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六朝时期漓江道等五岭交通走廊格局的新变化
《晋书·地理志》亦云:“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峤。时有五处,故曰五岭。”五岭或曰五峤,当与南北交通有关,且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五岭名称细化,从峤岭上发源的峤水也在晋代见于史载。始安水、萌渚之水、连水以及各“峤水”等也被人们认识。至南朝时,源于五岭的大部分河流也都被人们认知,史载也更加清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详细记载源于五岭的诸条河流即是例证。南朝刘宋邓德明《南康记》也有五岭记载:“大庾岭,一也;桂阳骑田岭,二也;九真都庞岭,三也;临贺萌渚岭,四也;始安越城岭,五也。”[1]此九真都庞岭,邓氏以九真郡都庞县之岭而张冠李戴耳,实在骑田岭、萌渚岭间,与郦道元所云桂阳南平县都山(都庞岭)一致。[2]五岭交通发展离不开越过其间的峤道。
值得注意的是,郦道元《水经注》有两处提到“改装之次”,显然与南岭交通走廊有关。冯水(今冯河及下游涔天河)“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冯承)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3]。今冯河汇集麻江河、贝江、崇江等西北流,汇集成“北渚”,历汉冯承县(治今湖南江华南)水而至关下,关下当在今湖南江华县东田镇涔天河出山口附近。由此向下游,改车为舟,利用便利水道,通过沱江、潇水而达湘江。同卷《溱水注》云:“(连)水出南康县凉热山连溪,山即大庾岭也,五岭之最东矣,故曰东峤山。斯则改装之次,其下船路,名涟溪。涟水南流,注于东溪。”[4]由于越大庾山而弃船用车,越山后南下之路,“盖踰岭舍车登舟”,下舟路为涟溪,即今凌江,由此入溱水(浈江)而沿北江南下。如果把这个“改装之次”的路线再作延伸,前者或从洭水(今连江)—溱水(北江),或从大宁河—贺江—西江,皆可与冯水相通,也都要越萌渚岭。后者越大庾岭,北连赣江上源章水。看来,从西汉至六朝,跨越萌渚岭、大庾岭的道路应为其中重要的两条道路。因此,五岭名称的出现以及沿峤岭发源的诸水不断见诸史载,甚至“改装之次”越萌渚岭、大庾岭的通道也有名于世,五岭附近的交通及沿线走廊已经基本上被人们所认识。南岭交通新格局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了新变化。
由于秦汉时期交趾郡是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也在关中咸阳、长安和豫西洛阳。若以函谷关为界线再向南延伸,无论是国家还是岭南地方,当时的政治、经济偏西,连接京师与岭南中心的道路也以偏西的越城岭道为要。越城岭道之所以最便捷,与基本上利用舟船沟通南北的通道——灵渠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紧邻其东的萌渚岭潇贺道在其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设县数量为南岭附近最多,但二者谁作用更大,难以判断。故广信在两汉陆海丝绸之路的交通作用重大。随着六朝时期都城移至建康,岭南政治经济中心也由交趾而东移广州,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始发港和中心港,连接两大中心的道路也向东移至五岭东端的大庾岭路、骑田岭路。由建康西沿长江溯赣江,逾大庾岭“改装之次”,“舍车登舟”沿东溪(今浈江)、溱水(今北江)南下广州,成为主要通道之一。而在当时的政治、军事重镇、长江中游的荆州,通过长江—湘江—耒水或钟水(今舂陵水),越骑田岭沿溱水(上源武水,下游北江)或洭水(今连江)而达广州,其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东晋卢循起义,除派徐道覆越大庾岭外,自率一路越骑田岭,攻占长沙,应走此路。
而就在大庾岭路、骑田岭路南下达广州的溱水(今北江)途中,今广东英德、曲江等的南朝陵墓中出土了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证明连接广州和岭北的道路借助溱水及沿岸的陆路。溱水中游的浈阳峡(今广东英德境),“两岸杰秀,壁立亏天,昔尝凿石架阁,令两岸相接,以拒徐道覆”[5],也是战时需要而建的栈道。
而交趾、苍梧贡献,皆从苍梧北上无疑。当然,梧州处于漓江与西江交汇处,北流江—南流江直接南下北部湾,外国商人来这里经商的也不少,据《梁书·诸夷列传》记载,黄武五年(226),罗马人秦伦是外国商人到交趾经商的第一人,交州(治今梧州)太守吴邈派人送他到建业会见孙权。当时交州是东西交通水上的门户,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洲上……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后汉桓帝世,大秦、天竺皆由此道遣使贡献。及吴孙权时,遣宣化从事朱应、中郎康泰通焉”。其时的梧州就是这样一个吸引外番的岭南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僧侣、外商便是经梧州(交州)北上的。
随着六朝时期岭南开发由西部转入东部,岭南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至六朝后期,岭南经济区崛起。连接岭南经济区与江南经济区的道路也以大庾岭最为便捷。此后,随着隋朝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以及唐后期经济重心南移至“江南八道”,大庾岭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岭南连接长江流域及北方最重要的通道,并为唐宋时期江西的兴起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六朝时期,五岭交通道路的重心东移,形成了岭南与长江流域、北方联系的新格局,这一格局直至清末粤汉铁路的修建以前才有新的变化。
总之,六朝时期,五岭交通走廊在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南下的移民与汉俚僚民众融合,交通走廊沿线及附近地区州郡县数量增加,南岭山地经济文化得到一定的发展。同时,见于史载的用兵也以五岭东部为多,五岭交通走廊在六朝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出来,特别是六朝国家与岭南地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各节相关内容简要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