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修行是为了修一颗心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和乐观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前者悲叹着杯中只剩下一半水了,而后者则欣喜着,杯子中还有一半的水。
面对无常变化的命运,不同的心态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生。那么修行人呢?他们是如何看待这死生别离、无常变化的?修行人说,他们修的便是那一颗心,直到这颗心既柔软又坚定,既入世也出世。
这样的一颗心,满带着智慧与慈悲,恰如怒放的夏花,将最美的一面呈现给世人。谁有了这样的一颗心,谁便等于是那活在红尘中的自在人。
1.人生是一场相续的修行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场艰险异常却又精彩纷呈的旅程的话,那么它注定充满了悲喜聚散,也注定是一个福祸相倚的变动过程。我们在时空相续之中与万千个众生相互遇见,也许握着的手指尖还没有被对方的体温彻底温暖,就要随着因缘的流转而不得不分开了。在这相遇又相离的戏剧中,有的人太过投入,以至于忘记了,唯有那经常出现的别离,才是我们真正值得信赖的伴侣,因为无常离别的存在是为了警醒我们:勿要被这变化莫测的外境转迷了自心,还是花些时间,向自己内心看去吧。
人生这场相续不断的修行,实际上是要训练出我们向内心看去的勇气和敏锐,“向内心看去”的时间多了,我们就不会一味地耽于外境、向外境索取、贪求。我们的生命需要安宁,但世人却害怕自己的生命过于安宁,“我们以嘈杂和疯狂的忙碌让自己不要安静下来,检视我们的心性,已经成为我们最不敢去做的一件事了。”我们怕的,究竟是什么?是不敢直视那个真实的自己,还是担心自己的人生从此充满了寂静和枯燥呢?
但其实,寂静却又不失活力,才应该是生命的本色啊。
世间有情众生,有生则必定有死,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不是人人都敢于面对。在我们的生活中,要放弃自己挚爱的人、放下他人带给我们的痛苦、抛开所谓的名利权势尚且极难,更不要说直面生死问题了。但不敢面对并不能令我们免于面对。
记得有一次生了重病,我以为自己命不久矣,虽然平日里会经常想到,如果某一天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我会对自己说:绝不可以再留恋、痴迷世间的一切,也不要对这个世间再做执着。可真的切身感受到病痛、想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还是忍不住地难过,——毕竟,只要生命存在一天,我们便觉还有希望在。
那么,在平时呢,我们有没有想过趁着年华正好,去创造些什么、感受些什么,然后再留下些什么?我们没有,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只不过是随波逐流地苟且生存罢了,在茫茫无尽头的生死苦海中,受着苦楚,死生疲累,有何快乐?又有何意义?我们茫然不自知地在庸常中得过且过,一定要等到生命将要走完,才懊悔不已,但后悔却也是迟了的。
在《修心八颂》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一举一动观自心,正当烦恼初萌生。危害自与他人时,愿疾呵斥令消除。”这是说我们最好能时刻观察自心。在观心的过程中,有人会获得喜悦,有人却日渐消沉,这是为何?这缘由在于,每一次观心的过程,都是发现自身不完美的过程,这是一个觉照的过程,但觉照之后便要开始对治。
发现自己身语意中的不完美,这其实是个正向的信息!如果没有“发现”,没有“觉照”,便没有“对治”,也就没有“成就”,而这整个过程,便是修行。最可怕的,不是发现我们的贪婪、愚昧和嗔恨、焦虑,而是我们一直都没有发现这些,并自得地活在封闭的小我世界中,这个小我世界也被称为“昏愚愚痴”。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所成长,就要看到心念中存在的这些不足不完美。当我们的主观心念产生的时候,我们总要过滤一下,在这些心念中,哪些对,哪些不对,哪些善,哪些非善。我们经常看某些人顺眼,看其他的一些人不顺眼,但到底什么是顺眼,什么又是不顺眼?我们常说,某事令我们欢喜,某事令我难过,可到底这欢喜或难过,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还是我们强加给我们自己的呢?
