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一切生命,悉皆平等

人身纵然难得,但它与所有一切众生皆是平等的。每一个众生,都是充满灵性的神,佛陀把这个称为“佛性”。每一个生命,都在娑婆世界里自由地呼吸,心无间隔,犹如一个整体,曼妙地开放在大地上。

顶礼!那些怀着自他平等慈悲心的人。这种人是一切世间的庄严如意宝,他们不仅自心之内欢喜充盈,更会将这欢喜传递给世间所有一切众生!

1.个体与众生,波浪与大海

公元8世纪的智者莲花生大士曾如此教导世人: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样,一个浪花激起了另一个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灭,都是因缘所生;而不论浪花以何种面目显现,其实都和大海是同一本性的。浪花就如同个体,大海就如同众生,浪花的出现,那不过是短暂时空因缘中的一个现象而已,浪花激荡得再高,也离不开大海,恰好比,个人再如何有成就,究竟也是因为众生成就了他。

没有众生,便没有佛。当众生匍匐在佛陀足下时,其实是在礼敬人们对自由、圆满的生命状态的向往。曾经,佛陀就是用这一双脚,走出了王宫,走进那密林深处,走向解脱生死的大道,走上莲花宝座,开始了他教化世间众生的庄严事业。

那一年,在中印度摩羯陀国王舍城东北侧的灵鹫山上,大众仰望佛陀登上莲座,准备聆听佛陀宣讲殊胜妙法。然而佛陀只是手拈一朵金色优婆罗花,默然微笑,寂静不语。大众诧异不已,唯大迦叶心领神会、面带笑意。这便是禅宗史上“拈花微笑,以心传心”的典故。禅宗最是注重众生自证自悟、自我度脱,所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此,个体与众生、众生与佛,在这体性上是无二无别的,正如同那波浪与大海,体性如一。

“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佛世界,六种震动。”《妙法莲华经》里的盛况,我们如今已难闻难见,唯有凭借经卷上的文字对当时的法会盛况进行好一番想象了。

尽管,我们不能得见当时佛陀讲法的神态,不能体会诸比丘罗汉闻法时的欢喜,可我们到底也不必因此而沮丧。我们与他们,他们与佛陀,原本就是法界一体,虽然由于时空原因,我们被分隔在两段不同的岁月里,但是,我们自己的心与一切大众的心与往昔一切大成就者的心,那都是同一颗心啊!

他们自有他们认证自心的方式,我们自有我们认证自心的途径,即便,我们没有亲耳闻听佛陀教法的幸运,但我们依然能够通过殊胜的生命哲学来认证自己的心性。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夫物芸芸,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在老子看来,世间万物最后的结局都是要回归于它的本源,中国有句老话叫作“落叶归根”大抵上就是打这儿来的。天下万物回归到各自的根源,这本就是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任凭是谁也更改不了,历史上的那些帝王纵便是赫赫有名,但在生死问题上也无奈又悲痛。但老子又说,人在生老病死之后,其归宿乃是自然母亲的怀抱,如此想来,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游走在红尘之中,就好比是一个贪图玩耍的孩子,总有那么一天,我们还是要“回家”的,回家去找自然母亲。

一切万物生命,来自自然又归于自然,如此轮转不息,才构成了生命无限的循环。在生死面前,人类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存在,人类与天地同样伟大,与大道同样伟大——至少在老子看来,便是如此。不然他怎会在《道德经》中写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也正因此,人类没必要一味地畏惧生死,而是要法乎天地,顺乎自然,随顺生死,一切都以自然为生存的最高原则,不做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可是,红尘中的男女众生似乎是忘记了自己的自心本性,因而经常做出不那么顺乎自然的行为。心既偏离正道,行为自然有所偏差。因此,以往过去无数的大成就者都曾以种种教言告诉世人,趁着青春时,还是要修行啊,不仅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还要证悟自己本初的心性。修行不仅是为了对治我们的烦恼,对治我们那顽劣、固化的习气,而且更是要截断生死之流、解脱到更为光明清净的生命状态。许多人在了解到在生命终点的时刻,依然能够通过精神修炼而得到解脱,便生起怠惰、散漫之心,认为既然到了生命终了时也可以获得真实解脱,那么在平日里就可以好好“享受人生”,实际上是四处找乐子,荒废掉自己的生命。对于绝大多数想要解脱生死的人而言,如果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生命终了时,那么不仅为时已晚而且风险重重。莲花生大士警告过世人,生命尽头的解脱到底能有多大把握,到底是否能给自身带来真实利益,这取决于平时的修行。如果生时我们没有明明白白地生活、修行,那么在大限到来时,我们就无法跟随自己的念力而行,生命的终了时刻反而成为最为痛苦的时候。

