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语言政策研究(第三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余论

面对国家发展与环境治理,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是:先发展,后治理;中国则是:边发展,边治理。在语言治理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实行“先同化,后多样化”的战略,但“语言多样化”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中国坚持实行“主体多样”的语言战略(周庆生,2015), 协调处理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科学保护能落在实处。

以中国语言保护的实践为依托,本文尝试从定义、类别、主体、特性等方面,揭示“语言保护”概念的丰富内涵,得出以下结论:

语言保护是指为了应对语言生态受到的破坏,政府、语言群体和专家对不同语言状况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或治理措施。具体包括:对濒危语言,实行抢救记录语言资料,汇集出版;对各民族语言、汉语方言及口头语言文化,实行科学记录并加工成语言资源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利用,永久保存;对传统优秀语言文化遗产,实行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或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保护项目,认定其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和传播该语言文化遗产;对少数民族语言,实行依法保障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对受污染的语言,实行依法整治,维护语言健康。

人类对生态保护的认识,从没有保护意识到生态保护立法,达到今日的水平,大概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我国对语言保护的关注只有十几年,社会对语言保护的看法还存在一定分歧,语言保护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 2009 《论语言保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2] 戴红亮 2014 《走整体把握和协同合作的民族语言保护之路》,《民族翻译》第1期。

[3] 范俊军 2006 《少数民族语言危机与语言人权问题》,《贵州民族研究》第2期。

[4] 方小兵 2013《语言保护的三大着眼点:资源、生态与权利》,《民族翻译》第4期。

[5] 郭友旭 2010 《语言权利的法理》,云南大学出版社。

[6] 黄行 2014 《科学保护语言与国际化标准》,《民族翻译》第2期。

[7] 李宇明 2012 《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2)》,商务印书馆。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濒危语言问题特别专家组 200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民族语文》第3期。

[9] 钱冠连 2005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10] 瞿霭堂 2010 《民族语言文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族翻译》第4期。

[11] 张世平 2014 《中国的语言国情和语言政策》,丁文楼主编《双语教学与研究》第八辑(上),中央编译出版社。

[12] 周庆生 2010 《语言规划发展及微观语言规划》,《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13] 周庆生 2015 《语言生活与语言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