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产生公共关系的社会条件

公共关系产生于20世纪的西方,这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社会条件相联系的。也就是说,公共关系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等条件综合作用下的必然产物。

一、商品经济的繁荣是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

自然经济条件下也曾出现过一些相当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彼此间的贸易也十分活跃和频繁。开始是物物交换,后来逐渐演化为简单的商品交换。但是这些实践活动都是盲目的、自发的,只能看成是公共关系的某些意识的萌芽。因为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的封闭性经济,自然经济本质上并不需要人与人之间进行广泛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再加上当时落后的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的限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联系和交往。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使新型的社会交往方式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是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分工基础上的,它在整个社会形成一个极其活跃开放的关系网络,分工从地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世界上许多知名品牌,不是独家生产完成的。分工带来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各企业、工厂之间的联系密切。因此,各企业不得不运用公共关系来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基础和良好的经济条件,使现代公共关系不仅有了发展的可能,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是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前提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公共关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通过传播媒介来促进沟通及对话交流,西方社会从封建制度向当代民主制度过渡,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为公共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又一个重要条件。

三、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公共关系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科学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地球村”的出现为人们进行大规模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并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和方法。公共关系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主要是大众传播与现代通信手段的发展,这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手段。

四、文化心理由“理性”转向“人性”是公共关系产生的思想条件

20世纪初,美国的F·W·泰罗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泰罗的思想及其制度,是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时间和动作分析”强调对一切活动的计量定额,“人是机器”是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性口号。科学管理理论没有把企业管理的两种对象——人和物加以区分,仅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忽视了企业成员之间的交往及个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在对人的激励上,泰罗过于强调人的经济性,把工人视为纯粹的“经济人”,把经济手段视为调动工人积极性的唯一手段。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梅耶在著名的“霍桑实验”中提出的“人群关系理论”“行为科学”,使社会生活、社会交往更趋开明化、开放化。

在管理的一切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能动主体,管理的根本任务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能。管理的要义在得人,得人之道在得人心。管理者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组织管理以人为本。人性管理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不同环境下人的基本要求、性格取向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人性管理的目的是塑造具备职业素养,能发扬职业精神的各种人才。人们的经营管理思想和观念的深刻转变,为公共关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尊重人性、尊重个人尊严、开放的文化是公共关系得以滋生成长的土壤。

正是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现、大众传播技术的日趋普及与提高和20世纪初人性文化的兴起等诸方面因素的滋生与促成,公共关系这门崭新的学科才得以脱颖而出,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学科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