9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听觉次之。视觉和听觉都是与认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感官。从人类的艺术实践来看,其全部艺术形式都可以被解剖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而其他种类的感觉,在感觉行为和审美行为中一般只起辅助作用。
在形象感受之中,各感觉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已经开始进入综合感知的领域。这一点在播音中极为重要,在形象感受之中,一切感知觉都处于整装待发的状态。
2.感受的结构要素:逻辑感受
在播音感受的初级阶段,播音员不仅感触到语词所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形象,同时,也感触到语言序列的内在逻辑。我们把它称之为逻辑感受,即播音员在播音创作过程中对文字、声音符号所反映的客观事物间的关系的主观体验。逻辑感受包括从语言序列中获得的并列感、对比感、递进感、转折感、主次感、因果感等多种感受。从表面上看,逻辑感受似乎更具抽象色彩,不如语词的形象直观可感,实则这种“逻辑”的感触,在稿件文字的感受中随处可见。如:
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要有一种因果关系的逻辑感受。
②“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要给人以转折的感受。
从感受的过程来看,逻辑感受似乎比形象感受具有更高一级的阶段性,但是,这由文字符号、声音符号所体现的逻辑又的确是具体可感的,是能够被播音员的感官所“触摸”得到的。逻辑感受是播音员把物化形态的稿件文字串成起、承、转、合、环环相扣的有声语言的逻辑链条,是构成全篇稿件整体感受的结构性要素。只有形象感受而没有逻辑感受,播音创作就会有句无章、有点无线。
3.感受的物理场与定位选择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观点,人的感受最初接触的外来刺激,体现为物理的性质,如视觉感觉光,听觉感觉声音,嗅觉感觉气味,等等。那么,人之所以能把这些无序的、各自独立的外来刺激知觉为整体性的事物,就在于人的神经系统有一种“物理场组织作用”。艺术感觉理论,把艺术家感觉的初级阶段称之为“物理场”,即艺术家最初的感觉世界与他所面对的外在世界的物理事实之间的关系。对于播音员来说,他通过文字符号接受的物理刺激与外界客观世界之间是“物理场”关系。在播音员神经系统的“场组织作用”下,播音员把得到的物理刺激知觉为客观事物的整体。这个神经系统的“场组织作用”实质上就是播音员感觉的界限。“物理场组织作用”能力强,说明感觉界限小,感觉、感受力强,反之亦然。因此,播音员不能忽视感觉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强和提高自己从语词中获得感受的能力。
当然,播音创作主体对稿件文字语言的感受与人直接感受现实还是不同的。生活中外来的刺激是各自独立的、无序的。而文字语言对播音的可贵之处“在于它造就了客观事物的整体知觉刺激,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已融化于这个整体之中”。这使得播音员在从文字中获得感受时,摆脱了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原始的、蒙昧的、混沌的状态”。如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样,稿件文字在使播音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变得相对容易的同时,也造成了感觉过程的短暂和简化。加之,文字符号表达事物的简约性、概括性、抽象性和播音创作主体长期经验对文字语言理解性的因素,往往容易造成播音员对感觉、感受的忽视和淡漠。作为播音员,只理解不感受,是不能把自己的理解全部表达出来的。
在感受的表层感触阶段,播音员就要随着稿件和话题语言序列的展开,在理解文字、声音、含义的同时,调动一切感官,“触”到语词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形象的、逻辑的物的存在,“感觉”要到位。没有这个“感”的形式,感受便不能深化,也就不会有生动的播音创作。
二、中层感入的心理场——整体感受的导向选择
1.具体感受的逐级整合
由稿件、话题和节目获得的形象感受、逻辑感受对播音创作主体来说是珍贵的,它使播音获得了“感”的形式,开始摆脱“无动于衷”的冷漠状态,但不能因其珍贵而徘徊不前,或以第一次感受为终极目标,看不到更高的要求。感受还应向更高深发展,这样才能巩固和深化。如果一味在最初的情景中徜徉,播音感受就只能停留在播音员感受外界现象的物理场的氛围之中,而不可能进入心理场和它的最高层次——审美场的范围。
随着语言序列的展开和对稿件、话题和节目内容理解的深入,随着对语词文字符号形象感受、逻辑感受量的积累,播音员的感受逐渐地脱离相对孤立的语词感受的材料,而逐渐进入抽象、本质、概括、整体地认识表象的阶段——中层感入。
中层感入是感受由分散的具体导向综合的整体的过程,就是播音感受由量的积累导向质的飞跃过程,就是由“感”的形式的“物理场”导向“觉”的形式的“心理场”的超越的过程。
2.双重积淀的文化心理结构与“知觉点”的形成
“心理场”,可以说意味着播音创作主体“艺术感觉”中的一种张力,它是播音员对自身宇宙的一种整体的、综合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由文字符号引起的物理刺激的知觉,已不是一种机械的因果关系,或者是单一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刺激和反应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播音创作主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观念系统和经验系统双重积淀的文化心理结构,在感受的心理场阶段开始显示其巨大的作用。这一点,在许多优秀播音员出色的播音创作中都能得到证实。
