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论证型式的一般结构
论证型式虽然在外观上是肯定前件的形式,但与经典逻辑的肯定前件有本质的不同。如何描写论证型式的一般结构?
逻辑视角
从逻辑视角对论证型式的一般结构进行刻画,主要凸显可废止条件句或担保的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型式由一个结论、一个前提集、一个型式使用的条件集和阻挡该型式使用的例外集组成。因而其一般结构是:
结论
前提:前提1,前提2……前提n
条件:条件1,条件2……条件k
例外:例外1,例外2……例外i
这种逻辑取向的方法在一些方面背离了传统逻辑的概念,因为它是具体的、辩证的逻辑方法。“具体的”意思是,型式的实例可能属于具体的论辩情景,并不一定是普遍适用和独立于语境的;“辩证的”的意思是,型式遇到反证(counter-argument),即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境,其中型式即使得到它的前提也并不导致其结论;在这样的意义上,该方法是逻辑的:为了用与形式逻辑相关的风格分析和表征论辩而使用形式方法。[71]
卡扎夫和里德刻画的论证型式结构是:[72]
(1)论证前提(一个或多个)的形式
(2)论证之担保的形式
结论
通常,担保表征为一个条件句的形式。该条件句形式的前件相当于型式中给出的前提,后件相当于一个或多个被传输的事实(凭借一个具体的传输工具)。例如,从因到果的论证型式:
(1)A
(2)如果A,那么,A引起B
所以,B
当然,人们可能倾向于使用“A引起B”的形式来表征从因到果论证中的担保,而不是(2)中使用的条件句形式。但是,一个符合“A引起B”的命题将推导出由形式“A”给出的前提,因而使(1)成为多余的。为了避免这一点,通常使用条件句形式代表论证型式中的担保。
突出论证型式都是可废止肯定前件规则的实例则可以描写为:
P
如果P,那么通常Q
因此(假设地),Q
这个结构代表的型式可以通过论证存在该规则的例外而被攻击(比如,P且R和如果P且R,那么通常非Q)。每一个型式都有它们自己的批判性检验的典型方法,因此,用它们来补充仅仅对抽象推论形式的研究是值得的。[73]
萨托尔认为,推理型式(reasoning schemata)的一般结构是:[74]
A1;…;且An
——是B1;…和Bm的理由
这种理由可以是得出终局性结论的理由,也可以是得出可废止结论的理由。
如果突出论证型式作为可废止推理模式的特点,几乎可以包括所有论证型式的一般模式是:[75]
大前提:α ⇒β
小前提:α
结论:β
连接词⇒代表可废止的蕴涵,大前提意为“如果α,那么假设地β”。这意味着,只有在没有例外,没有占上风的相反结论(反驳)之理由的情况下,结论β才从α得出。维尔希基、本奇—卡彭和普拉肯都认为,论证型式可以重铸为可废止的肯定前件形式,其中条件句大前提的前件是陈述的合取,每一陈述代表初始论证型式的先决条件,比如,诉诸专家意见的型式是:
大前提:(E是一个专家且E说了A)⇒A
小前提:E是一个专家且E说了A
结论:A是真的
批判性问题可以重新表述为削弱(不再适用)相关型式或否证(反驳)其前提的反证。例如,关于专家不可靠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改述为这样的削弱者:
E是不可靠的⇒﹁[(E是一个专家且E说了A)⇒A是真的]
沃格曼斯以“可接受性传输原则”(acceptability transfer principle)为中心揭示论证型式的结构。“可接受性传输原则”(ATP)是指接受论据使论点变成可接受的。ATP是言说者关于任何明确陈述的论据证明力之承诺的一般表达。它包括论证型式、topoi 和逻辑规律。若以STP代表论点,ARG代表论据,ATP代表可接受性传输原则,一般论证型式就是:[76]
1 STP
1.1 ARG
1.1′ ATP(1.1→1)
该结构的扩展可以从两个要素展开:对ARG和ATP进一步论证:
1 STP
1.1 ARG
1.1.1 ARG
1.1.1.′ ATP(1.1.1→1.1)
