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礼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社交礼仪修养

大学生是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在礼仪方面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礼仪修养,规范言谈举止,矫正粗陋行为,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形象、优雅气质和风度的必修课,必须引起大学生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一、礼仪修养的核心价值

(一)礼仪规范行为

《论语》有言:“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大伙在一块喝酒,孔夫子能做到在所有扶手杖的人(即老人)都出去以后,自己才出去。只要还有老人没出去,自己就要在后面。其实,这是一个最小的礼节,却是礼仪修养达到的境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礼仪规范的形成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自觉的意志行动过程,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而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礼仪规范的形成,既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也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实践和主观修养,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中,通过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教育和个人自觉的修养逐步形成和培养起来的。

(二)礼仪培养品质

礼仪品质是一定的社会礼仪原则和规范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上的体现,是在礼仪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性。礼仪品质和礼仪行为密切联系,离开了一定的礼仪行为,就不能构成礼仪品质。礼仪行为是礼仪品质的客观内容,礼仪品质是礼仪行为的综合表现。人们的礼仪行为,不但是个别动作或举动的行为整体,也是各个活动时期一系列行为结合起来构成的行为整体。因此,一个人的礼仪品质,不但体现在其某个持续进行的行为中,而且体现在其一系列行为所构成的行为整体中,是一个人在礼仪行为整体中所表现的稳定的特征和一贯的倾向。礼仪修养对培养一个人的礼仪品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礼仪是核心竞争力

人的就业、生存和发展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思想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分化要求高等教育专门化,但科学分化是为了更高层次的综合,要达到这种高度综合,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便是知识技能的结构整合与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而这种综合能力和素质恰恰是当代市场竞争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学会做人和做事,才能在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生存、发展、实现人生价值。而礼仪修养在这个进程中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修养是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动力源、方向盘和推进器。

1.礼仪是人际关系的基点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世界的每个角落,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不同思想观念的摩擦,使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程度地接触、交流与沟通。特别是处于后现代,人们更强调相互交流、共享对话,期望在多元文化中达成理解。良好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以及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都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基本方面。

2.礼仪是合作交流的前提

礼仪修养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位的必要条件,也是与其他人进行合作交流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能力是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职业活动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独立的、不与外界和他人交往、协作的工作几乎不再存在。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努力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和与他人建立友谊、平等相处、互相尊重、相互学习、协作公关、合作共事的沟通能力。

3.礼仪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礼仪涉及工作与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团体关系,甚至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礼仪规范是关系到人们社会心理、社会交往、经济合作效率、素质教育以及社会文明建设的大问题。面对时代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潮流,树立世界意识,怀有求知于世界的渴望和兼容并包的胸襟,与世界对话,是我们必须有的态度。

二、礼仪修养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修养

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以善与恶的标准来调节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礼仪是一根重要的标尺。一个人要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就应从日常生活中遵从社交礼仪规范这一基础的层次做起。正如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强调外在的礼仪和内在的道德品质应有机统一,只有“诚于中而形于外”,才能称得上君子。

(二)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对一个人品格的塑造以及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有很大影响。穿衣戴帽,各有所好,这不仅表现一个人的志趣,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们长期生活在某一种文化氛围中,受其影响和熏陶,其心理、性格、行为势必带有这种文化的特色。如日本人的集团意识、美国人的个人主义、德国人的理性、法国人的浪漫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社交礼仪有明显的差异。文化修养能使人的社交行为更符合社会的风俗和习惯,使人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以及如何去做。相反,不广泛了解社交知识,有时会带来很多麻烦。例如,邀请外国朋友赴宴,必须先了解其饮食禁忌,美国人吃牡蛎而不吃蜗牛,法国人吃蜗牛而不吃蝉,秘鲁人吃蝉而不吃鱼,犹太人吃鱼而不吃猪肉,印度人吃猪肉而不吃牛肉,俄罗斯人吃牛肉而不吃蛇……作为主人,如果事先不懂有关知识,难免会在宴会场合失礼。

(三)心理修养

一部分人参加社交活动,往往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可以采用训练方法,从主观上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努力克服社交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心理,如害羞、胆怯、恐惧、自卑等,做到修养有素,无论何时、何地都在社交中保持沉着、冷静、泰然自若的良好状态,以便争取主动,完美自如地运用社交礼仪形式。

(四)习惯修养

一个人做到一时一事有礼并不难,难的是时时事事都能做到有礼有节,这有赖于习惯的力量。英国名将惠灵顿说过:“习惯是第二天性。”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经历,在做某件事时,尚未经过仔细权衡、思量便习惯性地做完了。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在礼仪修养方面,有着良好礼仪习惯的人往往知“礼”行“礼”,究其原因,习惯使然。习惯一旦养成便具相对稳定性,当然,要改变已经养成的坏习惯也是很难的。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不良习惯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要彻底改掉还需有决心和毅力。意志薄弱的人若一次又一次宽恕自己“下不为例”,必然会一次又一次变成坏习惯的俘虏。要养成良好的礼仪修养,需要坚定、自觉地用良好行为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五)美学修养

礼仪在客观上具有能引起人们愉悦等情感反应的属性,因而礼仪也是一种美,具有美的价值。礼仪一方面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功利性。它还凝结着人类的理想、智慧和创造力量,具有有利于人类生存和相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性质。也就是说,礼仪能使人感到完美,使人产生兴奋的情绪,进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礼仪也能使人感受到美,从而易于使交往对象产生认同感,获得交往的成功。而缺乏礼仪则会使人感到粗俗和丑陋,产生厌恶和远离的情绪,从而导致消极的态度和行为。礼仪之美千姿百态,主要有仪表美、精神美、言行美、环境美等,我们在礼仪修养过程中应该加以重视。

