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大学生个人形象礼仪
第一节 仪态礼仪
一、基本要求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除了使用有声语言——话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外,还有意无意地使用无声语言——非语言交际手段,如语调、表情、坐姿、站姿、手势、装饰、距离、气味等。肢体表情语言是这些非语言交际手段的主体。它借助于人体各个部位,如面部、手、肩、脚等同话语相联系的动作和姿态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代表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代表沮丧,摊手表示无奈,捶胸代表痛苦,别人也可由之辨识当事人当时的心境和情绪。
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举止和仪态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大大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还有人认为,90%的信息来自非语言交际。依赖非语言的迹象来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想法,能更好地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交际内容,从而使交际质量升华。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言障碍,对非语言行为的依赖性会更高。
(一)仪态端庄
仪态端庄就是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等端正、庄重。在日常生活中,评价一个人美不美,并不只是看脸长得漂亮与否。有些人尽管长相漂亮,衣着时髦,但是站无站相、坐无坐相、举止忸怩、表情呆板、谈吐粗俗,使人感到整体不协调,很难给人以美的感觉。
要做到仪态端庄,须抓住“轻、稳、正”三字。
1.动作要“轻”
要避免莽撞,发出巨大的声响,惊扰他人。
2.动作要“稳”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持相对稳定的速度,一个动作不可忽快忽慢,给人以紧张、慌乱的感觉;二是让稳定的状态保持一段时间,比如,在会见、会谈中,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很难,但频繁地改变姿势也很不雅观。
3.动作要“正”
每个动作要大方、端正、舒展,不扭捏、不歪斜、不驼背弓腰。
(二)举止有度
在人际交往中真正做到“举止有度”,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关心有度
对他人的关心照料以不使对方觉得受到限制,甚至影响私事和自由为度。在陪同客人参观游览、逛街购物时,不要紧紧跟随,形影不离,使客人没有一点私密的空间而感到尴尬和不便。
2.距离有度
与他人打交道时,相距过近会让对方产生被“侵犯”的感觉,相距过远则会让对方感到“冷遇”。在社会交往中,与对方相距一个手臂或两人握手之间距较为合适,这被称为“常规距离”。
3.动作有度
与陌生人相处时,动作切勿过分随意而引起他人误会或者失敬于人。如彼此拍拍肩膀,抚摸一下对方的头和脸,在街上携手而行……这些亲热之举,最好少用。
(三)整体协调
仪表修饰应与个体自身的性别、年龄、容貌、肤色、身材、体型、个性、气质及职业身份等相适宜和协调。
仪表修饰应随时间、地点、场合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使仪表与时间、环境氛围、特定场合相协调。
仪表修饰应先着眼于人的整体,再考虑各个局部的修饰,促成修饰与人自身诸多因素之间的协调一致,使之浑然一体,营造出整体风采。
二、体态姿势
(一)间距
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留有适当的空间,不适当的距离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个人为了保持其心理上的安全感受,会不自觉地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甚至企图在其周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不希望别人侵入。在图书馆或公共场所,经常看到一些人自己坐一个位子,再以其携带的物品占据左右两边的空座位。此时肢体语言所表达的是一种防卫,防卫外人侵入其个人空间时造成不安的情绪。