所谓“明明白白地生活、修行”,便是在我们生时的每一个当下里,都用一颗清醒的心、明白的心与外境、与自身相处。

记得一则禅宗公案里,新学弟子向禅师求教:“如何在日常言行中体现出觉悟?师父在日常生活中又是如何修行的?”

“饿的时候我就吃饭,困的时候我就睡觉。”禅师的回答干脆利落,话音未落,他便步入禅堂,只把那新学弟子晾在了原地。也许是这个弟子实在不能明白师父的禅法有何高深微妙之处,他便又问:“但是,师父,每个人都如你这般地在生活啊!”

“不,不!他们吃饭的时候并没有安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安心睡觉,一直都是不明不白、糊里糊涂的。”禅师如是作解。

不论在现实生活中做些什么,我们总要保持一个明白清醒、喜悦安乐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是通过日常不断积累才能达到的。

如果,你未曾注意过自己的心性,未曾留意观察过自己的情绪、言行和每一个起心动念,那也不要过于惭愧,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如此过活。能认证自心并且体证到自心与众生心都是那业海中的共生共灭的浪花的人,更是世所稀少!所以,不必后悔也不必恐惧,只要,你从现在这刻,比如,读到这段文字的这一刻,你忽地在心中生起这样的觉念“我,应该开始修行了;我,应当以一颗更为柔软广大的心去生活”,那么,无论你此后的光阴还剩下多少,你都已经走在了解脱生死的光明大道上。

如果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常处在一种静定的状态中,那么我们便能从中获得过人的洞察力,以及觉悟生命的智慧,而我们的生命,正在这些平定、宁静、简单的时刻中达到一个个顶点。

如果,你对自己今生今世的生活充满了抱怨和不满,那么且先停下那抱怨,放下那不满,在一个人的时光里,静静地坐下来,好好地与自己相处,毕竟,一直到死,能够陪伴在我们左右的都只是那颗心,都只是那本该柔软、旷达、自由自在的心性,不是吗?记得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把雨伞破了个大洞,于是它被主人丢进垃圾桶。一个小女孩放学路过时发现了这把颜色艳丽的伞,她好奇地撑起这把伞,对妈妈说:“这上面有很多可爱的小猫,还有鲜花和太阳呢!”小女孩抬起头,正好一束阳光透过伞上的大洞落在她脸上。她欢喜地说:“妈妈,我捡到一把神奇的伞!伞里面有一大片天空呢!”

故事结尾说道:“角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心态,而心态却能改变人生。”所以,与其抱怨命运,何不在静定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去改变自己的人生呢?

【生命禅语】

此刻,让我们在莲花下跏趺而坐,

月光轻柔,

我们的心

应该也是如此的吧!

众生与个体,

本就是

适因适缘、如如本然的一体。

你心、我心、众生之心,

与佛心相印,圆融一体。

2.愿你生起一颗利他之心

如果,你能了解,我们——你、我、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尘世大地上生起又落下的尘埃,都是娑婆世界中缘起缘灭的生命现象,那么你一定会认同我的话,生出一颗利他之心,一颗利益所有众生的心。

如果缺失了一颗利他的心,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连丝毫的信任和关爱都不再存在,全世界触目所见便是一片荒凉。人间不再有温情,世上也不会再有温暖,每一个人心头横亘的都只是一个大大的“我”,为了“我”可以不惜牺牲他人的正当利益。正因为每一个人都极度地自私自利,我们的心不再平静而柔软,而如同一块冰冷的顽石一般,诸如慈悲、友善、宽和等美好的品质等同于废品,但我们的这种自私之心真的能为自己带来什么益处吗?丝毫没有,而且自己的生命还因为自己那过度的欲念而充满了各种苦痛,甚至许多人在临终的时候,都想不明白,为何自己的生命中没有光彩而只有黯淡。

