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于词汇的语言服务
词汇是语言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词汇服务是指以词汇作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比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复杂多变,词汇方面的服务空间也更为广阔,主要包括词汇规范标准的制定,各种规范词表、专题词表的研制与推广,新词语的引导,词典的编纂等内容。
一、 词汇规范及其推广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词汇格局建立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之上,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语音、词形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分歧,因此,有必要对异读词、异形词进行规范;而对一些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古语词、方言词也应在规范的基础上予以合理的吸收;此外,随着我国与国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一些新的外来词也不断进入国人的视野,同时,新事物的出现也造就了一批新词新语,这些都需要从语言规划的角度对其进行选择,以利于共同语的不断丰富与和谐发展。因此,汉语词汇的规范化作为当前语言规划的重要任务,受到普遍的重视。
(一) 词汇规范的服务空间
1. 词汇规范服务的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词汇规范的意义重大。从国内语言国情看,词汇规范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制定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并引导语言生活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通用词表和常用词表的研制,异形词、异读词的整理等词汇规范,直接服务于国家语言的推广应用,有助于各地区交际和交流的畅通。语言的信息处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21世纪以来,我国高新科技发展中正在努力攻克汉语信息处理难题,词汇规范可以成为汉语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词汇规范还直接服务于学校的语文教学、扫盲、对外汉语教学、辞书编纂等。
2. 词汇规范服务的已有基础
目前政府和有关学术机构在词汇规范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在异读词的审音方面,鉴于普通话中存在的词语异读现象,国家先后组织有关部门两度进行审音,确定词语的规范读音形式,并于1985年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在异形词的整理方面,教育部、国家语委于1999年开始组织异形词整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工作,收集研究了1500多组异形词,选取了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使用、公众的取舍倾向比较明显的338组异形词,制定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并于2002年3月开始试行;在通用词、常用词的规范方面,2000年通过了《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国家标准)的鉴定,2008年通过了《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鉴定。
3. 词汇规范服务的提升空间
由于词汇规范的范围非常广泛和复杂,涉及词汇的各个方面,词汇规范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正如葛本仪(2002)所言:“宏观上看,词汇规范涉及词的声音形式(语音)、书写形式(文字)、词的意义内容(词义)、词的组合规则(语法),以及词的运用情况(语用)等各个方面,因此词汇规范问题必须兼顾语音规范、文字规范以及语法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微观上看,它不仅要对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新词语等的运用和取舍做出规范的标准,而且对每个个体词的语音形式、意义内容、书写形式以及其应用和发展变化的规则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形式也应做出规定。”正因如此,汉语词汇规范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文字、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规划建设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自身特点与建设任务。
第一,应深入开展词汇规范的理论探讨,为制定词汇规范的原则、标准服务。语言文字工作者对词汇规范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提出了若干新的词汇规范观。如:陈章太(1996)提出了“约定俗成,逐渐规范”原则。张志毅、张庆云(1997)提出了“词竞众择,适者生存”的总原则。陈光磊(1996)认为规范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李宇明(2002)认为词汇规范必须全面考虑语言的社会职能、不同领域词汇的不同特点、语言的系统性等,必须处理好学理与俗实的关系,为语言留足发展的空间。这些理论探讨,为词汇的规范做了很好的理论铺垫。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词汇不断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相关理论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下去。
第二,制定适合不同类型词汇规范的具体原则和标准。词汇规范的范围非常广泛,方言词、外来词、古语词、缩略语、新词语、字母词等都是词汇规范的对象,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词汇规范的原则不同,应由国家或权威学术机构进一步出台适合不同类型、不同领域词汇的具体规范标准。