例如,齐越在播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之前,曾在山西五台县农村参加社教运动,与当地干部、农民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他深切地感到,农村是多么需要一个带领农民改变农村面貌的有胆有识的带头人啊。正是由于在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和实际感受,在拿到《焦裕禄》的稿件之后,随着内容的展开,“一种蓄积内心的强烈播讲愿望在胸中奔涌,一年前农村生活的体验,帮助我很快就沉浸在通讯描写的情境中,想焦裕禄所想,急焦裕禄所急,流着热泪,几乎是一气呵成录完长达70分钟的通讯。”因此,齐越在谈到他的创作体会时说:“播音员依据稿件进行播音再创作也需要经常深入火热的生活。一个播音员如果没有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缺少对现实生活的真情实感,只简单地把文字变为声音,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稿件的精神实质、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来的。”
苏轼曾经说过:“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在观念和经验双重积淀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观照下,播音创作主体的感受被导向了最终的知觉位置——“知觉点”,即稿件、话题和节目内容的精神实质、整体意蕴。此时,稿件内容的结构、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已豁然于胸,局部的具体感受已开始进入全篇统摄整合的整体感受,创作的“心理期待”已开始酝酿形成。至此,播音创作主体完成了由“物理场”向“心理场”的超越。
三、深层感悟的审美场——独特感受的价值选择
1.审美体验——播音感受对心理场的超越
播音创作主体“心理场”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感受的终结,因为艺术感觉的进程总是以它自身不断建构起来的载体走向审美自由度。尽管播音员在“心理场”知觉层次超越了物理时间和空间,使文字所反映的外在世界达到一定程度的心理化“破译”,并以此建构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知觉模型。对于“知觉点”的导向选择又使得播音员再一次获得建构审美知觉模型的内驱力,使播音感受进入了审美层次。而播音感受只有完成从“物理场”感觉到“心理场”知觉再进入“审美场”知觉的进程,才算达成了它的全部系统性。
播音感受的审美场,体现为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和文字语言刺激的主动应激和对稿件、话题和节目内容的深层感悟。这时的感受已带有审美的性质,升华成一种审美的体验。“审美体验是人类各种体验形式的最高层次,它表达了全部人类经验形式的终极经验。所有的人类艺术,都只能诞生于审美体验之中。”对于播音员来说,审美体验意味着他对自身局限和生活表象(稿件文字反映的)的不断超越。播音员在审美体验活动中,绝不是被动地接受稿件文字,而是带着某种强烈的主动意识,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进行体验,从而将稿件反映的现实客体及其价值主体化、人格化、情感化。与感觉相比,体验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因此,播音创作活动中的感受,也绝不仅仅是创作主体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并简单地反映这种刺激的活动。而当播音员以审美体验的态度来展开他的艺术感觉,那么,这种感受活动就被赋予播音员的主观能动性,而这种在审美体验中所产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得播音员的感受活动呈现出一种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驱使播音员在接受客观现实和稿件文字刺激形成具体感受的基础上又主动地感受客观现实和稿件内容的意、理、情、趣、蕴。在这里,具体感受已深化为整体感受,整体感受已明显地带有创作主体个体独特性的特点。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产生的对稿件鲜明的态度和真挚情感,激荡着内心,物我一体、一触即发、一吐为快的创作应激状态就产生了。
2.独特感受——播音感受的最高形式
独特感受是播音感受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感受。“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中,都以稿件为依据,但不可避免地掺和着播音员个人的感知、认识、修养,那完全吻合稿件要求的,便可以称为播音员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是播音员对稿件内容深层意蕴的一种独到的审美认识、发现和感悟能力,同时,独特感受又是独特的有声语言表达的内在依据,每一个具有鲜明创作个性的播音员,对稿件内容以及稿件所反映的现实世界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播音员的独特的感受力。
播音感受,无论是有稿播音的感受,还是无稿播音的感受都是播音创作过程中继理解之后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在这里,我们特别强调表层感触阶段具体感受的不可忽视,它是感受深化的基础,有声语言表达的关口。播音感受,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功能就在于它的整体性,因此,它一般不强调阶段性意义,而更重在整体的效应。我们的描述,之所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层次,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它的系统性,即播音感受是建构与选择的统一。
综上所述,播音感受是播音创作主体接受客观事物和稿件文字的刺激产生内心反应、体会、体验的过程。它既诉诸感观又超越感观,既来自于普通感知觉又超越感知觉,它是播音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应”方式。而这种感应方式首先必须是一种“感”的形式。这种“感”的形式是形成播音感受的发生过程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从这个起点出发,播音感受将走通三级台阶:表层感触的物理场——中层感入的心理场——深层感悟的审美场,而跨向它的“觉”的形式——“悟性”形式。至此,播音感受的“感应”方式才得以完整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