如上这些,不过是我们内心有限的东西的一种显现。真正慈悲而智慧的人,从不轻易论断别人、评价别人,也不会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把自心内有限的东西暴露给世人,最后不仅令世人烦恼,也给自己惹来烦恼。
我们不妨这样观想:在自己的面前悬着一面镜子,但它不是用来照我们的脸,不是为了让我们看到那种化妆之后的面孔有多精致,而是要用它来照自己的念头,把自己内心的每一个念头都照出来,并且观察这些念头是善是恶。
我们的心念,可以转化为外部的境界。十六世大宝法王曾在晚年被诊断患有肝癌,虽然身体上疼痛非常,但他的心并不痛苦。他内心的快乐自在显化在外,即便是他身边的医护人员都能感受到这种快乐,并为之而讶异与感动。
能够阻碍我们快乐自在的,唯有我们自己的这颗心。我们经常说:“某人使我痛苦,某事令我伤心不已。”但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和心念足够警觉,就像那些训练有素的修行人那般,我们便会轻而易举地发现,并不是某人某事搅扰了我们内心的平静,而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执着扰乱了我们的平和安宁。如果,我们的内心没有执着,那么,任凭是什么人、什么事,都不会令我们产生半点儿不愉快、不自在的感觉。
在唐代有个新学比丘向一位高僧请教:“什么样的生命才算得上是圆满喜乐、自在无碍?”
高僧在他手心上写了两个字:“摄心”。
当生命处于禅定的状态中,那么它便是圆满喜乐、自在无碍的。
我们心头闪现的每一个思想、每一种情绪,都好比是一汪清水中的杂质,我们越是搅动,那水便越是浑浊。但是,如果我们静下来,不去理会,水中杂质便自然沉淀,水便再次清澈。当我们的一切思想和情绪都能自然地平息下来,当我们敞开这颗心,去接纳生活中的不如意、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乃至接纳整个宇宙以及虚空,并将它们融入我们的心性,此时的我们便是一个禅者,此时我们的生命状态便是自由的。
当然,只有当我们把心训练得足够成熟,我们的禅定修习足够高深时,我们的生命姿态才会呈现出自由圆满的活力,而这个过程,必然贯穿我们的一生,它是一个相续的修行过程,容不得着急,更容不得造假。
“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在《佛遗教经》中如是说道,若我们能够不带任何偏见地看待世间万法,看待自心的念头和情绪,它们自然也不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大麻烦、大障碍。当我们的思想、心念、情绪完全地掌握在自己的正念之中,那么这样的生命境界便是禅意的生命,它圆融无碍、处处自在,时刻闪烁着人之为人的尊贵光芒。
在这个浮躁的尘世里,没有什么,比怀着一颗简单宁静的心、充满创造性地生活更值得我们向往。索甲仁波切说过,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自己要完成和学习的东西,譬如分享生命中更多的爱,使彼此更加慈爱,发现人生最宝贵的乃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不是物质或者享受。学习如何爱他人、爱万物,这便是培植慈悲心,也是值得我们奉行一生的信念。这个信念如果贯穿一生,那便是一种相续不断的善行。
【生命禅语】
唯有在禅定之中,生命才是饱满的状态,
庄严、慈悲、智慧、喜乐,
予人光明,充满着创造的力量。
此时的我们,不恐不怖、不忧不恼,
过去的生生世世,不再纠结于心,
未来的世世生生,全由自心创造。
2.你可以让生命变得更美好
在两千五百年前,一个晨光熹微的时刻,佛陀带领着弟子行走在一座村庄中。无人知道,他们要去往哪里,也无人知道,佛陀会说出何等殊胜难得的教言。
佛陀带着他的弟子徐徐而行,半路上他看到一个青年牵着一头牛经过。后来才知,他家中养有一千头牛,每天都要杀掉一头出售以换取生活费,经过佛陀身边的这头牛,刚好是第五百头。
佛陀望了一下围栏中那些剩下的牛,它们不知道自己死期将近,都在嬉闹着、跳腾着,还有的在悠然自得地饮水、进食。佛陀悲悯地说:“你们瞧,这些牛真是愚痴,就要大难临头了,它们却还在吃喝游戏。”
一众弟子默默地跟随在佛陀身后,继续向前走。佛陀满目悲哀地说:“你们想想看,不但牛是这样,连人也是如此呢!那些被牵往屠场的牛,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活一日,便犹如牛走一步,日日时时,逼近死亡,待大限将至时,恐惧又悲哀,既然如此,为何不及早地觉悟,了脱生死,超越轮回呢?”