1.1′ ATP(1.1→1)
1.1′.1 ARG
1.1′.1′ ATP(1.1′.1→1.1′)
不论如何刻画论证型式的一般结构,都需抓住两个要素(前提、论据或理由与结论、论点或主张)和一个可废止推论规则。具体的论证型式全都是在此基础上展开,都是前提、结论和推论规则的具体化。其实,品托提出的一个公式最能反映论证型式的本质:(S)(t)(x)假如S在t时以为(期望、肯定、假设等)“x是F”,那么,在t时缺少削弱或推翻证据的情况下,S在t时以为(期望、肯定、假设等)“x是G”是合情理的。[77]这样一来,论证评估从保真(truth-preserving)的规范向保权(entitlement-preserving)的规范转移。前者指的是有效论证前提真时结论不可能假;后者指,根据论式,前提可接受(合情理reasonable)时,人们有权利得出可废止的结论。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简化的论证型式的一般结构:
通常,符合条件P者,则可认为(期望、肯定、假设等)C,
在此时此地,已经排除了例外情况(即削弱或颠覆C的证据),
所以,认为(期望、肯定、假设等)排他性的结论C(尽管是可错的)是合情理的。
topoi视角
瑞士语言学学者里戈梯和心理学学者莫拉索采用语用—辩证论辩理论框架,运用 “程序构件”(procedural component)和“材料构件”(material component)的概念,构建了一种刻画论证型式的“论式的论辩模型”(Argumentum Model of Topics,AMT),融合了辩证法和修辞学(把和被激活的推论联结即准则相一致的程序出发点与保证该准则对论证涉及的实际情境的适用性的材料出发点结合起来),整合了古典传统的loci 概念和现代论辩理论的论证型式方法。程序构件基于一种生成推论联结的语义—本体论(semantic-ontological)结构,论证的逻辑形式正是由此而来。材料构件将论证型式融入论辩双方的共同基础所约束的隐含或明示的前提。他们认为,有四个理由把AMT当作分析论证的推论结构的更完备工具:更为明晰地显示实际论证的推论结构;区别程序前提和材料前提,强调程序和材料构件之间的交叉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辨识论证的前提;由于明确了诱发众人之意和论证型式材料构件之内的论据予料(datum),更加凸显了论证的语境约束性;AMT能支持引出与Y结构的每一节点相关的可能的批判性问题,准确说明哪个节点与一个论证的有效性问题相关。AMT的主要原理之一是,把材料和程序出发点的概念应用于识别在论证型式中起作用前提的不同本质,正确重构这些不同的前提,“发现”它们相互交织的联结。[78]AMT不仅凸显了佩雷尔曼、图尔敏、黑斯廷斯、金泡因特纳、语用—辩证法和沃尔顿等论证型式一般结构描述中的所有元素,而且揭示了众人之意即论辩双方在具体语境中预设的共同基础所起的支撑作用,以及程序和材料出发点之间的交织互动:从基于众人之意的推理路线得到的第一结论,同时也是基于准则的推理路线中的一个小前提,因而提供了论证型式的一种详尽表征。
在AMT中,论证的推论维度(logos ),共享的前提(众人之意,它是被相关公众或相关公众的意见领袖所接受的看法。正方和反方在相关的批判性讨论中必须就材料出发点达成一致,以便解决他们的意见冲突。)——听众尊重的相关价值(ethos ,例如专家的可信性品格),以及可能因此激起的情感(pathos )整合在一起。我们从中看到,众人之意如何在论证的推论结构中被激活。整个论证的评估不仅取决于前提的可接受性,也取决于它们对准则所要求的条件的实际适用性。而准则都有自己具体的可接受性条件。这些条件可用作建立具体论证型式的正确性标准。比如,手段—目的论证需要针对潜在的副作用以及达成同一目标的可能替代手段等。[79]当然,这些标准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批判性问题表现出来。
图2-1 AMT论证型式Y型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