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横浦关得名及有关废关的记载
横浦关最早见于《史记·南越列传》,秦“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委以重任。“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5]。《史记索隐》引《南康记》曰:“南野县大庾岭三十里至横浦,有秦时关,其下谓为‘塞上’。”[6]实际上,在此之前,秦有五岭之戍,大庾为其中之一,即《淮南子·人间训》所云“一军守南野之界”。据《史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发诸尝通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7]。《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五十万人守五岭”;《史记正义》引《舆地志》云:“一曰台岭,亦名塞上,今名大庾。”[8]汉时,南越国灭汉韩千秋军,“使人函封使者节置塞上”[9]。李吉甫认为,“封送汉节,置于塞上,即此岭(大庾岭)”,“从此至水道所极,越之北疆也”[10]。由此看来,秦时遣士兵戍塞上与汉时南越国北界都应在大庾岭,横浦关亦为扼守大庾岭(塞上)的雄关所在。
元鼎五年(前112),汉军五路攻伐南越,其中一路由“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11],与其他下洭水(今连江)、下离水(今漓江)、下牂柯江(今西江、浔江及上游)等路相较,此横浦似更应指河流为宜。《汉书·武帝纪》云“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浈水”[12],则横浦即浈水。《元和郡县图志》在韶州曲江县浈水条下亦云:“楼船将军下横浦,入浈水,即此水。”[13]李吉甫显然将横浦作为浈水上游的一条支流。钱穆先生《史记地名考》亦认为发源于大庾岭南麓的浈水即横浦。[14]
横浦水、横浦关都与大庾岭有关,或源于其下,或置于其上。关既以水为名,当以居横浦水上源之故。汉平南越后直至唐张九龄开凿大庾道前,史籍中再没有提及横浦关,其位置到底在何处?《(南安军)图经》云:“(大庾)山延袤二百里,上有横浦关,即秦塞,又名塞岭。”[15]《通典》南康郡大余县引刘嗣之《南康记》云“昔汉杨仆讨吕嘉,出(豫)章郡,下横浦,即今县西南故横浦,废关见在此”[16],时大庾县还未设置,横浦及大庾岭应在南野县辖境,南野县治在今南康县西南章江南岸,《太平寰宇记》南安军大庾县下引《南康记》同。[17]《新定九域志》亦在南安军(治大庾县)下载有横浦关。[18]《文献通考》也载:“南安军大庾县,唐置,有大庾岭、横浦关。”[19]看来,横浦关在唐以后应在大庾县境无疑。
从以上《史记索隐》和《通典》所引《南康记》所知,《南康记》是较早记载横浦关的文献。而《南康记》已佚,今存两种,皆为南朝宋时人所作。据《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云,一为王韶之,字休泰,琅琊临沂人,官著作佐郎、吴郡太守等,著有《始兴郡记》《王韶文集》等,《宋书》卷六十有传;另一为邓德明,南昌人,生平不详,今人刘纬毅先生怀疑上引刘嗣之为邓德明的字。[20]不管怎样,由于《南康记》有不同作者的多种版本,刘宋以后志书引用时未注明的,今人引用史料时应多加留心。正因为如此,从宋代开始,同是引《南康记》,其引文内容却不同。
宋时除《太平寰宇记》与上述《史记索隐》《通典·州郡典》《元和郡县图志》所引《南康记》相一致外,[21]《舆地纪胜》却这样记载:“秦关,在(南雄)城东北四十里。《南康记》云:‘南康县大庾岭四十里横浦有秦时关’,今怀化驿是也。”[22]据《南雄旧志》和《省志》云,“怀化驿,在州北怀化乡,宋嘉定中置”[23],时南雄“知州邹孟卿建,后名怀德,久废”[24]。由于怀化驿位置难以确定,则南雄东北四十里所谓的秦时横浦关则只能付之阙如了。不过,两书所引《南康记》与前代所引《南康记》中有关秦横浦废关与大庾岭间的里程出现差异。
既然秦横浦关在刘宋南野县或南康县西南,大庾岭三十(或四十)里可至横浦,横浦关既设于大庾岭上,大庾岭至横浦关的距离如何计算?不管是大庾岭在南野县或南康县境,《南康记》在此记载或转引它书无疑有误。我以为“南野(康)县大庾岭三十(或四十)里至横浦,有秦时关”的大庾岭应为大庾城。这无论是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质上来看,都是正确的(详下)。因为秦大庾岭名称从汉时至唐开元张九龄开凿新路,梅岭之名始终未(或很少)作为大庾岭的称呼。虽然《越绝书》所言大庾岭因梅绢及越王至此而得名梅岭,[25]但都不足以取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