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交礼仪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西礼仪比较

一、中国礼仪

礼仪经历了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不断演变、不断变革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同时期的礼仪,有着各自显著的特征。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思想和礼仪规范,而且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礼仪在形成中华民族良好的人际关系、民族特色和生活习惯,稳定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礼仪的产生

一方面,根据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人类礼仪主要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原始、蒙昧状态,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崩海啸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从而对自然界产生神秘感和敬畏感,形成对自然界的崇拜,并按照人们的想象塑造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原始人对梦幻现象无法解释,便产生了对民族祖先的崇拜。人们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主要以祭祀的方式表现出来。在祭祀过程中,人类表达对神和祖先的信仰、崇拜,原始的“礼仪”由此产生。另一方面,礼仪是协调人类相互关系的需要。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的内部关系——人与人、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在群体生活中,男女有别、老少各异、扶老携幼既是一种天然的人伦秩序,又是一种保证和规范,这是礼仪产生的最原始的动力。

大多数的礼仪形式的产生是约定俗成的,并被大家一致遵守和沿用,并不是哪个人创造的。比如握手礼,传说是远古人类为防身和狩猎随身带着木棒、石块,路上遇到陌生人,为表示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伸开双手让对方看,甚至让对方抚摸,以表示亲善。这种方式简单易行、易于理解,逐渐被人们认同,并不断演变,形成握手礼。

(二)中国礼仪的发展

原始社会,人类还处于愚昧状态,生产力水平低下,人际关系简单,礼仪仪式也非常简朴。原始社会礼仪的主要形式有对大自然的崇拜、图腾崇拜、祭天敬神和表现欢乐庆典、悲痛哀悼等种种仪式。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但有等级,如老幼、首领与成员等,他们之间的交往要有序进行,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等级制度,尤其是主持各项礼仪仪式的人有着显著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礼仪,反映了民主、平等、有等级的观念。原始礼仪活动教育社会成员按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规范进行生产和生活,相当于法律的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逐步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礼仪带上了明显的阶级色彩。奴隶社会的君主成为礼仪的核心,由原先祭祀天地、祖先的形式跨入全面制约人的领域。这个时期,我国第一次形成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制度,提出许多重要的礼仪概念和礼仪规范,确定了我国敬古重礼的文化传统,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一大批礼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发表的一系列礼学典籍和文献,是我国礼仪文化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进入封建社会后,顺应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需要,“三纲五常”成为“至礼”。“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后来又提出“三从”“四德”。“三从”即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思想要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妇言——说话要处处小心;妇容——打扮要整齐、美观;妇功——侍奉公婆、丈夫,殷勤持家。在这个礼仪体系下,不平等关系更加鲜明,妇女被封建礼教压迫、禁锢,成为最大的牺牲者。当然,封建礼教也为调整人们的相互关系、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伦理道德准则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入侵,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以及资本主义的道德和礼仪一同进入中国。中国传统礼仪和西方礼仪相互撞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次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礼仪大杂烩。西方礼仪规范中自由、民主、尊重、和谐等思想,受到中国进步阶层的欢迎,为中国传统礼仪注入新的生机。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世界各国交流的增多,西方的礼仪文化迅速传入中国,中国礼仪规范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从开展成人仪式教育活动到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

二、西方礼仪

(一)西方礼仪的产生

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这个时期的社会礼仪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社会人与人之间附属关系的桎梏。社会礼仪从内涵到形式,大到自由、平等、博爱,小至衣着服饰和进餐程式都变得人性化。西方资本主义礼仪很快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成为近代社会礼仪形式的主流。

西方礼仪的产生与西方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它萌芽于古希腊,形成于17至18世纪的法国,其间深受古希腊、古罗马、法兰西等国文化的影响。

(二)西方礼仪的发展

西方礼仪的发展深受西方各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在西方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上层建筑发生巨大变革,礼仪也相应发展,作为少数贵族专利的封建礼俗逐渐被社会文明规范取代。

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人类礼仪追求与演进的历史。人类为了维持与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逐步形成各种与“格斗”“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如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了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礼。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尊重,愿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创造了脱帽礼等。

到了近现代,西方各国在社会经济各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礼仪也有了新的进步,从遵循礼节的烦琐要求,到对优美举止的关心,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规则,礼仪日益文明、简洁和实用,备受人们重视。

三、东西方礼仪比较

(一)东方礼仪及其特点

东方礼仪主要是指以中国、日本、朝鲜、泰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礼仪文化。它以其富有人情味的传统礼仪向世人展示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无穷的魅力。与西方礼仪相比,东方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1.重视血缘,亲情至上

东方民族尤其信奉“血浓于水”这一传统观念,一向视家族利益为根本,所以人际关系中最稳定的因素是血缘和亲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的东方,敬老爱幼,古风依然。很多传统家庭,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家长维系着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重视家族的观念,还表现在对“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训诫的遵守方面。即使流落海外,也念念不忘家乡,怀念亲友,千方百计地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其实,国家、家乡是家族概念的放大,人际关系是家族关系的延伸。

2.谦虚自贬,含蓄内向

东方人性格一般平和宽厚、含蓄内向、忍耐力强,与人相处往往谦虚谨慎、克制自己。中国人一向视谦虚为一种美德,“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古不变的规律。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很少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中国人很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被视为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与率直、坦诚的西方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

