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动特点
第六章关于各指标分析的图示中,我们都加入了中国的数据作为对比。不可否认,中国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模式与各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演变趋势不可能完全重复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在全球化日益迅猛的今天,全球都在呼吁低碳发展模式,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有必要研究发达国家碳排放降低的过程与原因,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以较小的碳排放实现工业化。综合前面的数据来看,中国从1949年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趋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总量大而人均小
中国由于人口众多,新中国成立前工业化发展缓慢,20世纪50—70年代,采用举国体制,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步工业化,所以此阶段总量指标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碳排放的各项人均指标均远远低于各发达国家。未来虽仍呈一个稳步上升的趋势,但远不及发达国家的历史水平。
二 中国的碳排放呈现独特的双峰曲线特征
碳强度和人均碳排放指标在新中国成立后10年迅速到达顶峰,之后开始下降,但从70年代又开始上升,在80年代中期到达另一个高峰,但峰值略低于第一次峰值。随后再次逐步下降,现今正处在第二峰的后半段下降过程中,仍有很大的下降空间。
究其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10年,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重工业发展迅猛,这与发达国家先发展轻工业的一般思路不吻合,因此短期内大大刺激了石油、煤炭等生产原料的消耗,碳强度迅速上升至峰值,超过其他发达国家,但在60年代初期由于“大跃进”人为地干扰产业结构演变,加之三年困难使碳排放迅速回落,随后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技术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碳排放指标再度上升,达到第二个峰值。随后的20年,技术进步明显,经济发展步入正轨,中国碳排放指标又逐渐回落,直至今天。
三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碳排放变化周期短、强度高、减排潜力大
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化水平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完成上述碳排放的第一阶段只用了短短的30年时间,远远小于发达国家的均值91年。碳强度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达到峰值并开始回落。同时,由于工业发展较晚,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基本没有显著的碳排放,经过60年代的小幅震荡后,从70年代开始,中国碳排放总量以极快的速度上升,并且上升的速率越来越快,到2005年几近追上美国,即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从表6-1看,作为一个人口占世界1/5的大国,中国1850年以来的累积碳排放为2592亿吨,远小于人口不到中国1/4的美国的8245亿吨。
近年来,由于中国采取积极的节能减排政策,碳排放强度较为快速地下降,但仍有较大的减排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