第三,加强已有词汇规范标准的修订和补充。例如,在异读词的审音方面,虽然出台了规范标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资参考,但这并不代表普通话审音工作的完成,新的字、词读音问题仍会在普通话的推广、教学、应用中产生,审音工作还须不断推进。而规范词表更不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事物、观念的发展变化,每隔一段时间词表要补充、修订一次,以作为新阶段普通话词汇规范的依据。
第四,加强规范性词典的编纂及修订。贯彻、巩固、推进国家和权威机构出台的词汇规范各项成果,离不开规范性词典的编纂。
另外,在词汇规范的推行方面,应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语言、词汇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还要积极加强传媒用词规范,积极发挥传媒对词汇规范的影响效应等。
(二) 现代汉语规范(通用)词表的研制
为了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给现代汉语通用基本词划出一个范围,制定出具体的词表,给语言文字应用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词汇依据。
《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国家标准)研制工作,1998年7月经国家语委批准正式立项。该项工作由《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编写组经过近一年多的工作,完成了语委提出的搜集资料、确定选词原则、收词量和覆盖率测试等几项基本任务。《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又称“规范词表”)的研制,充分注意到“词表的范围和规模”“词和非词的界限问题”“词表的规范性问题”等内容,2000年该词表在北京通过鉴定,测试显示动态覆盖率达99.07%。《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同国家已经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是配套工程,都是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和语文教育方面的基础性建设工作。
鉴于汉语词语发展变化大,研究和统计手段又不断提高,为把词表研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完善,2005年6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决定对《现代汉语通用词表》进行修订,此项工作由原课题组和新立项的《现代汉语通用词量与分级》课题组合作进行,共同研制一个常用词表。根据五年来语言发展变化的情况对词条增删调整,按新的统计处理方法确定词语常用度并以此重新排序,使词表能更真实地反映我国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的概貌。
2008年,《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最终形成,收录了现当代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56008个,条目按频级升序排列;所收词语是经过2.5亿字海量语料的检测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是以“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A系列名义发布的第一个“软性”规范,属于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的新尝试。
(三) 规范词表的推广利用
《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国家标准)与《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研制,为当代社会生活中通用的,稳定性较强、使用频率较高的汉语普通话常用词语划出了范围,为语文应用和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词汇依据。规范词表对于汉语的规范化,中小学语文教学、扫盲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都具有积极意义。
1. 词表是普通话词汇测试规范标准的参照
汉语规范化工作是我国当前语言文字方面的中心工作,而规范普通话词汇必须有依据,《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已经成为规范普通话词汇的重要依据和普通话词汇测试规范标准的参照。
2. 词表是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的依据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是国家继普通话水平测试之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一个重大举措。但其并非测试单个的汉字,而是以词语为单位,在具体语境中进行测试,这样才能体现被试的汉字应用水平。这种测试方式决定了测试不仅需要测试字表,还需要测试词表,《现代汉语通用词表》能够为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字表》的制定也是在《现代汉语通用词表》的基础上完成的。
3. 词表是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和修订的重要依据
词典在编纂和修订方面也充分利用了规范词表的成果。一些权威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都充分吸收了《现代汉语通用词表》和《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成果。《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的研制,必将为词典的编纂和进一步修订提供更大的科学和便利的依据。
4. 词表可以为汉语教学与测试提供重要参考
规范词表对中小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教材的编写,尤其是生词的挑选、生词表的编写,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信息处理用现代汉语分词规范》《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等无不参考了规范词表的精神和处理办法。