三、礼仪修养的一般过程

(一)丰富礼仪认知

礼仪认知是将礼仪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提高礼仪认知是进行礼仪修养的起点,通过学习、评价、认同、模仿和实践过程,逐渐学习、构造、完善自己的社交礼仪规范体系,并以此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社交行为。要学礼仪史,掌握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一般知识,并通过日常的浏览、学习,了解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积累各方面的社会知识,这些对开阔眼界、提高礼仪认识大有裨益。

(二)陶冶礼仪情感

只有得到感情上的认可才会使人“心甘情愿”,甚至“情不自禁”地去遵循礼仪规范。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仅凭理智去遵循礼仪规范,会显得勉强、不自然。如果缺乏对他人的关心、重视、尊重,一切礼仪都将变成虚伪的形式。陶冶礼仪情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一致的礼仪情感;二是改变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抵触的礼仪情感。比如,日本许多企业很注重培养员工对公司的热爱,员工过生日、生孩子,经理会送上礼品,并亲自前往祝贺。员工可以骂经理,或在专设的出气室向仿造的经理模型揍上几拳、踢上几脚。这大大减少了员工的抵触情绪,加强了员工对公司、企业的感情,上下级之间的相处也更加融洽。

(三)锻炼礼仪意志

要想使遵循礼仪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是做不到的。空姐在上岗之前要在教官的指导下进行6个月左右的微笑训练,训练在各种乘客面前、各种飞行条件下始终保持微笑。没有毅力和苦练不能成功,只有意志坚定,礼仪行为训练才能坚持下去,保证人们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礼仪行为从一而终,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把握礼仪角色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总处在一定的位置上,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说话办事应符合“剧本”的安排。如到别人家中拜访,一定要“客随主便”,不可喧宾夺主,未经许可不能在别人家里乱翻、乱动,否则就会被人视为缺乏教养或素质不高,在生活交际中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在交往中,要根据交际的需要、对象、环境、时间等的变化扮演好与自己的身份与地位相应的角色,并随时随地注意角色的调整与转换。尤其是在参加仪式、出席宴会等重要礼仪活动中,席位的安排都有较严格的礼仪规范,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一点也马虎不得、“将就”不得。如果不按席位安排就座,很容易因此得罪他人。

(五)养成礼仪习惯

社交礼仪修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人们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习惯是已经自觉化了的行为活动,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以无意识的行为表现出来。一个养成了待人接物有礼貌的人,在交际场合遇到他人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向对方问好;看现场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用掌声来表达情感,而不是无节制地乱喊乱叫;若不慎碰到他人时,会自然地说声“对不起”。做到“明礼诚信”,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就容易引起他人反感,伤害情感,也表现出个人缺乏应有的文化道德修养。以日本人行鞠躬礼为例,他们一天到晚都在弯腰、鞠躬。据东京的一家报纸调查统计,百货商店、旅馆、饭店的服务员平均每人每天要向顾客鞠躬近1000次,电梯服务员则平均每人每天要向乘客鞠躬约2000次。日本人即使在电话里给人问安与道别、承诺、请求时,也会不自觉地鞠躬。对他们来说,弯腰鞠躬已成习惯。

四、礼仪修养的方法途径

提高礼仪修养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自觉接受和学习礼仪教育,从思想上提高礼仪修养水平。在人际交往中,礼仪不仅反映着一个人的交际技巧和能力,更反映着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和教养。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示自身的优雅风度和良好形象。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致的人,他的人生道路上将是春风拂面,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而且他本身就是一片春光,给别人、给社会带来温暖和欢乐。人的自觉性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依靠教师的指点,依靠不断地培养,靠社会健康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习染,礼仪教育是使礼仪修养充实完美的先决条件。通过礼仪教育和培训,可以分清是非,明辨美丑,懂得常识,树立标准,这使人们礼仪行为的形成有了外因条件,也为进一步地培养自我修养的内因创造了条件。通过这一重要条件,促使大学生经过努力,不断磨炼,养成并产生强烈的自我修养的愿望,最后达到处处讲究礼仪的目的。古人强调“吾日三省吾身”,说明提高个人修养必须注意反躬自省。同样,学习礼仪,也应处处时时注意自我检查。这样,将有助于发现缺点、找出不足,不断总结技巧,自我提高。

第二,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广泛阅读艺术作品和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博闻多识。加强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对提高礼仪素质大有裨益。而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可以大大丰富礼仪修养的内涵,提升礼仪品位,并使礼仪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来说,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大多是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人。这种人逻辑思维能力强,考虑问题周密,分析事物较为透彻,处理事件较为得当,在人际交往时能显示出独有的魅力而不显得呆板。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古代、近代、现代的典籍载有浩繁的有关礼仪的知识,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对外交往更加频繁。而世界各国的礼仪风俗千差万别,大学生有必要注意搜集、整理、学习和领会,以利于在实践中运用,久而久之,能将自己的礼仪修养提到新的高度。

第三,积极参加社交实践活动,逐步提高礼仪修养。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仅仅从理论上弄清礼仪的含义和内容,而不去在实践中运用是远远不够的,礼仪修养关键在于实践。所谓修养,既要修炼又要培养,离开实践,修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培养礼仪修养时,要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学到的礼貌、礼节知识积极地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要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场合中,时时处处自觉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礼仪的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