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漏设计:优秀产品经理全套实战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我属于很早的一批互联网人了。2002年,我放弃安稳的中专教师工作,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攻读硕士,就是因为我感受到了这个行业深深埋藏的、可以改天换地的磅礴生机。十多年来,我除了从事产品设计工作外,还做过编程、运营与管理,负责上线的项目有十多个,类型跨越网游、平台及各类App。到今天,我感受、总结、想说的,已经太多太多。

首先,互联网究竟是什么呢?

就像历史上任何一次划时代的技术变革一样,互联网不但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的生产力时代,而且正在深度变革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结构、思维方式和文化基因,最终必将变革人类社会本身。但是,互联网又是一个非常新的领域。和动辄几千、几百年历史的传统行业比,它的历史简直微不足道。所以,它会犯错,会犯很多的错。

不过,在互联网领域,由于我国有着非常丰厚的人口红利,这就意味着很多错误在开始时,容易被如潮的人群淹没——但请注意是“开始时”。我们曾误以为,互联网跟其他领域不一样,我们听过太多创业和一夜成名的神话。而现在看来,那时的狂热宣言就像出师前进行的一场相声表演。

2017年伊始,罗辑思维跨年演讲上,罗振宇先生说,互联网的调整时间已经到来,我们需要仔细捡拾自己或别人啃过一口就扔掉的、还有很多果肉的枣子。

我深以为然。

任何一个行业,无论起初有多么轰轰烈烈、杂乱无章,但只要还在发展,就必然走向严整、有序和有规律可循,最终发展出成熟的理论、标准和规范。成功者不仅仅是有勇气和运气的人,更应该是能遵循甚至发展这些客观规范,且意志、智慧、品格都极高的人。

2005年盛大招聘游戏策划的时候,唯一的面试难题就是:“你知道什么是游戏的黏度吗?对提高黏度你有什么想法?”一般的游戏公司,对策划的硬性门槛也就是“你有没有玩过10款网络游戏?”。而2014年以前,这些题就变成了“请设计一套武器系统的数值模型”,策划入职的门槛也变成了“你做过几款成功的游戏?”。

与此同时,游戏策划的理论知识也从12年前的几乎为0,变成现在在网上随处可见,游戏魂、游戏邦、天之虹(鸿上泥印)的博客也早就成了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经典。伴随着这些经典产品,游戏行业一次次爆发,产生了无数佳作。

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需要理论深度的支撑,需要可执行、可实战的规范,需要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广泛的传播。

互联网产品设计,目前就处在这样的前夜。

我国互联网产品经理的诞生,迄今不过八九年。而真正的产品经理是基于2C产品设计的,他们的需求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量小公司的出现而爆发,至今不过5年。在这之前,由于2C产品需要大量的开发运营者而又不易营利,所以多数中小型软件公司做的只是2B产品,并不需要真正的产品经理。7年前,我从UC浏览器一个“日理万机”的忙碌产品经理,逐渐成长为同时管理几个项目的团队负责人。从最早的“网上几乎搜不到产品经理的正确定义”到现在“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产品经理的火爆谈资”,但我仍然觉得,在我面试过的产品经理中,很难找到一个哪怕有一些系统化思考的求职者。就算问一个“你认为什么是好产品”这样简单的问题,我都只能得到一些模糊、敷衍、甚至千奇百怪的回答。其实,现有的一些理论和零散的知识,也只适用于天分高、能自悟的人。而且,由于历史太短,很多理论和知识是多年前2B时代、从国外翻译过来的,它们存在漏洞、过时、矛盾、不够深入,更缺乏系统化可供实战的标准与规范。

在历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了一套产品经理的设计方法和规范,命名为互联网产品无漏设计体系,经过若干次迭代,其已相当完善。无漏法是一套完整的设计理念和技巧,能让产品经理在产品设计的完整阶段中保障设计没有漏洞乃至优秀,最终完成商业目标。当然,任何一个体系不可能完全没有漏洞。我希望读者通过学习这个体系的5个阶段、十几个步骤、若干原则和几百条规范与方法,在设计产品时有据可循,而不再像现在,80%的互联网产品一上线即“见光死”,从定位到设计千疮百孔。

感谢我的学生,他们是最早一批接受产品经理系统化训练的学习者,现在已经基本进入了产品经理领域。他们给了我写书的最初动力、需求和灵感。我的学生包括零基础的小白(他们不少后来进入到了京东、美团、顺丰、滴滴、搜狐、去哪儿、喜马拉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知名企业),也有为数不少的资深产品经理、产品总监,乃至团队创始人。在自己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可能是一带而过,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但是在大量学生的反复咨询、求教下,我渐渐把如下问题几乎摸了个遍:0~5年的产品经理在实战中的坑到底有哪些,如何系统地解决?解决方式如何复用并形成完整规范?如何填补不同的人在素质上的不同缺陷?如何打破“产品经理就是打杂”的怪圈,塑造产品人的核心竞争力,让产品一次成型乃至优秀,进而培养敏锐的产品感和产品分析能力?产品人最急需的设计与沟通技巧有哪些?对这些问题,我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纳入无漏设计体系中。当然,仅有规范是不够的,导师应针对不同个体不断校正他们的产品感、能力及素质,否则就是向失败付学费,而且设计体系也要反复运用,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本书80%以上的内容是本人原创的,但由于学识、能力所限,本书很难做到完美。欢迎各位同行指正、补充。希冀能为行业发展尽几分绵薄微力,于愿足矣。

夜静窗台,蓉城的春风已潜藏在桃柳之间。不知明日推窗,可会有盈盈艳阳,瞬间洒满千家万户,温暖万水千山?

作者

2018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