依据关系亲疏的差别,可将人与人的距离分为四种。
1.私人距离
私人距离小于0.5米,它仅适用于家人、恋人与至交,因此,有人称其为“亲密距离”。
2.社交距离
社交距离大于0.5米,小于1.5米,它适合于一般性的交际应酬,故亦称“常规距离”。
3.礼仪距离
礼仪距离大于1.5米,小于3米,它适用于会议、演讲、庆典、仪式以及接见,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敬意,所以又称“敬人距离”。
4.公共距离
公共距离在3米开外,适用于在公共场所同陌生人相处,它也被称为“有距离的距离”。
(二)站姿
站立是人们生活交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举止,是静力性训练的动作。
1.站姿要领
(1)头正,两眼平视前方,表情自然放松。
(2)肩平,双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自然微屈。
(3)胸挺、腹收、腰立、臀提、腿直,挺拔、稳重而自信。
古语有云“站如松”,意思是人们站着就要像松树一样挺拔。
男士的站姿应如“劲松”,具有男子汉英武、稳重的阳刚之美。要挺胸抬头,但抬头时下巴不应该翘出去;两脚可以自然开列,但两脚张开的幅度不能比肩还宽,使身体重心可以自然落在两脚中央的位置即可,不能太靠前也不能太向后。两手的摆放有几种姿势:第一种是腹前式,放在小腹的前侧;第二种是贴着裤线放在身体的两边;第三种是背着手放在后面,但不要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或袖子里。
女士的站姿应如“静松”,除了挺胸收腹、自然流畅之外,应突出一种轻盈、柔和的美。女士的脊椎和脑后面像有一根线在向上提,这时就能感觉到那种向上的轻盈,不要像男士那样向下沉。女士站立时不能背握手,应放在两侧或前面,手可以自然放在身体两侧,如果是握在前面,位置比男士的稍稍高一点,两臂自然放在腰际左右。女士站立时如果两脚交叉或抱着手臂,会显得比较散漫。在比较休闲的场合可以把丁字步稍微打开一点,但不要两脚交叉站立。
2.站姿类型
(1)正步站姿。男士、女士均适用。在站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两脚并拢,两膝贴紧(见图2-1)。

图2-1 正步站姿
(2)V字形站姿。男士、女士均适用。在站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两脚跟靠拢,脚尖呈45°~60°。
(3)分腿式站姿。在站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手或交叉于腹部,或交叉于臀部(见图2-2)。

图2-2 分腿式站姿
(4)丁字形站姿。在站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两脚尖展开,一脚向前将脚跟靠于另一只脚内侧中间位置,形成丁字形,重心放在两脚中间;也可以脚跟并拢,脚尖稍微分开一点,双手交叉于腹前(见图2-3)。

图2-3 丁字形站姿
3.不良站姿
(1)身躯歪斜。站立姿势以身躯直正为美,若在站立时,身躯出现明显的歪斜,将直接破坏人体的线条美,给人颓废消沉、萎靡不振、自由放纵的直观感受。
(2)弯腰驼背。弯腰驼背其实是身躯歪斜的一种特殊表现。除腰部弯曲、背部弓起之外,大都伴有颈部弯缩、胸部凹陷、腹部挺出、臀部撅起等不雅体态,显得健康欠佳、没精打采。
(3)双腿大叉。双腿在站立时分开的幅度,一般情况下越小越好。在可能之时,双腿并拢最好,即使分开,也要注意不可使两者间的距离超过肩宽。
(4)脚位不当。在正常情况下,双脚站立时呈现V字形、丁字形、平行式等脚位,但是,采用“人”字形、蹬踏式等脚位则不妥。所谓“人”字形脚位,指的是站立时两脚脚尖靠在一起,而脚后跟却大幅度地分开,这一脚位又叫“内八字”。所谓蹬踏式脚位,是指站立时图舒服,在一只脚站在地上的同时,将另一只脚踩在鞋帮上、踏在椅面上、蹬在窗台上、跨在桌面上等。
(5)手位不当。站立时不当的手位主要有:手插在衣服口袋内,双手抱在胸前或脑后,双手支于某处或托住下巴,手持私人物品。
(6)全身乱动。站立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不宜频繁地变动体位。浑身不住地上下乱动,手臂挥来挥去,身躯扭曲,腿脚抖来抖去,都会使站姿变得十分难看。
4.站姿训练
站姿的训练要求包括:一是站立时身体重心的位置,使身体正直,重心平衡,并能自然改变站立的姿势;二是两脚位置与两脚间的距离,并与手的位置和谐一致,使整个身体协调、自然;三是挺胸、收腹、立腰、收臀、身体重心上升,使躯体挺拔、向上;四是站立时的面部表情,心情愉悦、精神饱满,通体充满活力,给人以感染力;五是站立的耐久性,能适应较长时间的站立需要。
