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传承语素与国际汉语词汇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汉语语素及其分类的文献调查

关于汉语语素研究及其分类情况,我们对汉语学界和国际汉语教学界两个领域进行了文献调查。

一 汉语学界关于语素的研究与分类

(一)关于语素的名称与内涵

“‘语素’和‘词素’都是morpheme 的译名。”[1]morpheme这个术语在美国结构主义创始人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解释是:“跟别的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simple form)或者叫做语素(morpheme)。比方bird,play,dance,cran,-y,-ing都是语素。”[2]

受中国传统语文学的影响,汉语中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一直用“字”来称说。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3]等语法著作尽管已经注意了“字”和“词”的区分,但一般都是采用“字”来分析词的结构。

“语素”之名见于汉语,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语言学家们的“文法革新”大讨论。傅东华在1939年3月6日出版的《语文周刊》上发表《给望道先生的公开信——论意见统一之不易及如何建立新词类》谈道:“如果从历史上讲,中国语就只有‘名’(可分动静)(se manteme or full-word)和‘词’(morpheme or empty-word)两类可分。”[4]在同一期《语文周刊》上陈望道发表《回东华先生的公开信——论文法工作的进行、文法理论的建立和意见统一的可能》,指出:“你在‘词’和‘名’两个字下注的morphème 和sémantème两个词在一般文法学上译作‘形态部’和‘意义部’,那是带点形态论倾向的说法。假使为了中国语文的特殊性,大家同意不采用那种说法,似乎不如就用‘关节部’‘体干部’两个词做替代。”[5]在1940年3月出版的《学术杂志》2辑《文法革新问题答客问》中,陈望道进一步指出:“依据语汇学,这两种语(合成语compound words和推出语/派生语derived words,笔者注)的分别在构成新语的语素不同。假使构成新语的语素各个可以独立的,所成的语便是合成语;假使构成新语的语素,有一成素不能独立的,所成的语便是推出语。其实所谓独立,一经汇合,就已经成为不独立,就已经成为新语的一分子,不便再称为语,而当正名为语素。”[6]方光焘把“形态部”和“意义部”相结合的方式都叫形态,提出了“广义形态”的学说。[7]“不过,陈望道所说的‘语’相当于‘词’,而‘语素’则相当于‘词素’,并不就是后来译自morpheme的‘语素’。”[8]

“morpheme有过三个译名:形素,词素,语素。三个译名都对,因为morpheme这个术语先后有过三种意义。(1)最早指一个词里边的形态成分,跟表示实在意义的 semanteme相对。例如 J.Marouzeau 的《语言学名词词典》(1951增订三版)和J.Vendryes 的《语言论》(英译本,1925)里边都用的是这个意义。这个意义的 morpheme 译做‘形素’最合适。(2)稍后又用来指一个词的组成部分,不管它的意义是虚还是实。例如,苏联科学院出版的三卷本《俄语语法》(1953)里边就用的是这个意义。这个意义的 morpheme 译做‘词素’最合适。(3)最后出现,现在最通行的意义是指最小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不管它是词还是词的部分。这个意义的 morpheme 译做‘语素’最合适。(2)和(3)的意义似乎相差不多,实际不然。‘词素’是从‘词’分解出来的,没有‘词’就谈不上‘词的组成部分’。‘语素’不以‘词’为前提。完全可以设想有一种语言只有语素和它的各种组合,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句子,没有‘词’这样的东西。所谓‘多重综合语’就接近这种状态。”[9]对于吕叔湘提到的译名“词素”的含义,实际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吕叔湘所谓“用来指一个词的组成部分,不管它的意义是虚还是实”的含义,这种理解与陈望道所说的“语素”的内涵比较接近;还有一种是指既可作为构词成分又可单独成词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种理解与译名“语素”的内涵基本一致。陆志韦等《汉语的构词法》[10],孙常叙《汉语词汇》[11],张寿康《略论汉语构词法》[12]等,对morpheme的理解都属于后种。