以送礼这一较为普遍的社会交往习俗为例,东方人和西方人在礼品选择及馈赠礼仪上就各有千秋。在我国,多数送礼者选购礼品时追求名贵,为了面子或迫不得已而不惜破费,对礼品的包装一般不太在意。尽管也曾费尽心思、精心挑选,但在送礼时面对受礼者却总是谦逊而恭敬地说“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笑纳”之类的话。而西方人送礼比较讲究礼品的文化格调与艺术品位。如送给同事一本装帧精美的好书,或献给女主人一束美丽的鲜花,即便是很普通的礼品也会用彩纸、丝带包装得精美别致,并会对受礼者直截了当地说明:“这是我精心为你挑选的礼物,希望你喜欢。”借以表示其重视彼此的情谊。在接受礼品时,中国人与西方人的习惯做法更是泾渭分明。中国人收礼时常常会客气地推辞一番,接过礼品后一般不当面拆开看,既显示自己不贪财,也避免对方因礼轻而难堪。西方人接受礼品时一般不推辞,接过礼品后总是当面拆看,以表示谢意和礼貌。

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老”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褒义词,在称呼的前面冠以“老”字是一种尊称,如称年长者为老大爷、老大娘,称德高望重的学者为“吴老”“钱老”等。而在西方,“老”意味着“精力不济,走下坡路”,有时是“不中用”的代名词。因此,西方老人不愿意老、不言老、不服老,自然也不喜欢被别人尊称为“老人”。同是一个“老”字,在东方、西方礼仪实践中却毁誉不一。

从着装、化妆方面的心态和做法上东西方也同样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东方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在服装选择上便逐渐趋于保守,一般不再选择鲜艳、亮丽的色彩,而偏重于中性色或中性偏冷色,如灰色、黑色等。这种选择并不一定说明其不喜欢鲜艳、亮丽,而是担心别人说自己“老来俏”或“老不正经”等。在化妆品的使用上,东方老人更是慎之又慎、少之又少。西方在这方面与东方全然不同。在服装的选择方面,西方老人比年轻人更大胆、更新潮,无论多么亮丽花艳的服装,只要喜欢都敢买来穿在身上。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很重视化妆,每天都要精心涂抹、装扮得焕然一新之后,才愿在街头穿行,以示自己风韵犹存。

3.看重人情,礼尚往来

礼是联系人际交往的媒介和桥梁。这里的“礼”主要是指礼物。其实礼物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交往双方的情谊。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道理。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往往更富有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强调礼尚往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通过相互赠送礼物,可以加强联系,表达感情。如果某人接受了别人的礼物而不懂得回赠,一向被视为失礼行为。在接受别人的礼物后,所回赠的礼物要认真选择,尽量投其所好、恰如其分。

(二)西方礼仪及其特点

在西方礼仪文化中,尤其强调规范人的行为,注重良好的教养,如尊重妇女、男士的绅士风度等。综合起来,西方礼仪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个性,尊重隐私

资本主义的道德是在否定封建等级关系和禁欲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极力主张个性的解放和自由,反对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观念也广泛地渗透到了近现代人际交往礼仪中。在西方家庭中,人伦之情也是存在的,但在家庭成员的关系上更注重人格上的平等,个人更看重自己的实际利益,强调以人为本、个人至上,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拥有绝对的自由。在社会交往中,强调以个人为单位,个人为对象,将个人的尊严看得神圣不可侵犯,十分注意维护个人的自尊。在待人接物时,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习惯以自己的立场为行为的中心,很少因别人和环境而说违心话,办违心事。在社会生活中崇尚个人力量,追求个人利益。

西方人尊重别人的隐私权,也要求对方尊重自己的隐私权。西方有句谚语:“每个人的家庭就是他的城堡。”这生动地反映了西方人在自己家里拥有的不受别人干扰的权利和自由。邻居推门直入,相识之人未经预约便径直来拜访,都被看成不懂礼仪的行为。随便打听个人隐私,未经许可就搀扶老人或残疾者,都有可能被视为失礼的表现。

2.女士优先,讲究风度

在西方国家,妇女大都有自己的职业,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多数妇女还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长期进行妇女解放运动,使妇女的社会地位较之过去有了普遍提高。在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中就有尊重贵族妇人的传统,这种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已演变成社会对妇女的普遍尊重。歌德有句名言:“妇女在场就是良好礼貌的因素。”这可以说是对社会尊重妇女风尚的集中概括。西方国家的许多交际礼仪都与尊重妇女有关,比如,在楼梯上遇见妇女或与妇女一道乘电梯,不管相识与否,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在公共车辆上男士主动为女士让座更是起码的礼仪;乘坐小汽车时,男士须上前几步,为女士打开车门等。不尊重妇女是十分失礼的,会引起人们的鄙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还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在西方人看来,夫妻之间的关系是男女双方订立契约的结果,妻子并不是丈夫的附庸,双方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为了维持双方的感情,西方人普遍重视结婚纪念日,通常逢五逢十都要举行仪式庆贺一番。

3.交际务实,不重客套

西方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人感情外露、富于创新和交往中注意效率的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方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办事讲究效率,不尚空谈,除了必要的礼仪外,一般来说礼仪形式有简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交际活动中不喜欢过分谦虚和客套,反对虚假、自轻、自贱。比如,一个西方人到他人家中做客,他如果说“谢谢,我不想喝茶了”,那他就是真的不想喝了。他如果想喝,他就会说“如果你正好沏茶,我也喝一杯”。对中国人在交往中“自贬”一番的谦虚,西方人往往难以理解,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4.珍惜传统,注重宗教

珍惜传统礼仪,保持民族自尊这一特点,在西方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尤为突出。英国现在仍有王室和贵族,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礼仪。一个内阁大臣晋谒白金汉宫时,如果该穿大礼服而误穿了小礼服,仍会成为人们的话题。对传统的珍惜还表现在西方国家现在的许多交际礼仪仍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结婚仪式通常在教堂中举行,婴儿出生后要接受洗礼等。在西方人看来,珍惜传统是保持民族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他们对外国的礼仪形式绝不会盲目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