具体训练如下:
(1)顶书训练。把书本放在头顶中心,为使书不掉下来,头、躯体自然会保持平衡,这种训练方法可以纠正低头、仰脸、歪头、晃头及左顾右盼的毛病。
(2)背靠背训练。两人一组,背靠背站立,两人的头部、肩部、臀部、小腿、脚跟紧靠,并在两人的肩部、小腿部相靠处各放一张卡片,不能让其滑动或落下。这样可使后脑、肩部、臀部、小腿、脚跟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形成比较完美的后身影。
(3)对镜训练。面对镜面,检查自己的站姿及整体形象,看是否歪头、斜肩、含胸、驼背、弯腿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三)坐姿
古语云“坐如钟”,意思是人们坐着就要像座钟一样端正,自然大方,端庄舒展。坐姿是仪态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坐姿传递着自信练达、友好诚挚、积极热情的信息,也展示高雅庄重、尊敬他人的良好风范。
1.坐姿要领
(1)入座要求。入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在他人之后入座。出于礼貌可与对方同时入座,而当对方是尊客时,一定要先让对方入座,切忌自己抢先入座。
② 在适当之处入座。入座时一定要坐在椅、凳等常规位置,而坐在桌子、窗台、地板等处,往往是失礼的。
③ 在合“礼”之处入座。与他人同时入座时,应当注意座位的尊卑,主动将上座让给主宾或客人。
④ 从座位左侧入座。若条件允许,最好从座椅的左侧入座,这样做既是一种礼貌,也易于入座。女士如果穿套裙,转身之后要稍稍拢一下裙边后再坐下。
⑤ 向周围之人致意。在入座时,若附近坐着熟人,应主动跟对方打招呼。若不认识身边的人,亦应向其点头示意。在公共场合若想坐在别人身旁,须先征得对方的同意。
⑥ 轻手轻脚入座。要减慢速度,放轻动作,尽量不要弄得座椅乱响,噪音扰人。
⑦ 以背部接近座椅。在他人面前入座时,不要背对对方。做法是:先侧身走近座椅,背对座椅站立,右腿后退一点,以小腿确认一下座椅的位置,然后就势坐下。
⑧ 坐下后调整体位。为使坐得端正舒服,或为方便整理衣服,可在坐下后调整一下体位。这一动作不可与入座同时进行。
(2)坐姿要求。坐姿的基本要求是端庄、文雅、得体、大方。具体如下:
坐定后,身体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上体保持正直,两眼平视,目光柔和。通常座椅子的1/2~2/3处,两臂贴身下垂。男士可双手掌心向下,自然地放在膝上,两膝距离以一拳左右为宜。女士可将右手搭在左手上,轻放于腿面上,并将两脚并排自然摆放。
坐时不要将双手夹在腿之间或放在臀下,不要将双臂端在胸前或抱在脑后,也不要将双腿分开过大或将脚伸得过远。坐于桌前应将手放于桌上,或十指交叉后以双肘支在桌面上。面对异性时,要注意不能双手托腮或趴伏在桌面上。
(3)离座要求。离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先有表示。离座时,身旁如有人在座,须以语言或动作先向其示意,随后方可起身。一蹦而起会使周围人受到惊扰。
② 注意次序。同坐的众人,请身份、辈分高的先离座,同等身份的可以同时离座。教室里,请老师先走,请女同学先走。
③ 起身缓慢。起身离座时,最好动作轻缓,无声无息,尤其要避免“拖泥带水”,弄响座椅或将椅垫、椅罩掉在地上。
④ 站好再走。离开座椅后,先要采用“基本的站姿”,站定之后方可离去。若起身便跑或离座与走开同时进行,会显得过于匆忙,有失稳重。
⑤ 从左离开。在可能的情况下,坐下后起身,宜从左侧离去。与从左侧入座一样,从左侧出座也是一种礼节。
2.坐姿类型
(1)垂直式坐姿。适用于最为正规的场合,男士、女士均适用。这种坐姿要求入座者上身与大腿、大腿与小腿均成直角,并使小腿与地面垂直,双膝双脚完全并拢。注意在尊长面前不宜坐满椅面,以占1/2左右为宜。双手自然放于双腿上(见图2-4)。

图2-4 垂直式坐姿
(2)标准式坐姿。其主要要求与前一种坐姿相同,男士双膝稍许分开,相距一拳距离为宜;女士双膝靠紧。在垂直坐姿的基础上,女士两脚保持小丁字步,男士双脚可略分开“一脚”之距,不可宽过肩。
(3)曲直式坐姿。女士适用。在坐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双膝靠紧,然后向前伸出一条腿,同时把另一条腿后曲,两脚脚掌着地,前后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交叉于腿上。
(4)斜放式坐姿。女士适用。在坐姿基本要领的基础上,双腿并拢,双脚同时向右侧或左侧斜放,并与地面大致呈45°夹角,尤其适用于穿短裙的女性在较低的座椅就座。也可以脚踝交叉,脚尖不可跷起(见图2-5)。

图2-5 斜放式坐姿
3.不雅坐姿
