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近些年来,“科技创新”“创新型国家”与“科技创新型人才”“拔尖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人们从不同的需要、差异性的视角出发,在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介上不断发表见解,与不同意见者展开讨论和辩论。在认真比较这些言论之后,我们很容易发现,大多数讨论并没有建立在对相关概念的严格分析基础上,观点提出者既缺少相关理论知识的储备,也没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由此陷入“真理越辩越不明”的尴尬境地。
本书作者对何为“科技创新型人才”产生了怀疑。他追问到,我们几乎都在提“科技创新型人才”,也都在探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但是何谓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型人才有哪些构成要素及其行为有何特征?构成其素质结构的“黑箱”(black box)是否被揭示出来了?从素质评价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型人才与一般性科技人才有何区别?如何判断哪些人是科技创新人才,哪些人不是,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科学的、客观的评价标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绝大多数议者语焉不详。实际上,要准确回答上述问题,就必须把人才的素质结构和要素构成进行解构,运用人才学和教育评价学的理论,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透过复杂的表象去发现科技创新人才评价中最为关键的内在素质和行为特征。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探究起于思维的困境。”为了走出这个困境,寻得对上述问题的满意回答,作者将“科技创新人才的素质结构与评价”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并在博士毕业之后继续钻研,还在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基础上,成功申请了“2015年度江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六载春秋,始成此书。
在我看来,此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理论充分。我认为,本书研究不同于一般研究的泛泛之谈,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有着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素质模型理论、创造力理论和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其中素质模型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经典理论,而创造力理论则源于创造心理学。可见,这三种理论跨越了管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三大学科领域,对这三种理论的准确把握实属不易。然而,作者不仅理解了这三种理论且将之应用于具体问题分析之中,颇为难得。
第二,方法恰当。理论需要与具体的研究方法相结合,才能产生可靠的研究结论。作者的研究与某些研究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充分的理论准备,也在于他并不是空谈理论,把理论与具体方法相割裂,而是将理论融会贯通,使之成为分析问题、处理数据、得到结论的科学工具。应该说,本书作者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多学科交叉的视野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及其创新行为特征进行了科学、深入的分析,其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把握是准确的,对于理论与方法的结合是有着清醒自觉的。
第三,结论可靠。结论的可靠与否,源自方法是否科学。运用科学方法,加之审慎、严谨的观察和分析态度,由此得到的结论才是可靠的。唯有可靠的结论,才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真正价值。通过科学分析,本书提出了“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五因子素质结构模型”,编制了“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及其行为特征评价问卷”。这两个成果,无论对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特点的理论研究,还是对于相关部门对人才的鉴别和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科技创新关乎国力之强弱,人才培养关乎社稷之安危。在实现伟大“中国梦”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有关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实际意义。黄小平是我的博士生,读书时就异常勤奋,很有科研素养与禀赋。当然,相比于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学者,他在科学研究经验和学养上无疑还有不足。尽管他对科技创新人才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他戒骄戒躁,在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上更上一层楼!
胡中锋
2016年初夏于广州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