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在浩瀚的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府决策研究的文献中,有关网络参与背景下政府决策回应过程和机制的研究明显不足。公民参与政府决策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客观要求,而网络参与作为其中的一种新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因此,考察网络时代民众的利益需求表达和政府回应机制是提升地方政府决策有效性和治理效能的重要理论课题。
本书认为,研究和解释网络参与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决策回应中的行为逻辑、行为模式,以及不同环节、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制度逻辑、回应过程和机制,探讨网络参与和政府决策之间从冲突走向协商的可能性和途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进一步指出:“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013年10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意见》。在网络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是政府有效决策、提升治理效能的前提与基础。
本书认为,网络参与对中国的政府决策影响深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探索在网络参与环境下如何趋利避害,使公共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民主,符合社会全体成员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提升地方政府决策有效性和治理效能。
(2)有利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引导并实现决策者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3)有利于“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优化地方政府决策回应机制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