(1)双腿叉开太大。面对外人时,双腿如果叉开过大,不论是大腿还是小腿叉开,都是极其不雅的。
(2)架腿方式不妥。将一条小腿架在另一条大腿上,两者之间还留出太大的空隙,即所谓的“架二郎腿”,甚至将腿搁在桌子上,左顾右盼,摇头晃脑,显得放肆。
(3)双腿过分伸张。坐下后,将双腿直挺挺地伸向前方,这样不仅可能会妨碍他人,而且有碍观瞻。因此身前若有桌子,双腿尽量不要伸到外面。
(4)腿部抖动摇晃。为求放松,坐下后抖动、摇晃双腿。
(5)脚不安分。坐下后脚跟接触地面,而且将脚尖跷起,使鞋底在别人面前“一览无余”。另外,以脚蹬踏其他物体、以脚自脱鞋袜等也是不文明的陋习。
(6)以手触摸脚部。用手抚摸小腿或脚部,都是不文明、不卫生的习惯。
(7)手置于桌下。若身前有桌子时,入座后双手都应置于桌上。单手或双手放于桌下,或者支于桌上,双肘支在面前的桌面上,对同座之人是不礼貌的做法。
(8)坐在座椅上上身过度前倾后仰,弯腰曲背,还有两手抱臂、抱后脑、抱膝盖、抱小腿,或将两手置于臀部下面,将两腿前伸到对方面前,脚尖指向他人。
(9)双手撑着座椅扶手,似起似坐,手在腿脚部位又挠又摸,频繁地整理衣裤,不断地调整姿势,挪动座椅。
(10)将手夹在腿间。坐下后将双手夹在两腿之间,这样会显得胆怯害羞、个人自信心不足,也显得不雅。
不雅坐姿实例如图2-6所示。

图2-6 不雅的坐姿
4.坐姿训练
坐姿训练,最好是在形体训练房进行,坐在镜子前,对着镜子检查自己的坐姿。也可在教室或宿舍内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指导纠正。训练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训练时最好配上音乐,以减轻疲劳。
即使沙发很大也不要深坐,只能坐到1/2或2/3的位置。坐的时候上身要笔直,脚平稳放在地上,不要来回抖动。手可以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扶手的两边。
男士的坐姿可以叠腿,但叠起来的腿不可以乱抖,鞋不可以随便脱,袜子要够长度,不要露出一部分腿部皮肤等。
女士只能坐到椅子1/2的位置,上身自然挺直,大腿、小腿和膝盖不分开,可以采用正座式,即正对对方,腿稍微有一点侧,脚跟落在地上;也可以采用侧坐式,叠腿,但叠起来的小腿一定要贴在一起。
(四)走姿
走姿是站姿的延续动作,在站姿的基础上展示人的动态美,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公共场合,走路往往是最吸引人注意的体态语言,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魅力。古语云“行如风”,意思是人们行走要如风般轻捷,男士的走姿要刚健有力,女士的走姿要轻盈飘逸。
1.走姿要领

图2-7 正确的走姿
正确的走姿要求是,上身正直不动,两肩相平不摇,两臂摆动自然,两腿直立不僵,步伐从容,步态平稳,步幅适中均匀,两脚落地一线。抬脚时,脚尖应正对前方,不能偏斜。沿直线行走,即两脚内侧应落在一条直线上(见图2-7)。
(1)方向明确。在行走时,必须保持明确的行进方向,犹如在一条直线上行走,给人以稳重之感。具体的方法是:以脚尖正对前方,所走的路线形成一条虚拟的直线。
(2)步幅适度。步幅就是人们在行进时脚步的大小。步幅的大小因人而异,就一般规范而言,在行进时迈出的步幅应与本人一只脚的长度相近,即男子每步约40厘米,女子每步约36厘米。
(3)速度均匀。在一定的场合,走路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的速度。正常的速度是每分钟60~100步。
(4)重心放准。行进时身体向前微倾,重心落在前脚掌上。应注意使身体的重心随着脚步的移动不断向前过渡,切勿让身体的重心停留在自己的后脚跟上。
(5)身体协调。行进时应保持身体和谐,具体方法是:脚跟先着地,膝盖在脚落地时伸直,腰部成为重心移动的轴线,双臂在身体两侧一前一后地自然摆动。
(6)造型优美。要做到昂首挺胸,步伐轻松而矫健。行走时应面对前方,两眼平视,挺胸收腹,直起腰背,伸直腿部,使自己的全身从正面看上去犹如一条直线。
2.不良走姿
(1)横冲直撞。行进时,专拣人多的地方行走,在人群中乱冲乱闯,甚至碰撞到他人的身体,这是极其失礼的。
(2)抢道先行。行进时,要注意方便和照顾他人,通过人多路窄之处务必讲究先来后到,对他人礼让三分,让人先行。
(3)阻挡道路。在道路狭窄之处,悠然自得地缓步而行,甚至走走停停,或者多人并排而行,显然都是不妥的。
(4)蹦蹦跳跳。必须注意保持自己的风度,情绪不宜过分表面化,一旦激动起来,走路便会出现上蹿下跳甚至连蹦带跳的失态情况。
(5)制造噪音。行走时尽量悄然无声。其做法如下:一是走路时要轻手轻脚,不要在落地时过分用力,走得“咚咚”直响;二是在比较静的公共场合不要穿带有金属鞋跟或钉有金属鞋掌的鞋子;三是平时所穿的鞋子一定要合脚,否则走动时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噪音。
