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通与信仰空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汉至唐开元前大庾岭非梅岭

秦汉时梅岭见于正史的是,汉灭南越后,杨仆请命率军击东越,武帝以士兵疲劳而未果,“令诸校屯豫章梅岭待命”[26]。待元鼎六年(前111),东越王反叛,“入白沙、武林、梅岭,杀汉三校尉”。汉派四路大军,其中一路“中尉王温舒出梅岭”[27],上述三处梅岭为一地,是豫章郡进入东越的要道之一。《史记集解》引徐广曰:“在会稽界”;《史记索隐》案:“徐广云,在会稽,非也。今案豫章三十里有梅岭,在洪崖山足,当古驿道。此文云‘豫章梅岭’知非会稽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梅岭在虔化县东北一百二十八里’。虔州,汉亦属豫章郡,二所未详”[28]。到底是唐豫章郡境梅岭还是虔州虔化县梅岭?《通典·州郡典》“虔州虔化县”曰:“昔汉闽越反,汉使诸将屯梅岭,即今县界。”[29]《太平寰宇记》卷一○八《江南西道》虔州虔化县亦云:“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校屯梅岭,即今县界。”[30]看来汉时灭闽越所驻军地当唐宋虔化县境梅岭无疑。虔化县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改名为宁都,治所即今江西宁都。从梅岭发源的河流古称宁都水、于都水、梅川,今名梅江。宁都梅岭山“古多梅树,故名”[31],其东距闽江上游金溪、九龙溪不远,历来为闽赣通道之一。看来,此汉诸校屯驻豫章梅岭与大庾岭无涉。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豫章三十里有梅岭”,此即南昌西山。《太平寰宇记》曰:“南昌(山),亦名洪崖山。”[32]《舆地纪胜》亦云:“梅岭,在西山极崇峻处,下有梅仙观,今号阳灵观,旧说梅仙弃南昌尉学道于此。”[33]此梅仙即梅福,《汉书》卷六七有传,为汉成帝时人,因直谏未果,弃南昌尉,即于南昌西山学道。梅福既为成帝时人,远较武帝晚,故此梅岭不应“在武帝时便得名梅岭也”[34],故南昌梅岭亦与汉军驻地及王温舒所出梅岭无涉。

值得一提的是,晏殊的《晏元献公类要》对梅岭记载不尽一致。在虔州虔化县下曰:“梅岭,在县北一百二十二里,汉时闽越反汉,使诸枝(校)屯梅岭,即今邑界。”[35]而在南安军下引汉诸校尉屯梅岭之事后,又:“《史记注》云:南安军在会稽界,殊以为必今大庾岭是也。”[36]虔州及南安军内容并非晏殊四世孙晏褒所补,其前后矛盾可见一斑。《晏元献公类要》今存本皆为残本,天一阁所藏本为从宋本中抄出,虽残缺,但弥足珍贵,惜未睹其藏本,而今本四库存目影印西安文物管理委员会所藏清抄本为两淮所本,存三十七卷,章节次序颠倒,内容谬误较多。故《元一统志》引晏殊《类要》云“小梅岭,在保昌县东”[37]即南雄东值得怀疑。

上引《史记索隐》提到南昌梅岭处洪崖山足。洪崖山因洪崖先生得名。史载洪崖其人有二,一为三皇时伶伦得仙者,号洪崖神仙;一为唐时张氲者,亦号洪崖先生,《新唐书·艺文志》有张说《洪崖张氲传》一卷。[38]洪崖山亦“在新建县西三十里”[39],新建县与南昌县同治一城,则洪崖山与梅岭同处一地。南昌有梅岭、洪崖山,至明清时,广东南雄府(州)亦有洪崖山。其山在府县东九十里“崖山平旷,有洪崖庵”[40],《大清一统志》卷四五四《南雄直隶州》亦云:“洪崖山,在州东北九十里,高数千仞,周五十里,崖石平旷,有修竹茂林之胜。”[41]是否将南昌梅岭等同于南雄洪崖山,才出现南雄小梅岭在府(州)城东北之误。

之所以出现将小庾岭置于大庾岭之东的错误,也就是小梅岭在梅岭之东,南雄城东北之误,其中原因之一也与《舆地纪胜》的记载有关。《舆地纪胜》卷九三《广南东路·南雄州》云“大庾岭,去(南雄)城八十里”[42],而同卷“秦关”条又曰:“在城东北四十里。《南康记》云:‘南康县大庾岭四十里横浦有秦时关,今怀化驿是也’。”显然距南雄城四十里的秦关是从南雄距大庾岭的八十里距离减去大庾岭至横浦的四十里而来。至于秦横浦关位置何以在南雄东北,当受晏殊《类要》所云“小庾岭在保昌县东”的影响。

小梅(庾)岭即不在南雄城东北四十里,嘉靖《南雄府志》所云“(大庾)东四十里曰小庾”[43]当误。《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小梅关,在(南雄)府东北四十里小梅岭上,山径荒僻,有路通三洲、五渡、龙南、信丰等处,贼每由此窥窃往来。旧有土城,恃为限蔽。明嘉靖三十四年,贼由此突入,寻由此逸去。三十六年改为砖砌。城东西二十余丈,与新城相为形援,万历以后屡经修筑”[44],显然,此为南雄东北通赣南的乌径路,此小梅关与南安府通南雄州的梅关道无涉。正如道光《直隶南雄州志》云:“小庾岭,城北六十里,郭氏(棐)《通志》云在城东四十里,晏公《类要》云在保昌县东均未确。”[45]

小梅(庾)岭既不在南雄城东北,其位置在何处?其与横浦关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