二、 专题词汇的荐选与推广
(一) 语种间的词汇对照服务
1. 语种间词汇对照服务的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各个领域开展的合作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语种间的词汇对照服务显得越来越重要。以体育相关词汇对照服务为例,随着奥运体育项目在中国的普及和中外体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需要一本与国际接轨、多语种对照的通用奥体项目名词规范词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奥运体育项目名词,并以《奥运体育项目名词》为名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是一本与国际接轨、多语种对照的通用奥体项目名词规范词表,不但有助于体育爱好者和从业者系统学习和规范使用,而且有助于翻译人员对于体育名词的准确翻译。这种词汇对照表针对性更强,实用性更直接和突出,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科研、生产、教学人员对于译名的选择使用。
2. 语种间词汇对照服务取得的成就
目前,语种间的词汇对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批比较成熟的词汇对照表已出版或公开发表。有基本词汇的对照词表,如《常用英汉词汇对照手册》《多种语言对照基础词汇》(汉英法日俄)、《阿拉伯语词汇分类学习小词典》(汉-阿-英对照阿-汉词汇表)、《葡萄牙语词汇分类学习小词典》(汉葡英对照)等;也有汉外间的专题词汇对照表,如《奥运体育项目名词》《环境保护词典》(汉日英词汇对照)、《简明日汉英服饰词汇对照手册》《精选基础医学英汉词汇对照》《英汉对照美术专业词汇》《汉英对照饭店词汇》《旅游汉语词汇手册》(汉英对照)、《乘务服务常用词汇手册》(中英文对照)、《世界各国首都名称》(汉英对照)等,涉及社会的多个领域。
3. 语种间词汇对照服务的提升空间
语种间的词汇对照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整体看,各领域在翻译中的译名仍比较混乱,常常使读者产生歧义和误解。因而,语种间对照服务的空间仍有待拓展,服务的质量也有待提高。目前已经出版或发表的翻译对照词表涉及社会多个领域,如服饰、医学、环境、美术、旅游、饮食等,但与社会需求相比,这远远不够。广大读者只能借助网络汉外词汇对照表,如“物流专业词汇中英对照表”注8“电影译名对照表”注9“市场营销专业词汇中英文对照表”注10等。这些网络词表点击率虽高,却良莠不齐,准确性、科学性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当然,网络词典的低成本和编辑更新的高效率也是它的一个优点,值得肯定。还有,即便是已经出版的对照表,各刊物之间译名对照也不尽相同,而且有些对照表出版年代较早,有待进一步修订更新。另一方面,汉英词汇对照词表已经较为成熟,但汉语与其他语种的对照则较为贫乏。这些方面的服务仍亟须加强。
(二) 科技名词的规范服务
1. 科技名词规范的意义
科技名词是科学技术名词的简称,是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词语指称。科技名词是科学的基础,科技交流的载体。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定要求规范科技名词的支持。科技名词的混乱使用,会阻碍科学技术的顺畅交流,比如,ergonomics一词,在15家出版单位出版的21部词典中,就有人机学、人类工程学等22种叫法。在科技发展成果快速惠及社会各个方面的今天,科技名词对老百姓日常生活,诸如基础教育、医药保健、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影响也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混乱的名称,不但影响交流,有时甚至还会阻挫科学技术的进步。规范科技名词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广泛的共识。
2.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成果
为了加强科技名词的规范化,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正式成立。任务是负责制定我国科技名词工作的方针、政策、原则和规划;负责组织科学技术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公布及协调、推广应用工作;开展海峡两岸及华语地区科技名词的交流、协调和统一工作;组织科学技术名词术语的研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全国科技名词委自成立后,其工作方针、原则、程序已经相对成熟和完整,科技名词体系也趋于完善。至2010年10月,已按学科组建了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80个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85个学科的规范名词。截至2011年,公布出版名词书总量已经达到125种。海峡两岸科技名词术语整理工作也初见成效,已先后开展了近30个学科的两岸科技名词交流、对照与统一工作,截至2010年10月,全国科技名词委出版了17个学科的海峡两岸对照科技名词。此外,全国科技名词委还建成了科技名词数据库和工作网站(www.cnctst.cn),实现了向社会提供无偿查询服务。
3. 科技名词规范的服务空间
虽然科技名词的规范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整体上,科技名词规范的空间还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名词规范的服务工作。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开展:
第一,加强对已完成审定名词的增补、修订和加注定义的工作。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名词不断涌现,科技名词工作需要及时收集更新,审定发布。
第三,加大对少数民族科技术语对照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公布的规范科技名词转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对发展民族经济、创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民族文字的科技名词均有一定进展,但由于语种复杂,这方面的工作仍极为繁重。应更加积极主动地为民族语言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提供资源和技术方面的支持。