(6)步态不雅。走成“八字步”或“鸭子步”,步履蹒跚,腿伸不直,脚尖先着地等步态,要么使行进者显得老态龙钟、有气无力,要么给人嚣张放肆、矫揉造作之感。
3.走姿训练
(1)双肩双臂摆动训练。身体直立,以身体为柱,双臂前后自然摆动。注意摆幅适度,纠正双肩过于僵硬、双臂左右摆动的毛病。
(2)步位步幅训练。在地上画一条直线,行走时检查自己的步位和步幅是否正确,纠正“外八”“内八”及脚步过大、过小的毛病。
(3)步态综合训练。训练时最好配上节奏感较强的音乐,注意掌握好走路时的速度、间歇。保持身体平衡,双臂摆动对称,动作协调。女士“一字步”,男士“二字步”。女士两只脚走一条直线,男士沿两条直线走。女士在走直线时,两膝盖应轻轻摩擦,否则走路时会成鸭子腿,尤其是上楼梯时,形状更明显。
(4)顶书训练。将书本置于头顶,保持行走头正、颈直、目不斜视,纠正走路摇头晃脑、东瞧西望的毛病。
(五)蹲姿
蹲姿是人们在比较特殊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暂时性的体态,如低处取物、拾取落地物品、整理鞋袜时的动作。一般情况下,采用蹲姿时间不宜过久,蹲姿要动作美观,姿态优雅。
1.蹲姿要领
当需捡拾低处物品时,可至物品左侧;当面对他人下蹲时,要侧身相向,直腰下蹲后,方可弯腰捡拾低处物品;取物或整理完毕后,先直起腰部,头部、上身、腰部于一直线后,再站起。
2.蹲姿类型
(1)高低式蹲姿。下蹲时,双腿不并排在一起,而是左脚在前,右脚稍后。左脚应完全着地,小腿基本上垂直于地面;右脚则应脚掌着地,脚跟提起。此刻右膝低于左膝,右膝内侧可靠于左小腿的内侧,形成左膝高右膝低的姿态。女性应靠紧两腿,男性则可适度将其分开。臀部向下,基本上用右腿支撑身体。男性在工作时选用这一方式,往往更为方便。男士、女士均适用。
(2)半蹲式蹲姿。大多在行进之中临时采用。基本特征是身体半立半蹲,要求如下:下蹲时,上身稍许弯下,但不宜与下肢构成直角或锐角;臀部向下而不是撅起;双膝略微弯曲,其角度根据需要可大可小,但一般均应为钝角;身体重心应放在一条腿上。男士适用。右膝点地,臀部坐在脚跟之上,以脚尖点地,另一条腿全脚掌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同时向外,双腿尽力靠拢。

图2-8 交叉式蹲姿
(3)半跪式蹲姿。半跪式蹲姿又叫单跪式蹲姿。它是一种非正式蹲姿,多用于下蹲时间较长,或为了用力方便之时。它的基本特征是双腿一蹲一跪,要求如下:下蹲之后,改为一腿单膝着地,臀部坐在脚跟之上,而以其脚尖着地;另一条腿全脚着地,小腿垂直于地面;双膝应同时向外,双腿应尽力靠拢。
(4)交叉式蹲姿。交叉式蹲姿,如图2-8所示,通常适用于女性,尤其是穿短裙的人员。它的特点是造型优美典雅。基本特征是蹲下后双腿交叉在一起,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小腿垂直于地面,全脚着地;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两者交叉重叠;右膝由后下方伸向左侧,右脚跟抬起,并且脚掌着地;两腿前后靠近,合力支撑身体;上身略向前倾,臀部朝下。
3.注意事项
(1)不要突然下蹲。蹲下的时候,速度切勿过快。在行进中需要下蹲时,尤须牢记这一点。在下蹲时,应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与他人同时蹲下时,更不能忽略双方之间的距离,以防彼此相撞。
(2)不要毫无遮掩。在大庭广众之前下蹲时,身着裙装的女士容易走光,一定要避免个人隐私部分暴露在外。下蹲时一定要保证大腿和膝盖是并拢的,尤其在穿裙照相时。
(3)蹲的时候一般采用侧蹲式。不可以直接对着他人蹲下去,一定要侧面对着有人的方向,正面面对他人或者背部对着他人下蹲,通常都是不礼貌的。在四周都有人要捡东西时,外面的腿应抬高,里面的腿低一些,里面的膝盖埋在外面腿的里面,然后从侧面捡起来。
(4)下蹲时上身要保持端正,身体不要完全低过去。
(六)手姿
手姿是人们交往时不可缺少的动作,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体态语言”。俗话说:“心有所思,手有所指。”手的魅力并不亚于眼睛,甚至可以说手就是人的第二双眼睛。手姿表现的含义非常丰富,表达的感情也非常微妙、复杂。一般而言,手姿由进行速度、活动范围和空间轨迹三个部分构成,用以表示形象、传达感情。
1.基本手姿
(1)垂放。最基本的手姿包括:一是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叠放或相握于腹前;二是双手伸直下垂,掌心向内,分别贴放于大腿内侧。
(2)背手。多见于站立、行走时。做法是双臂伸到身后,又叉手相握,同时昂首挺胸。