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应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里培植出平静柔和、慈悲友善之心,而这颗利他之心,实际上,最大的获益者还是我们自己。“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气来”,在利益众生的行动中,我们往往能够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喜悦感。如果,这种安详、喜悦的情绪一直延续下去,那么我们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便可随着这种持久积累下来的正向的念力而获得较多的真实益处,使自心获得真实的解脱。

虽然,慈悲利他之心能为我们带来种种真实利益和好的、正向的经验,但我们万不可对其生出执念。不论我们的生命呈现出怎样的情状,我们都必须学习不去执着那好的经验,也不要执着那负面的经验。这不是道德说教,而是一种生命的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培植出一颗利他之心,并不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那道德至高点的卫士,而是以这种心来平衡自私的心。我们唯有时刻对生命、对心念保有一种深入的觉知,觉知自己的这种自私之心、觉知自己的执着以及对万事万物的依赖性。在深入观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切痛苦和烦恼的本质原因都不过是因为我们心头那横亘的粗重而鲜明的“我”。这个“我”,愚昧、自私、懒惰又好逸恶劳,热衷于攀比和享受。这个“我”,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片蒙昧和颠倒之中,生命于其而言,并不是一个充满创造乐趣的过程,而是一个无边无尽的牢狱。

曾经有个信徒,在参加完一场法会之后赶路回家,恰巧路遇大雨,他便在一处屋檐下避雨。这时,只见一位禅僧路过,这个信徒就说:“禅师!出家人慈悲为怀,最讲普度众生,我借你的雨伞,与你共走一程,可好?”

禅僧说:“我在雨中,而你在屋檐下;我处有雨,你处无雨,你怎么需要我来度?”

此人听罢,便从屋檐下走到大雨中,他说:“禅师,我现在和你是一样的处境,你可以度我了吧。”

“现在,你我同处雨中,但我手中有伞,因而不会被淋,你手中无伞,因此才被雨淋湿。所以,你应该找的是伞来度你,而不是我来度你。”禅师说罢便走开了。

一个人如果把救度解脱的可能全部寄托在外界,那么无论多么殊胜的教法于他而言也难以发生作用。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自救自度、依靠自己的能力出离苦境,又谈何培植慈悲心,去救度其他众生呢?虽说慈悲为怀总是向善的心念,但请问你要用什么来度众生呢?这就好比,你自己手中无船无桨,还说要助众生渡过苦海,这岂不是虚妄之言?

但也有人说,所谓修行,是为了给自己寻求内心安宁,如果因此而远离现实生活、远离红尘众生,这不就是自私自利的行为吗?

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更加勇敢地直面现实;真正的修行,也不是靠着远离红尘众生而获得安宁自在的。现实生活中的喧嚣、嘈杂,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它们存在的目的,本不是要我们学会逃避,而是要通过它们来认证自心。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际会,是靠着几世光阴修来的。此一生相遇时,或许彼此都心生不快,但即便再怎么不快,这相遇都是短暂的,我们也无须因此而挂在心头形成执碍,更无须因为一时的不爽而以嗔恨心对待对方,造下业因。我们该明了的是,在生时因为嗔恨、恼怒而造成的烦恼如烈火般烧灼着我们的身心,但如果,我们在心灵的花园中撒播下喜悦、幸福、慈悲的种子,不执着、不恐惧,没有什么挂念,也没有过多的欲望,没有过度的依赖性,我们只是在当下的时刻里践行着对生命的创造和体验,并且享受着这个创造和体验的过程,那么我们的生命情状将在这样的喜悦和祥和中实现真正的解脱。

我们该明了的是,因为嗔恨、恼怒而造成的烦恼如火般烧灼着我们的身心,但如果,我们在心灵的花园中撒播下喜悦、幸福、慈悲的种子,佛家以“一切种子”来形容人的心识,你遇到怎样的境遇,都由这“一切种子”决定。愿红尘中的你我,愿娑婆世界众生,都生出一颗利他的心、一颗爱人的心,于浮生之中,以慈悲与爱疗治身心,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更为深刻的力量。

