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赶超构建自我发展能力:以西部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验事实

一 西部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达到126002.8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达20.0%,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2.4%;与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相比,其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加快了1.7个、1.3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了1.24个百分点。分析各省数据,发现除内蒙古自治区外,其他各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均高出全国平均增长率,其中:贵州省、天津市均以12.5%的增速并列第1,重庆以12.3%的增速位居全国第3,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均以12.1%的增速并列第4,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11.0%的增速并列第6,甘肃省、青海省以10.8%的增速并列第8。2013年西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按现价计算)达到34437元,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最高,达67394元;贵州省最低,为22862元。从产业结构看,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第一产业贡献率为6.2%,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6.7%,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7.1%。从所有制结构来看,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2013年,广西省、陕西省、四川省、重庆市等西部大省的非公有制经济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各自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50%,其他省份也占到40%以上,在就业、税收、进出口、新兴产业发展、新增投资等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省际经济平衡性有所提高。原有经济总量较小的省份出现了较强的连续追赶势头,西藏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云南省、青海省等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西部地区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2013年,西部地区各省进一步加大对居民的投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3个百分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包括资金扶持政策,优先安排建设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金融信贷支持政策等。

截至2013年8月,已新建设铁路1793千米,增建的铁路达1428千米,铁路增加的营业里程达到3.7万千米。西部地区的主要公路建设也在逐步加快,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69万千米,新增通车里程3.7万千米,其中包括3335千米高速公路,3.2万千米农村公路。另外,空中运输布局也在不断完善,民用机场数量已达到91个。另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雅砻江锦屏等一批大型水电项目建设。干线光缆总长度超过400万千米,建设国际通信光缆34条。与此同时,现有机场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能源开发逐步加强,油气资源战略连续区得到重点开发,甘肃河西等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大型风电基础及配套工程在努力建设中。

(二)生态环境建设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多项大型生态工程得到重点支持,如退耕还林、长江上游生态林保护、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治理建设等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部、水利部、交通部等根据西部地区的生态发展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实施这些政策大大推进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

随着各种政策的实施,西部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2年全国共完成559.58万公顷的植被面积,其中,西部地区共完成295.18万公顷造林面积,占全部造林面积的52.75%;国家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共完成275.39万公顷造林面积,占造林总面积的49.21%,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67.45万公顷植被面积,西部地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8.57万公顷,占退耕还林总面积的57.18%。2003—2011年西部地区重点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造林面积为81510.63万公顷,其中,2003—2012年西部各省造林面积分别为600.83万公顷、87.95万公顷、106.06万公顷、307.19万公顷、127.14万公顷、205.51万公顷、20.87万公顷、319.69万公顷、218.95万公顷、63.73万公顷、109.76万公顷、184.06万公顷。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西部地区生态状况,西部地区生态加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

表2—1 2003—2011年西部地区重点工程造林面积

(三)教育提升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西部教育经费的投入、普通高等学校数目以及人均受教育年限都有很大的增长。

1.西部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

1999—2011年,西部地区内各省的教育经费均在不断增加,其中四川省处于最高水平,1999年为137.51亿元到2011年增长到1024.41亿元,增加了6.45倍,其每年的教育经费都远超过西部其他11个省;西藏自治区教育经费投入最低,1999年仅有7.70亿元,到2011年增加了9.72倍,为82.61亿元;总体来看,1999年西部地区总教育经费为693.15亿元,2011年增长到5610.05亿元,增加了7.09倍。

表2—2 1999—2011年西部地区教育经费

图2—1 1999—2011年西部地区教育经费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局。

2.西部普通高等学校数目有了很大程度的增长

由1999年的251所增加到2012年的595所,增加了1.4倍。分地区来看,四川省和陕西省的情况最好,1999年,四川省和陕西省的普通高等院校均为43所,是西部地区中普通高等院校最多的省份,到2012年,四川省增加到99所,陕西省增加到91所,依旧位于西部地区首位;状况最差的是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三省自治区,1999年分别仅有6所、5所、4所,到2012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变化不大,增加到9所和6所,而宁夏回族自治区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增加到了16所。

3.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不断提高

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由1999年的6.95年增长到2012年的8.54年,增长了23%,平均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下文将进一步详细分析)。

表2—3 西部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数

(四)特色产业培育

西部地区各省依托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西部资源开发逐步由单纯的能源矿产资源向特色农业资源、特色工业资源、特色旅游资源等领域扩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

1.特色农业

从2000年到2012年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由3478.9亿元增加到13362.2亿元,增加了2.8倍。分省区来看,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陕西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4.1倍、3.7倍、3.7倍、3.6倍、3.1倍。