(3)持物。拿东西时要动作自然,五指并拢,用力均匀,不要翘起无名指与小指,以避免作态之嫌。
(4)鼓掌。表示欢迎、祝贺、支持的一种手姿。做法:右手掌心向下,有节奏地拍击掌心向上的左掌。必要时,应起身站立。
(5)夸赞。伸出右手,跷起拇指,指尖向上,指腹面向被夸奖的人。将右手拇指竖起来反向指向别人,就意味着自大或藐视。将拇指指向自己的鼻尖,就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的意思。
(6)引领。以右手或左手抬至一定高度,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以肘部为轴,朝一定方向伸出手臂。职场中引领、介绍和请都是一个手势——四指并拢,一个手指分开,用小臂引领。
2.动作要领
(1)在交往中,为了增强说话者的语言感染力,一般可考虑使用一定的手姿,但手姿不宜过多,动作不宜过大,切忌“指手画脚”和“手舞足蹈”。
(2)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属于手姿范围,应该注意其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不可过度。鼓掌时不应戴手套。鼓掌要热烈,但不要“忘形”,一旦忘形,鼓掌的意义就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成“喝倒彩”“鼓倒掌”,有起哄之嫌。鼓掌时尽量不要用语言配合,那是缺乏修养的表现。
(3)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用大拇指指自己的鼻尖和用手指指点他人。谈到自己时应用手掌轻按自己的左胸,那样会显得端庄、大方、可信。
(4)掌心向上有诚恳、尊重他人的含义;掌心向下意味着不够坦率、缺乏诚意等;攥紧拳头暗示进攻和自卫,也表示愤怒;伸出手指来指点,是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含有教训人的意味。因此,在介绍某人、为某人引路指示方向、请人做某事时,应该掌心向上,以肘关节为轴,上身稍向前倾,以示尊敬。
(5)有些手姿应注意各国不同的习惯,不可以乱用。竖起大拇指在中国代表夸奖,在澳大利亚和尼日利亚就不能做这个动作,因为它有骂人的意思。在日本,女子向男子竖起大拇指是问对方是否有女朋友,如果男子竖起大拇指是指可不可以邀请你一起出去。在餐馆呼叫服务员时,在美国一般是食指伸直,在日本一般是手臂向上伸,手掌朝下,在非洲是敲桌子,在中国是招手,在中东国家是拍手。
3.不良手姿
(1)易于误解的手姿。易为他人误解的手姿有两种:一是个人习惯,但不通用,不为他人理解;二是文化背景不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比如,伸起右臂,右手掌心外向,拇指与食指合成圆圈,其余手指伸直这一手姿,在英美表示OK;在日本表示钱;在拉美则表示下流,不了解的人很容易产生误会。
(2)不卫生的手姿。在他人面前搔头皮、掏耳朵、清眼屎、抠鼻孔、剔牙齿、抓痒痒、摸脚丫等手姿,自然是不当之举。
(3)不稳重的手姿。在大庭广众面前,双手乱动、乱摸、乱举、乱扶、乱放,或是咬指尖、折衣角、抬胳膊、抱大腿、拢脑袋等,都是不稳重的。
(4)失敬于人的手姿。掌心向下挥动手臂,勾动食指或除拇指外的其他四指招呼别人,即伸出一只手臂,食指指向他人,其余四指握拢,这一手势因有指斥、教训之意,尤为失礼。
三、表情
表情是人内心的情感在面部、声音或身体姿态上的表现。当外部客观事物以物体的、语言的、行为的方式刺激大脑时,人就会产生各种内在反应,即情感。这种情感会通过人体相应的表情呈现出来,表现在人的面部、身体、姿态、声音上。人们常说的情动之于心、形之于外、传之于声就是这个意思。在体态语言中,面部表情最为丰富,且最具表现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曾总结过一个公式:感情的表达=言语(7%)+声音(38%)+表情(55%)。而美国心理学家登布在其《推销员如何了解顾客心理》一文中写道:“假如顾客的眼睛向下看,脸转向一边,表示被拒绝了;假如他的嘴唇放松,笑容自然,下颚向前,则可能会考虑;假如他的眼睛注视几秒钟,嘴角以至鼻翼部位都显出微笑,笑得很轻松,而且很热情,这项买卖就做成了。”可见,表情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眼神
眼睛是人体传递信息最有效的器官,能表达出人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思。从一个人的眼神,往往能看到其整个内心世界。正是眼神表达着最细微、最精妙的内心情感,显示人类最明显、最准确的交际信号。人的七情六欲都能从眼睛这个神秘的器官中显现出来。
1.目光的运用