在目前的汉语词汇研究中,源自morpheme的语义内涵已渐趋一致,用来指称作为语音语义结合体存在的最小的一级语言单位。这级单位,既可作为构词成分,也可单独成词。但在如何称说上,仍有“词素”与“语素”两种不同的意见。“词素”说在吕叔湘(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问世前比较流行,现在虽有坚持者,如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13],孙银新《现代汉语词素研究》[14],但大多采用“语素”一语。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则主张两个术语同时采用,但各有分工:“词的构造成分,一般提出的就是词素或语素。这两个说法,本来是morpheme先后不同的译名,传统语言学采用‘词素’,结构主义语言学兴起之后较多采用‘语素’。在选择了‘语素’之后,‘词素’仍可留下而派以新的用场。”“词素应就词的构造成素,即一个词能够划分出的小于词的构成单位而言。它是词或词干的直接组成部分。语素的含义则广阔得多:指的是语言中一切最小的(本身不能再分成两个的)音义结合单位。”[15]

(二)语素分类的标准及类别

作为构词的单位,语素的研究一般都是限于构词的范围之内,其中尤以基于构词时表现特征的语素分类成果较多。同其他语言单位的分类一样,语素分类由于所持标准的不同,划分的结果也呈现出种种不同的情况。

1.语音形式标准

①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多音节语素、非音节语素

根据语素所含音节的多少,将语素分为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包括联绵语素、音译语素、拟声语素等,多音节语素主要为音译语素。这种分类最没有异议,被普遍采用,如吕叔湘[16],各大学现代汉语教材等。

此外,还可以分出非音节语素。“非音节语素是指不足一个音节所表示的语素。汉语中只有儿化的‘r'。如‘花儿huār、鸟儿niǎor、老伴儿lǎobànr’中的‘r'。”[17]

2.组合能力标准

②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根据语素自身的构词能力,看语素能否单独构成一个词,将语素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能够单独成词的语素是成词语素,不能单独成词,只能作为构词成分使用的语素是不成词语素。采用这种分类的如吕叔湘[18],朱德熙[19],邢福义[20],葛本仪[21],黄伯荣、廖序东[22]等。

③定位语素、不定位语素

根据语素组合成词时位置是否固定,分为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组合时位置固定的是定位语素,如“老师、老虎”中的“老”只能前置,“杯子、桌子”中的“子”只能后置;位置不固定的是不定位语素,如“习”可以组合成“习俗、习惯”,也可以组合成“学习、实习”。采用这种分类的如朱德熙[23]、邢福义[24]、胡裕树[25]、邵敬敏[26]、张斌[27]等。

④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粘着语素)、半自由语素

根据语素是否可以单独运用,分为自由语素(free morpheme)、不自由语素(Bound morpheme,又叫粘着语素)、半自由语素。这类划分,各家在相同名称下往往有不同内涵。

A.赵元任在汉语中首先引进了自由语素与粘着语素的概念:“能单独说的是自由形式(F)。如‘梨’。总是跟另一个语素一块儿说,并且中间无停顿的,是粘着形式(B)。如:凤梨、梨园。差不多所有自由语素都能这样跟别的语素结合,所以,一个自由语素只是有时候自由,而一个粘着语素是永远粘着。”[28]

B.朱德熙 [29]认为:“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自由语素,不能单独成句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邵敬敏[30]也持有类似观点。

C.胡裕树[31]的“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相当于“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D.张斌指出:“能够独立成词,但一般不能同别的语素构成合成词的单音节语素,尤其是一些表示语气和感叹的语素,可以称之为半自由语素。比如:吗、吧、哩。”[32]

E.杨亦鸣认为:“a.自由语素指既能独立成词,又可以同别的语素自由组合成词的语素……b.半自由语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能独立成词,但可以同别的语素自由组合成词……另一类是能独立成词,但一般不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或者虽可以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但要受到位置的限制……c.不自由语素指不仅不能独立成词,而且在同其他语素组成词时也是不自由的。”[33]