表2—4 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

西部地区特色农作物主要是甘蔗、甜菜、烟叶、薯类、蚕茧、棉花,2012年这些农作物的产量分别占国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分别为:81.83%、65.58%、60.97%、56.29%、55.51%、54.21%。

表2—5 2012年西部各省各农作物产量占全国的比例

续表

从表2—5可知,甘蔗的主要产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着力建设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优质甘蔗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甘蔗主要是高产高糖品种,云南省的甘蔗主要是耐旱品种。甜菜的主要产地在新疆,其产量从2000年的265万吨提升至2012年的577万吨。烟叶的分布主要在云南省,2000年其产量达到66万吨,到2012年已经增加到115万吨。薯类产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蚕茧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棉花主要分布在新疆。

2.特色工业

随着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步伐的逐步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生产过程也在不断推进。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上的产业划分,对工业内部41个分类产业进行了区位熵的计算和分析(见附录1):

区位熵值大于1的产业为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熵值越大则说明专业化水平越高;如果区位熵值小于或等于1,则该产业为自给性部门,区位熵值越小则说明专业化水平越低。从表上看,西部总体情况中“其他采矿业”区位熵值最高,达到3.22,这是由于年鉴中仅有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三省自治区对此指标有数据统计,所以计算出来的区位熵值并无参考价值。忽略“其他采矿业”,区位熵值最高的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为2.82,其余依次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区位熵值2.42,“烟草制品业”区位熵值2.38,“有色金属冶炼和压边加工业”区位熵值2.09,“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区位熵值2.04,这五个行业的区位熵值均高于2,说明这些行业在西部发展有着极大的优势。到2012年,“烟草制品业”区位熵值有所下降,说明国家通过高赋税制度抑制烟草行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烟草行业仍处于西部工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区位熵值超过1的行业有“非金属矿采选业” 1.74,“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1,“开采辅助活动”1.5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3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11,“食品制造业”1.0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0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1.07,“农副食品加工业”1.0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4,可见特色产业都集中在资源型产业上。

3.特色旅游业

西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丰富、风景独特、民族多样以及多元的旅游资源,使它成为旅游胜地。有浓郁历史气息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敦煌莫高窟,有自然风光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九寨沟、黄果树瀑布,以及汇集民族风情的布达拉宫、香格里拉等。西部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设施建设力度都在持续加大,到2012年,前往西部地区旅游的人数已经达到1900多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超过84亿美元。

2000—2012年,西部地区总体入境旅游人数由4652038人增加到19344528人,增加了3.16倍;旅游外汇总收入由158426万美元增加到843924万美元,增加了4.33倍。分地区来看,情况最好的是重庆,入境旅游总人数增加了7.43倍,旅游外汇收入增加了7.52倍;其次是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云南省,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增加了6.58倍、4.85倍、3.72倍、3.57倍,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增加了5.55倍、4.80倍、4.71倍、4.74倍。

表2—6 2000年、2012年各省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 西部资本积累能力不断增强

(一)实物资本的存量

实物资本积累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的资本主要流向发达地区,这种形式的资本积累扩大了地区间差距,长期持续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政府主导型的资本主要投向不发达地区,但是由于地区非均衡增长不能完全依靠政府主导型资本积累,所以这种资本转移并没有明显减少地区差距[86]。西部地区的实物资本积累属于政府主导型,大量的资本通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流向西部。

这里所选用永续盘存法对实物资本存量进行测算,其公式见式(2.1—1)。(1)投资I的选取。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衡量指标。(2)价格指数的构造。采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为价格指数,1952—1995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由《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提供,1991年之后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由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对于缺失的数据,根据张军的说法,在现有的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历史资料的条件下,用该省的R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代替。(3)资本存量的折旧率或是折旧额的确定。采用张军的算法,将折旧率定为9.6%。(4)基年初始实物资本存量的确定。选取1952年作为初始年,然后用10%[87]做分母去除各省1952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得出各省的初始资本存量。

表2—7 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按1978年价格核算)

续表

图2—2 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前五年,西部地区各省的实物资本存量基本没有变化,增长幅度保持平稳,这是因为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物资本的重要组成成分,而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一般铁路线路的建设需要5—8年时间,大型运输网的建设通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2005年之后,实物资本存量开始了迅速的增长。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1999年它们的实物资本存量分别为:871.06亿元、865.02亿元、860.32亿元、189.79亿元,到2012年分别为:43548.71亿元、35186.26亿元、32544.73亿元、6836.41亿元,分别增加了48.99倍、39.67倍、36.82倍、35.02倍。

表2—8为1999年至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实物资本存量(东、中、西部地区的划分,西部包含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省份;中部包括:山西省、吉林省、安徽省、黑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8个升级行政区;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和海南省11 个省)。