在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中,信息的交流常以目光的交流为起点。交流过程中,可不断地用目光表达自己的意愿、态度和感情。交流结束时,同样需要用目光作一个圆满的结尾。
要学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目光。见面时,不论是熟人还是初次见面之人,尤其是向对方问候、致意、祝贺时,都应面带微笑,用目光注视对方,以示尊敬和礼貌。在与对方交谈中,应经常与对方的目光保持接触,长时间回避对方的目光而左顾右盼,是对对方不感兴趣的表现。不能过长时间地盯视对方,这也是失礼的。
当双方缄默不语时,则应将目光移开,以免因一时无话题而加剧尴尬或不安。别人说错话或拘谨时,也不要正视对方,以免对方误以为是对其讽刺和嘲笑。交谈中,应随着话题内容的变换,做出及时恰当的目光反应,使整个交谈融洽、和谐、生动、有趣。运用目光要做到“散点柔视”,即将目光柔和地照在别人的脸上,而不是聚焦于对方的眼睛,给人一种连盯带瞪的不友好感觉。同时,不可反复打量对方,不可长久注视陌生的异性,不可随便使用鄙视、轻蔑、仇视的目光。
2.目光沟通的规则
(1)PAC规律。P(parent)代表父母,父母看孩子是一种教训的目光,从上向下,关心但是严厉;A(adult)代表成人,成人之间的沟通是平等进行的;C(children)代表小孩,小孩看人的时候都是向上看的,尤其是要东西时会用乞求的眼光。而在商务场合中常用的是平等地与人沟通,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女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会用带有儿童的眼神去祈求对方的谅解和帮助,这样偶尔用一下是可以的,但不能形成习惯,否则很难被同事认可。
(2)三角规律。三角规律与距离和亲疏程度有关。如果距离相对较远,或关系不是很熟,通常观察对方是看大三角——额头的发髻线到两肩膀的位置。如果很熟或距离稍近就可以看中三角——发髻线到两耳垂的位置,时不时地可以有目光的接触。如果两人很亲近而且距离也很近,一般看对方的倒三角——眉毛的下边到鼻子的位置。但是在对这些位置的观察过程中不代表眼神与眼神没有交接和沟通,每一次目光交流两三秒即可,不可一直盯着对方的三角区。
(3)时间规则。一次沟通中,通常用60%~70%的时间与对方进行目光交流,如果时间少于60%,那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时间没有看着对方,除非是秘书或学生在不停地记笔记,否则,说明对对方不尊重、不感兴趣。如果达到90%以上,那就说明对这个人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其所讲内容。爱人、恋人、妈妈和自己的孩子之间会发生这种情况,只有感情特别深才会用这么专注的眼神接触。
3.目光凝视的区域
目光凝视区域是指人的目光所落的位置。根据交往活动内容的不同,目光凝视区域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公务凝视区域。公务凝视是在洽谈业务、磋商问题和贸易谈判时所用的一种凝视。凝视区域以两眼为底线、额中为顶角形成三角区。洽谈业务,如果看着对方这个区域,就会显得严肃认真,对方也会觉得有诚意。在交谈过程中,如果目光总是落在这个三角区,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2)社交凝视区域。这是人们在社交场合使用的一种凝视。凝视的区域以两眼为上线、唇心为下顶角形成倒三角区。当与人谈话注视对方这个部位时,能给人一种平等、轻松感,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社交气氛。在鸡尾酒会、茶会、舞会和各种类型友谊聚会的社交场合中,最适合使用这种凝视。
(3)亲密凝视区域。这是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的一种凝视。凝视的位置是双眼到胸部之间。这种凝视往往带着亲昵、爱恋的感情色彩,非亲密关系的人不应使用这种凝视,以免引起误解。
4.目光注视的时间
注视对方时间的长短是十分讲究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表示友好。向对方表示友好时,应不时地注视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约占全部相处时间的1/3~1/2。
(2)表示重视。向对方表示关注,应常常把目光投向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应为相处时间的2/3。
(3)表示轻视。目光常游离对方,注视对方的时间不到全部相处时间的1/3,就意味着轻视。