当某一天,生命走到尽头,便应该彻底放下,不做丝毫留恋和不舍。所谓名利、财富,抑或爱恨、怨仇,都不过如同绚烂的烟花,纵然是哔哔啵啵地开满了天空,也不过一眨眼的工夫,天空便又回复了安静,什么都没有留下。
在日本茶道史上有位著名的利休大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以怎样的姿态面对死亡的呢?《茶之书》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脸上兀自带着微笑,利休就这样踏上了未知之路。”死亡是一种绝对的未知,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要么是智者,要么是哲人。况且,没有哪个生命不眷恋自己这生命本身。
“生存是一件美好而美妙的事,水母也有生存的意义。”川村元气所讲的,并不只是一个怪诞的故事,而是向生命的敬礼。在这个充满了未知的生命过程里,我们总要面对许多恐怖的境相。面对着这些境相,我们惊慌失措,我们烦恼丛生,我们实在没勇气对自己说:“嗯,不要怕,这种种恐怖的境相,不过犹如幻相一般。”其实最能耗尽我们身心能量的,还不是这些恐怖的境相或者未知的变化,而是我们那各种各样的恐惧情绪。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这种种恐惧情绪,其实都是自我心识的幻现和召感。心识不仅有变现的能力,还有记录和释放的能力,平日里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一个起心动念,都会被心识所记录,并埋下一个“种子”。待因缘成熟时,自会将曾经的言行和心念所对应的境相显现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世间多少众生,一边慨叹着自己缘何内心常是恐惧不安、为何自己的生命荒芜而凋零,一边又不断地造作恶念恶言恶行。其实,我们的生命原本可以更美好,只是,我们常是以一颗糊涂、混沌、杂乱的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末了,还要嗔怪命运对自己太无情。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自己的一生都在命运的捉弄下过活,永远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不能自主自由地创造。但是,在觉悟者看来,生命本来就是自主自由的创造过程。也许你会说:“我可不是什么觉悟的人,我对于自己生命上的创造心性是一种“平常的智慧”,因为每个众生都有能力获得,因而它虽珍贵却不昂贵,不比那光耀夺目的钻石,只有那些有钱人才能得到。心性,对所有一切众生来说都是平等如一的、是平常而自然的。
曾几何时,我们和牛栏中那些不知死期将至而依然欢蹦乱跳的牛何其相似!人类最天真的地方莫过于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永恒存在且恒久不变的。我们最喜欢听的情话就是“我对你的爱,好比钻石那般恒久”,事实上,钻石也不是恒久的,如果与太阳系、银河系存在的时间相比,那么它的存在真可以用“刹那”来形容;可即便是太阳系、银河系,它们存在的时间虽足够长久,但它们也总会有消失的那一天。成、住、坏、灭,这种规律谁也改变不了。我们的生命过程,也只不过是遵循着这个规律而进行。
说到“死亡”“寂灭”“消失”,总不免使人感觉一种无力感、仓促感和迷茫感。但是,虽然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自由选择,生命的宽度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生命其实可以被我们创造得更美好,哪怕只是刹那的觉照、瞬间的开悟,都足以使我们当下的生命不再庸常,而闪烁出无尽的华彩。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只是一个很美好、很良善的愿望。但,至少,我们的生命还有创造的可能和机会,我们的生命,它还有一个更为确定而明晰的方向,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一步一步坚实地朝着那个方向行进,不是吗?
【生命禅语】
纵然生命中充满了动荡不安,
我们总要怀有坚定的信念,
确信自己的生命,在正念的指引下,
朝那更圆满、美好的境界走去。
昏沉和愚痴,永远不是生命本有的色彩,
只要我们足够耐心,总会
窥见那个,本自清净圆满的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