【生命禅语】

让慈悲在内心里扎根、发芽、生长,

用心去爱,爱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众生。

让正念在生命中驻留、弥漫、绽放,

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

以正念之爱,去爱着,

红尘中的男男女女,

以慈悲的爱,去转化,

生命中每一个浮躁的时刻。

3.无数个众生成就了你

一世浮尘一树菩提一株莲花,世间每一个众生,最初都明净如水、芬芳如莲。尘世间的这许多众生,自然有他们在红尘之中浮沉聚散的因缘,但他们就真的与你无关吗?岂不知,这世间的万千男女,就好比是业海中生起又落下的浪花,他们遇到的是你、碰撞的是你、成就的也是你。

如是观之,我们岂能对这红尘过往的众生不生起一丝一毫的感恩之心?如是观之,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培植出那一颗慈悲心,在适当的因缘作用下,也去成就他人,就仿如在你的生命中,曾有无数众生成全过你那样。

人,本该是互相成就对方的,这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真实的关系。但世间诸人,往往是心中揣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他们与人之间的互动往往也是以自己的需求为出发点。当我们心中只有需求和欲求,那么其他众生便只是成了为满足我们需求而生的一种存在。人际关系中所谓的猜疑、恐惧、嫉妒和占有,以及人对物质、对自然界乃至对自身命运的掌控都是由此而来。

因为自己心头的执念而使心灵变得日益僵硬呆板,最后,连同对身边亲人、对这世界的爱也被欲望和嗔恨所替代。

训练自己的心,并不仅仅限于训练它的敏锐性和灵活性,更要培养出这样一种心性——对法界所有一切众生的爱。让这慈悲,让这爱,驻守于一心之内。

只要,你一想到,你乃是因了无数个众生的帮助才得以获得成就,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不去用一颗慈悲的心对待他们?但世人总是被愚痴所蒙蔽,好比是月亮、星星、太阳被那浓重的乌云遮蔽了一般。因为这愚痴的力量,我们既做不到与众生圆融地相处,也做不到与自己和平地相处。但你是否知道?就连慈悲智慧如佛陀,他也曾经是通过修行才征服了愚痴的力量。在佛陀觉醒的那个时刻,他意识到,每一个众生的心,都是因为受到无尽的妄想波浪的蒙蔽,才把这现实世界错误地分为:主和客、自和他、存在和不存在。在这二元对立的分裂中,又进一步产生了各种邪见,众生的感觉、欲望和执取,成为众生自设的牢狱。佛陀看到了这种愚痴,并且告诉我们征服愚痴应当如何去做,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将自己放置在红尘中、放置在众生之间,因为,只有通过这红尘里的众生我们才能有所成就。

米拉日巴尊者不仅被公认为是藏密最伟大的修行者之一,而且他还是一位文采出众的诗人,有《米拉日巴证道歌》流传于世。关于米拉尊者苦修解脱、度脱众生的传记作品数不胜数,至今读来,犹使人备受鼓舞且深受感动。

在年轻时代,米拉日巴为报家仇而被母亲送走学习巫术,根据传记故事的记载,他在报复心的驱使下使用巫术杀死了许多人,这其中不乏一些罪不至死之人。虽然大仇得报,但在不久之后米拉日巴便被心头的万千悔恨所折磨,于是来到玛尔巴上师那里,跟随他修学佛法。

但是,玛尔巴上师为了净化他的罪业,同时也是为了磨炼他的意志,便对他进行了十分严酷的考验。在经过种种非难和考验之后,米拉日巴身上的罪业得以净化掉,他生起了无比坚固的道心,在苦修之后终于开悟,成为雪域高原上一盏不灭的明灯。

米拉日巴尊者之所以能够证得如此大成就,这与他得遇明师、精进修持有着一部分关系,但如果没有过去那些迫害他、欺凌他的众生,恐怕米拉尊者也不会在日后获得大成就。

曾有一个年轻的修行人在听闻米拉尊者的故事后专程寻访他。这个年轻的修行人向米拉尊者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同时又向尊者请教解脱之道。米拉尊者只是说,这个世间的所有众生,都是来成就你的,愿你能生出慈悲利他之心。年轻的修行人听完之后当即落下热泪,据说彼时大地震动,这预示着又有一位大修行者将要证得无上成就。

【生命禅语】

以一朵莲花绽开的姿态,

迎接生命中的每一个过客。

无论,他们留给你的是苦是涩是甜是酸,

那都是,宿世因缘在此生此世的牵引。

不要恨,不要恼,不要恐惧,不要消沉,

凭着心上的慈悲种子,一切障碍

都会成为磨炼你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