(4)表示敌意。目光始终盯在对方身上,注意对方的时间在全部相处时间的2/3以上,被视为有敌意,或有寻衅滋事的嫌疑。
(5)表示感兴趣。目光始终盯在对方身上,偶尔离开一下,注视对方的时间在全部相处时间的2/3以上,同样也可以表示对对方较感兴趣。
5.目光注视的角度
注视别人时,目光的角度,即目光从眼睛里发出的方向,表示与交往对象的亲疏远近。
(1)平视。平视也叫正视,即视线呈水平状态。常用在普通场合与身份、地位平等的人进行交往时。
(2)侧视。侧视是一种平视的特殊情况,即位于交往对象的一侧,面向并平视对方。侧视的关键在于面向对方,若为斜视对方,即为失礼之举。
(3)仰视。主动居于低处,抬眼向上注视他人,以表示尊重、敬畏对方。
(4)俯视。向下注视他人,可表示对晚辈宽容、怜爱,也可表示对他人轻慢、歧视。
(二)微笑
微笑是指不露牙齿、嘴角的两端略提起的笑。微笑是最富吸引力、最令人愉悦、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它可以与语言和动作相互配合起互补作用,不但表现友善、诚信、谦恭、和谐、融洽等最美好的感情因素,而且反映自信、涵养与健康的心理。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神秘的,奥黛丽·赫本的微笑是温婉的,两者的微笑都让无数人倾倒。
1.微笑的作用
(1)表现心境良好。笑口常开的人,一般是一个心地善良、心胸豁达、乐观向上的人。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2)表现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微笑能使人相悦、相亲、相近,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打破交际障碍,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真诚、融洽、温馨的良好氛围。
(3)帮助摆脱窘境。第一次踏入社交场合,或第一次与客人交往,不免会感到紧张、羞怯,微笑可以帮助摆脱窘境——对方的友好微笑可以化解局促;微笑可以帮助自己镇定。在交谈中,表示友善要面带微笑;表示请求、道歉、拒绝,更应面带微笑。如让人久等了,边微笑边说“对不起”,可以消除对方的怨气。微笑可以赢得思考的时间,而且使拒绝容易让人接受,不伤和气地解决问题,免去对方的尴尬。
2.微笑的要求
(1)发自内心。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当一个人心情愉快、兴奋或遇到高兴的事情时,都会自然地流露出这种笑容。发自内心的微笑既是一个人自信、真诚、友善、愉快的心态表露,同时又能制造明朗而富有人情味的气氛。发自内心的真诚微笑应是笑到、口到、眼到、心到、意到、神到、情到。
(2)得体适度。微笑虽然是人们交往中最有吸引力、最有价值的面部表情,但也不能随心所欲,不加节制,想怎么笑就怎么笑。微笑的基本特征是齿不露、声不出,既不要故意掩盖笑意、压抑喜悦,影响美感,也不要咧着嘴哈哈大笑。笑得得体、适度,才能充分表达友善、诚信、和蔼、融洽等美好的情感。
(3)注重时空。微笑要适宜,特别严肃的场合,不宜笑;别人做错事、说错话时,不宜笑;别人遭受重大打击、心情悲痛或痛苦时,不宜笑。别人与自己争执时,不温不火地微笑,既能缓解对方的紧逼势头,又能为寻求应对办法赢得时间;遇到一些不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时,轻轻一笑不作回答,更能显出特殊的功能。
(三)其他面部表情
1.局部的显示
人的眉毛、嘴巴、鼻子、下巴、耳朵都可以独立地显示各自的表情。
(1)眉毛。
皱眉:双眉紧皱,多表示困窘、不赞成、不愉快。
耸眉:眉峰上耸,多表示恐惧、惊讶或欣喜。
竖眉:眉角下拉,多表示气恼、愤怒。
挑眉:单眉上挑,多表示询问。
动眉:眉毛上下快动,一般用来表示愉快、同意或亲切。
(2)嘴巴。
张嘴:嘴巴大开,表示惊讶。
抿嘴:含住嘴唇,表示努力或坚持。
噘嘴:噘起嘴巴,表示生气或不满。
撇嘴:嘴角一撇,表示鄙夷或轻视。
拉嘴:拉着嘴角,上拉表示倾听,下拉表示不满。
(3)鼻子。
挺鼻:表示倔强或自大。
缩鼻:表示拒绝或唾弃。
皱鼻:表示好奇或吃惊。
抬鼻:表示轻视或歧视。
摸鼻:表示亲切或重视。
2.综合的显示
(1)表示快乐:眼睁大,嘴巴张开,眉毛常向上扬。
(2)表示兴奋:眼睁大,眉毛上扬,嘴角微微上翘。
(3)表示兴趣:嘴角向上,眉毛上扬,眼睛轻轻一瞥。
(4)表示严肃:嘴角抿紧下拉,眉毛拉平,注视额头。
(5)表示敌意:嘴角拉平或向下,皱眉皱鼻,稍一瞥。
(6)表示发怒:嘴角向两侧拉,眉毛倒竖,眼睛大睁。
(7)表示观察:微笑,眉毛拉平,平视或视角向下。
(8)表示无所谓:平视,眉毛展平,整体面容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