⑤可替换语素、不可替换语素(剩余语素)

根据语素组合成词的替换能力,张斌将语素分为可替换语素和不可替换语素两类。不可替换语素的“构词能力极其有限,只能同某个特定的语素组合。譬如苹、槐、渤,只能同果、树、海组合。由于这类语素不适宜替换法,只好采用剩余法来确认此类语素,就是将一个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片段(也就是单词)中可替换的语素提取,剩下的部分虽然不能替换,但只要它有音有义,具有表义作用,就应该认定也是语素——不可替换的语素,或者叫剩余语素”[34]

3.意义标准

⑥实义语素、虚义语素、弱化语素

符淮青把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分为三大类:“表名物、动作行为、性状等有实义的语素叫实义语素,如:人、民、火、车”,“原用作虚词而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同实义语素相对而称之为虚义语素,如:并、且、自、从”。“弱化语素的情况多种多样,共同的特征是意义弱化。普遍认为是词缀的‘第~'‘初~'‘阿~'‘老~'(原称前缀)‘~子’‘~儿’‘~头’(原称后缀)等就是弱化语素。”[35]

⑦实词素、虚词素(实素、虚素)

张寿康谈道:“按词素在词中所含意义的虚实,可以给词素分成实词素和虚词素。……实词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单独成词的词素,名为‘独用词素’;一类是不能单独成词的词素,名为‘非独用词素’。……虚词素也可以分成两类:前加虚词素(老、阿,等等),后加虚词素(儿、子、头、性、化,等等)。”[36]

陈望道指出:“词素又分实素与虚素两种。例如‘桌子’一词中‘桌’是实素,‘子’是虚素。一个词可以没有虚素(看、玻璃、语言),但不能没有实素。实素与虚素可用元音、辅音相比较,实素犹如元音,虚素犹如辅音,实素能单独存在,虚素不能单独存在。”[37]

⑧表义语素和别义语素(化石语素)

张斌根据语素在单词中所起的作用,将语素分为表义语素和别义语素。“别义语素的语素义在该语素构成的单词的词义中基本上没有反映,但仍具有一定的别义作用。譬如‘国’和‘国家’的意义差异就是靠‘家’区别的。一般说来,别义语素在该单词形成之初曾经表过义,随着词义的变化,现在尽管也能区别一点语义,但总的来看,只剩下一个形式,只起到构词作用,相当于一块化石,所以又可以叫化石语素。此类语素所构成的单词都是偏义复词。”[38]

⑨单义语素和多义语素

“只有一个意义的语素是单义语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语素是多义语素,……汉语中多义语素大都是常用语素,是较为活跃的语素。”[39]

4.意义/功能标准

⑩词根词素、词缀词素、词尾语素

胡裕树谈道:“根据词素所表示的意义和它在构词中所起的作用,首先把词素分成主要成分和附加成分两种,主要成分是词的核心部分,也叫做词根;附加成分是词的辅助成分,也叫做词缀。同时,根据附加成分在词中所处的地位,可以把它分成前加成分(又叫前缀)和后加成分(又叫后缀)两种;根据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和在构词中所起的作用,又可以把它们分成表示词汇意义的词缀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缀两种。”[40]

高名凯、石安石指出:“在许多语言里,词素可以根据它们的作用分成两大类:(一)词根词素,它的意义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二)附加词素,它是依附于词根的词素,它的意义不是词的词汇意义的基本组成部分。例如汉语‘第一’‘作者’的‘一’和‘作’是词根词素,‘第’和‘者’是附加词素。”[41]

