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三国演义》引来了我国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热潮
《三国演义》出现之后,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出现了大批历史演义小说。上自开辟演义下至清宫演义,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多种历史演义小说。但其中具有较高思想和艺术价值、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寥寥无几。这是因为不少历史演义小说的作者只是满足于把大批的历史资料加以组合、排比,并增添些奇突的野史逸闻以求其生动有趣,却未能在塑造艺术形象上去下工夫,所以它们缺乏文学作品所应有的感人力量。
《三国演义》在这类小说中之所以成为一部出类拔萃的巨著,不仅由于它对自己所描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鲜明的思想倾向,而且能在相当程度上突破历史上真人真事的束缚,根据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手法去描写人物和故事情节。
《三国演义》虽取材于历史,但决不是通俗的历史教科书。在作者着重描写的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中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倾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明显地背离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如小说的布局,在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割据中,是以刘备、曹操的关系作为主要的对立面的,刘备被放在正面地位,曹操则放在反面地位。孙权这方面,从他抵抗曹操这点上来看,是作为刘备的同盟者的;而在和刘备的关系上,则又存在着对立的一面。在《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敌、我、友关系上,敌、我关系是主要的,朋友关系处在次要地位。在三国故事错综复杂、三国人物众多纷繁的描写中,作品紧紧抓住曹、刘这一矛盾主线,围绕它展开了一系列人物、故事的描写,而在这描写中,又以刘备集团放在正面的中心地位。这与历史显然是不符的。历史上不仅曹操方面的实力、地盘比刘备大得多,处于压倒的优势;而且孙权方面的实力、地盘也是刘备方面所不及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以曹魏为中心。但正是在《三国演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描写之中,鲜明地体现出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因此《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非历史著作。可以这样说,《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历史为基础,概括了较长时期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中不同政治集团之间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因此,它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这就与一般的历史演义小说有明显的不同。
《三国演义》的一个突出成就就是以文学典型化的手法塑造出了一系列帝王将相、文臣谋士的动人形象,其中有些形象如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周瑜等等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而其中的曹操,便与历史上的曹操颇不一致。历史上的曹操是封建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在推动历史前进方面有不少有益的建树,可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拥刘反曹”思想倾向出发,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狡诈狠毒的“奸雄”典型。所谓“奸雄”,无非是说曹操有雄才大略,但心术不正,图谋篡逆。作者在曹操身上刻画了历代封建统治者的种种恶劣品质。如从历史的眼光看,小说这样描写曹操显然是严重的歪曲,诚如鲁迅所指出的:“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文学作品,并非历史著作,从文学创作要求看,这形象无疑是值得大加肯定的,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之一,这一形象,长期来已深入人心。其他如诸葛亮、关羽等形象也都程度不同地离开了历史上真人的模子被典型化了。按历史记载: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诸葛亮传》)。但小说吸取了民间传说中所赋予诸葛亮形象在军事上出奇制胜的本领。第一次在博望坡用兵,由于指挥得当,靠几千人马居然杀退了夏侯惇十万大军,使曹操胆战心惊。赤壁之战中,他孤身去东吴,不仅在身临危境中舌战群儒,和东吴上下文臣进行了一场复杂而又尖锐的斗争,最后争取到了强有力的同盟者;而且于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性环节上,都远远超过了周瑜和曹操,从而成了智慧的化身。《三国演义》正是以这些动人的人物形象,对人们起到了强烈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
《三国演义》另一突出成就是赋予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人物为首的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以高度典型意义。
在小说所描写的一系列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真实、深入地揭示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真实面貌和他们凶残狡诈的本质。小说所描写的政治斗争已撕去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说教的外衣,赤裸裸地暴露出它的凶残、罪恶的本相。各统治集团之间的联合和对立、合作和拼杀都是基于当时当地彼此间政治利益的一致或分歧。今天是亲密的朋友,明天就可以成为势不两立的仇人。这种激烈的政治斗争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朋友、家庭、婚姻等各种关系中。总之,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被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旋涡,一切生活的形式,几乎都注入了政治斗争的内容,服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而其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战争描写尤为精彩动人。这些战争描写已跳出了以往那种“两阵对圆,一刀一枪厮杀”的传统俗套,而是以人物为中心,把斗智斗勇和具体交战的描写结合起来,着重表现作战双方的战略战术。小说里所描写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这三大战役,正史的记载很简单也很概括。但《三国演义》的作者根据各种史料、笔记和传闻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体验加以大胆的想象,对这些战争的描写是绘声绘色、波澜起伏、跌宕跳跃、惊心动魄,并在那些引人入胜、精彩非凡的艺术描写里,深刻地反映出了战争中带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主要不是作战双方兵力的多寡、地盘的大小和物质条件的优劣,而是取决于统帅是否能知己知彼,是否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有没有能驾驭整个战争发展变化的能力;也决定于内部能否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充分调动谋士、武将乃至士兵的积极性。以官渡之战为例。这是发生在三国初期的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作战双方为袁绍和曹操。战役刚开始,袁绍一方无论在地理、兵力、物资条件诸方面都拥有压倒优势,处于十分主动的地位;而曹操则相反。但战争结果却是袁绍失败了,曹操胜利了,从此统一了北方。小说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出现这一始料不及结果的原因是袁绍首先在战略方针上失误;其次是他不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在决策机构内部,相互猜忌、勾心斗角,致使原有的种种有利条件逐渐丧失导致最后的失败。同时生动地描写出曹操在战略上采取的正确方针,以及他能虚心听取和采纳手下各种正确意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还能利用敌人的弱点,不断削弱敌人原有的种种优势,使自己由劣势逐渐转为优势,由被动转为主动,从而获得最后胜利。《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中所揭示出来的这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今天依然对人们起着多方面的启示作用。
在《三国演义》惊心动魄的战争描写里,各种人物形象十分鲜明生动,如通过赤壁之战那样异常尖锐、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英雄才略、鲁肃的诚直忠厚、黄盖的赤胆忠心、阚泽的机智大胆乃至蒋干的愚而好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