表2—8 1999—2012年东、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及差距

图2—3 东、中、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保留两位小数。

20世纪90年代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1999年之后西部地区的实物资本存量迅速增长,由1999年的9046.8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8830.46亿元,增长率为24.29%。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大大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东西部地区间的实物资本存量差距出现略微的缩小,但仍保持在3倍左右,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与东部地区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二)人力资本的存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第一位战略资源,人力资本也将必然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本。人力资本可以节省和替代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数量并使两者更有效地结合,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生产率。对于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西部实物资本的不足,缓解了经济增长对实物资本投放的依赖程度;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为西部地区吸收和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更有效、更大规模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还促进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对现有资本的使用效率。

本章选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衡量西部地区人力资本的存量,公式为(2.1—7)。数据取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指标选取是以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及统计年鉴口径为标准。计算6岁及6岁以上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将受教育程度分为:(1)x1:文盲半文盲。其受教育年限为2年。(2)x2:小学。其受教育年限为6年。(3)x3:初中。其受教育年限为9年。(4)x4:高中。其受教育年限为12年。(5)x5: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其受教育年限为16年。

测算结果(表2—9)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12个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处于上升趋势,也就是说西部人力资本存量整体在不断增长,但省与省之间人力资本存量差距比较明显。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西藏自治区远落后于其他省份,1999年西藏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3.9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10年,远远相差了4.19年。到2012年,西藏自治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67年,与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的内蒙古自治区相差了3.63年。但是西藏自治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的幅度却是最大的,从1999年到2012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由于西藏自治区经济不发达,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基本上还处于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需求上,教育意识整体仍有些淡薄,所以虽然西藏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幅度最大,但在整个西部地区其受教育水平仍处在落后地位。自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到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汉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的百分比分别为:22%、21%、23%、24%、21%、29%、45%、24%、25%、21%、21%和1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及管理的力度,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适龄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更好的保证,直接促使了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持续和稳步增加。西部整体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99年的6.95年上升到2012年的8.54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很明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西部人力资本的积累。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在加快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使得“行路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也得到顺利地实施。在此期间,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普及,义务教育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不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环境也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些条件的完善,极大地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

表2—9 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

续表

图2—4 1999—2012年西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
资料来源:由《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三)社会资本的存量

社会资本具有资本的属性,是一种新的资本形式,社会资本存量同样也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其数据资料将是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重要考虑因素。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关系,而这种信任需要某一种秩序为基础,而维护这种秩序又需要一系列可禁止不可预见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的规则,这些规则被称为制度[88]。下面将选用“制度环境的改善情况”作为社会资本存量的衡量指标。

1.西部大开发的制度演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1999年6月,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出台;1999年9月,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正式全面展开;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强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2000年12月颁布《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标志着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入制度规范化的实质性推进阶段;2001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了再次部署;2006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指出该阶段的实施目标是: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突破,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发展达到新水平,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成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步伐;2010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建设美好家园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民生改善;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2010年7月5—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事关各族群众福祉,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2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规划》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主题主线,进一步明确了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基本思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制约包含西部开发的各类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指明了制度创新的方向。

表2—10 西部大开发制度的演进

续表

2.西部大开发制度环境的改善

制度和政策在功能上具有共同性,都是调节人类社会关系,规范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动器。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国家政府行为,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政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资本,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力地保障了西部大开发的顺利进行,积极的政策不仅加大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了西部投资环境,拓展了西部地区筹集资金的渠道,还促进了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了科技创新的步伐。在政策的推动下,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其中西部货物年进出口总额由1999年的137.0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2364.0407亿美元。从以下几方面具体来说:

(1)政策涉及面广。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大致分为13类,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及人力资源开发、文化建设、科技、投资及引资、财税、金融贷款、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民族地区发展、扶贫、司法援助,另外还有对口支援、东西互动政策、经济区建设,以及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措施。

(2)政策力度大。西部大开发中制定的各项政策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第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0—2013年,西部地区重点工程项目累计达到207项,累计投资超过39864亿元。第二,金融信贷支持力度不断扩大。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对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力度不断扩大。第三,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扩大。西部各地区中央财政补贴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不断扩大。第四,税收优惠范围不断扩大。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开始,优惠税种不断扩大,涉及所得税、印花税、资源税、增值税等多个税种,同时优惠范围涉及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第五,西部地区对内外开放力度不断扩大,开放行业也不断扩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投资行业范围逐渐放宽,进入门槛降低。

(3)政策工具多样。西部大开发的传统工具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另外,新型工具有经济区建设政策(培养西部地区的增长极),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互动政策和对口资源政策。

(4)政策分类具体。西部大开发政策涉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财政部、教育部、税务总局、农业部、科技部、司法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中央部门在各自领域分别制定了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当地政府也制定了相应支持政策,并逐年细化使分类更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