叶蜚声、徐通锵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语素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词根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的。……词缀是只能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除词根、词缀以外还有一种语素叫词尾。它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如英语的 book 加上 s 以后成为books。”“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把词根和词缀叫做构词语素,把词尾叫做变词语素。汉语中的语素绝大部分都是词根语素,词缀不多,没有词尾。这是汉语的一个特点。”[42]

葛本仪从分析词素的性质和表意功能入手,将词素分为词根词素和附加词素两种类型:“词根词素通常也称作词根,它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附加词素是附加在词根词素上表示语法意义和某些附加的词汇意义的词素。它又有词缀词素和词尾词素之分。”[43]

⑪基本语素、语助语素、构词语素、构形语素

德国美因兹大学柯彼德参照德语等语言中语素分类的方法,根据语素的各种性质列出了七条分类标准:A.开放类和封闭类;B.自由和粘着;C.能产和不能产;D.能否担任词根;E.定位和不定位;F.带声调和带轻声;G.音节形式(单音和双音、多音)。在这七条标准的基础上划分了四类语素:基本语素(占全部语素的96%以上);语助语素(能够形成副词“就、很”一类的语素);构词语素(如“~的、~地、~得、~不~”);构形语素(如“-,门、~了、~着、~过”)。[44]

关于基本语素的研究,符淮青指出:“有学者提出‘基本语素’的研究,以语素为单位,不以字为单位。认为基本语素是语言词汇的基础,它的特点是:全民常用,历史稳固,构词能力强,大多数语素有比较多的义项。这些研究显然是用基本词汇这个概念所提出的特征,深入汉语语素的层面作统计分析,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45]

据苑春法、黄昌宁[46]介绍:清华大学建立的汉语语素数据库,共有语素10442个,语素项17470个(一个语素的义项,即语素项,构成一个独立的记录)。其中单字语素9712个,占总数的93%;二字及二字以上的语素730个,占7%。在单字语素中还有1959个0义项语素,这些0义项语素是以现代汉语词义为参照,无现代汉语词义的语素就是0义项语素。0义项语素和其他语素构成的词一般为固定用法或典故,是汉语文化的历史产物,如0义项语素“瓦0”构成的“瓦全、弄瓦”中的“瓦”是古代汉语词义:陶器制品、纺锤,而无现代盖房用“瓦”义;“外0”构成的“员外”之“外”,也无现代的“外围”义。9712个单字语素去除1959个0义项语素后还有7753个,被称为“基本语素”。基本语素中名词性语素最多,其次是动词性和形容词性语素,三类合计占总数的89.8%。

5.内部结构标准

⑫单纯词素、合成词素

根据内部结构,葛本仪将词素分为单纯词素和合成词素两种类型。只有一个成分构成的称为单纯词素,如:书、纸、逍遥、拷贝;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分构成的称为合成词素,如“孩子头”中的“孩子”,“纸老虎”中的“老虎”。[47]

6.与词类对应标准

⑬名词性语素、动词性语素、形容词性语素

根据与词类对应标准,张志公[48]将语素分为名素、动素、形素等。高更生[49]则把语素分为13个小类,包括:名语素、动语素、形语素、数语素、量语素、代语素、副语素、叹语素、拟声语素、介语素、连语素、助语素、语气语素等。

7.来源标准

⑭原生词素、移植词素、移用词素

孙银新提出:“如果将人、目、立、休这样的词素看作是汉语中的原生词素,那么啤、卡、吧这样的词素就可以借用生物学上的术语形象地表述为移植词素。跟原生词素、移植词素不同的是另外一些词素,如阿、拎、渍,这些成分本来并不见于汉语普通话系统,而只是存在于汉语方言系统,……可以将它们视为一种移用词素。”[50]

8.其他

高更生[51]按构成语素的材料,将语素分为语段语素和超语段语素两种。语段语素包括前面谈到的各种,超语段语素则包括句调语素、重音语素和停顿语素等。如“小王看电影。”是陈述句调语素。

杨锡彭将语素分为句法性语素和非句法性语素:“句法性语素在构词或独立成词时能与另一语素、另一句法单位形成句法结构关系。”“非句法性语素是不能与句法性语素形成句法结构关系的语素。非句法性语素大都是定位语素。非句法性语素分为成词语素与不成词语素。非句法性成词语素是构形语素,非句法性不成词语素是构词语素。”[52]

王艾录、司富珍[53]从被认识的难易度上,将语素分为生字语素、熟字语素、义项不对号语素三类。其中熟字语素又分为熟字熟义语素、熟字生义语素两种。

此外,还有“高频词素、低频词素、中频词素”等分类,如孙银新[54]等。

二 国际汉语教学界关于语素的研究与分类

作为构词单位的语素,既是词汇单位,也是语法单位。现行国际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是在1958年出版的《汉语教科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55],该书安排的196个语法项目中没有出现语素。国家汉办1996年推出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虽然出现了语素这一级单位,但“在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语素一般不独立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56]

词汇教学一直被视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57]。为了改进词汇教学落后的现状,不少学者提出了进行语素教学的建议。盛炎[58]曾呼吁:“我认为,要大力提倡适合汉语特点的语素法,可以提高汉语词汇教学的效率。”1999年,吕文华在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提出《建立语素教学的构想》:“语素教学对外国人学习汉语很有必要。语素教学除了有助于汉字的认记、消除错别字以外,其主要作用是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词汇、掌握词汇、扩大词汇以及正确运用词汇的能力。”[59]吕文华认为,解决词语难的途径是建立语素教学。理由是:一、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它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极强;二、多数语素与汉字是一对一的关系,学习语素有利于建立汉字音、形、义的联系,从而加强汉字的记忆及减少错别字;三、汉语是理据性高的语言,复合词的意义一般可由其组成成分去推求。[60]

要进行语素教学,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大概数量和范围。1990年纳入国家汉办科研规划、1992年推出、2001年修订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61](以下简称《等级大纲》),曾作为我国初、中、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初中等)、HSK(高等)】的命题依据,长期以来被作为国际汉语词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学界进行语素研究的重要参照。

《等级大纲》共收词语8822个,其中甲级词1033个,乙级词2018个,丙级词2202个,丁级词3569个。吕文华[62]以《等级大纲》中的甲级词为例作语素分析,检查出1033个甲级词中共有语素921个,其中成词语素285个,不成词语素636个,同时提出了语素教学的步骤(语素的选择;合成和分解)、操作(制定“字词表”;注释或小结;练习)和分级(初级阶段主要是合成和分解;中高级阶段作词义分析)。

李开先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与设计》[63],也对《等级大纲》中的1033个甲级词汇进行了语素分析。“该文从宏观上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总体设计,以其中HSK词汇大纲中的1033个甲级词作为分析对象和分析系统,强调语素和构词法,以语素层级说构词法,根据构成语素的不同对词汇进行分类,从而决定词汇教学的次序。”[64]该文“把1033个甲级词汇中凡是可以作为语素构成复音节甲级词(词组)的单音节词称为甲种语素,其余则称为乙种语素。结果有458个单音节词是甲种语素,由两个甲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132个,由一个甲种语素构成的复音词223个。如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中的乙级、丙级、丁级词汇,便可以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教学提供一个合理的教学顺序。汉语复合词是由语素依照一定的构词规律结合而成的,只有理解了词中每个语素的意思,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整个词义。词汇教学一定要充分重视构词语素教学,这是明摆着的道理”[65]

朱志平[66]重点考察了《等级大纲》甲乙丙双音复合词中的实词。据该书统计,《等级大纲》甲乙丙共有词汇5251个,其中双音节词3474个,双音节实词3251个。在3251个双音节实词中,语素总数为1882个,其中自由语素622个,非自由语素1260个。邢红兵[67]建立了《等级大纲》中全部双音节词数据库,并对双音节词的语素按义项进行了标注,进而建立了语素数据库。据该文提供的统计数据,在《等级大纲》6396个双音节词中,按义项分列的语素共5393个。李如龙、吴茗将《等级大纲》甲乙两级共1859个双音词,2494个义项分为直义、转义、偏义、无关四类,统计出《等级大纲》甲乙两级词汇中只有120个即4.81%的词(义项),词义与语素义无关。“可见,通过语素分析推进词义教学,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生成能力是完全可行的。”[68]同时在文中提出了区分频度原则和语素分析原则,强调在区分频度的基础上推进语素分析教学法。

此外,由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提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2010年10月19日发布、201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69](以下简称《等级划分》),作为新形势下推出的面向全球汉语教学的国家标准,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对语素教学与研究带有显见的指导作用。

刘英林、马箭飞强调,《等级划分》不是对《等级大纲》所作的简单修订,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出现重大转变的时代背景下,“从汉语国际推广的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大力破解‘汉语难学’的瓶颈问题,立足于汉语国际教育的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立足于构建新标准、新模式、新体系,立足于自主创新、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并与未来长远发展接轨”[70]。翟颖华认为《等级划分》与《等级大纲》比较,在词表研制上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新进展,包括语料选取的跟进、对口语语料的关注、严格控制人工干预以及对基本框架的改进,特别是最低入门等级的设定,为《等级划分》的一大亮点,是词表科学性和现实性的体现。[71]

需要指出的是,《等级划分》一改《等级大纲》“汉字跟着词汇走”的二维基准模式,创建了以汉字为核心,汉语音节、汉字、词汇三要素并行的三维基准体系。其中一级(普及化等级)、二级(中级水平)、三级(高级水平)各包括900个汉字,加上附录300个汉字,共3000个汉字,组成了《等级划分》的11092个词、1110个音节。“汉字生成词汇这是汉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这个体系中,汉字是汉语的‘根’,处于轴心地位,是连接音节和词汇的纽带。”“新型汉字与词汇课程,一定要特别关注汉语的生成规律,打通汉字教学与词汇教学的通道,开创汉字与词汇一体化精品课程。”[72]《等级划分》所创设的汉语三要素基本框架,为汉语国际教育的新理念和新途径。其所视为轴心地位的汉字,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理解为汉语五级语言单位(语素、词、词组、句子、句群)之一的语素。因为按照汉语学界的一般认识,词的下级单位为语素,语素组成词语,而《等级划分》用“汉字生成词汇”取代“语素构成词语”的传统认识,我们认为是研制者为了最大限度地使汉语易学易教而作的突破汉语学界术语樊篱的全新尝试。

国际汉语教学界关于语素的分类,主要采用语言学界的研究成果,如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73];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74]等。

此外,也有学者从国际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些限于教学领域内使用的分类方法,如偏误语素和目标语素,单用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等。

邢红兵[75]通过对北京语言大学“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中留学生出现的全部520条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将留学生出现在中介语语料库中而汉语中没有的合成词叫作偏误合成词,而将汉语中与偏误合成词对应的词语叫作目标合成词。同时把偏误合成词中和目标词相比错误的语素或字形叫作偏误语素,正确的语素叫作目标语素。如“鸡羽”和“鸡毛”分别为偏误合成词和目标词,与此相应,“羽”和“毛”则为偏误语素和目标语素。

另外,邢红兵[76]限于《等级大纲》词汇,结合语素单用和构词两方面的属性,将语素分为单用语素、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单用语素在《等级大纲》“等级词汇”范围内只能单独成词,不参与构词,如“五”;自由语素在“等级词汇”范围内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参与构词,如“无”的第一个义项在“等级词汇”范围内共构成16个词语,同时又可以在甲级词中独立成词;粘着语素是在“等级词汇”范围内只能参与构词、不能单独成词的语素,如“武”的第一个义项在等级词汇中构成了3个词,但不能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