第四,应加强人文社科领域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发〔2004〕3号)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发达的自然科学,也应该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当前,社会科学领域存在着术语不规范的现象,影响学术争鸣和交流,加强社科领域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推动实践社科术语的规范化,是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和紧迫性工作。
4. 科技名词规范推广运用的服务空间
近年来,全国科技名词委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和推广规范名词,如出版规范名词辞书,通过《科技术语研究》杂志不定期地公布一些审定成果,通过建设数据库和网站为社会提供无偿服务,通过与一些信息产业领域的企业合作推广规范名词,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已经公布的规范名词还远未得到普遍认同,现有出版物中不使用规范名词的现象仍时常可见。科技名词规范推广运用的力度仍需加大,主要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来开展:
第一,加强科技名词规范的立法建设和制度建设。科技名词规范是国家行为,是政府公务,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名词应用方面的法规,实现依法行政。如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国家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增添相应条款。
第二,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带头作用。新闻媒体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宣传名词统一的重要意义,带头使用已经公布的名词。另外,获取规范名词的渠道,普通民众知之不多,新闻媒体应担当起向民众介绍宣传的责任。
第三,加强书刊、文献、资料中的科技名词规范。各编辑出版单位出版的有关书刊、文献、资料,应使用规范名词。特别是各种工具书的术语规范,首先要从字典和辞书出版领域进行规范抓起,通过法律和制度约束,严格质量检测标准,应把是否使用已公布的规范词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之一,科技名词使用不规范率达到一个指标即质量不合格。
第四,加强教材编纂和教学活动中科技名词术语的规范。当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误用科技名词现象,主要表现为教材中对科技名词的应用不规范,以及各类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科技名词的应用不规范。应该将科技名词规范化工作纳入教材质量评估和师资培训计划当中,以更好地发挥科技名词规范工作对提高教育质量应有的作用。
第五,进一步提高科技术语数据库建设和网站建设。如全国科技名词委在2007年的数据库建设和网站建设就比较成功,是科技名词在网络时代推广应用不可缺少的阵地,相信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在网络搜索、检索中的可见度和显示度等方面将会变得更加完善。
(三) 专业/通用词语的大众服务
1. 专业/通用词语的大众服务的意义
专业词语包括各学科的术语和各行业专用语,它的适用范围一般局限于所属学科或行业,进入共同语成为通用词语的不多,在共同语中所占的比例较小,但从发展趋势看,这个比例会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词汇,更应该加强引导和服务。
2. 药品名称的大众服务
医疗是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的行业,其中药品和患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药品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的领域,一面是专业的医生、生产者和销售者,另一面却是普通的患者。药品名称有通用名和专名(商品名)两种:通用名是列入国家药品标准的药品名称,此外,药品还有商品名,就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该药品专用的商品名称,如“百服宁、泰诺、白加黑”等令人眼花缭乱的药名其实指的都是“乙酰氨基酚”一种药物。而由于“乙酰氨基酚”这类通用名称属专业词汇,普通患者对其并不了解,加之部分厂家通过对药品商品名和通用名中汉字的字体、字号、颜色、面积等的安排,达到强化商品名、弱化通用名的目的,致使“一药”多名现象比较严重。“一药多名”严重损害了患者的知情权,不仅让患者花了冤枉钱,也给消费者的健康留下了隐患。
药品名称的大众服务亟须加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定期把常用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汇总起来,让人们可以方便、清楚地查阅。而相关部门要加大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患者清楚一药多名的现状、不同商品名的药品的性能和价格差异;要本着为大众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思想,加大对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的管理工作,让消费者明明白白用药。
3. 字母词的处理服务
字母词是指汉语中带外文(主要是英文)字母或完全用外文字母表达的词。汉语中使用字母词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字母词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使用也更为频繁。字母词大多用于专业术语,主要出现在电子、医学、汽车、经济、化学等领域。
目前,由于字母词缺乏明确的规范标准,因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字母词滥用和误用现象比较突出。教育部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新闻发布会上,李宇明在答记者问时谈到字母词的使用存在着很多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大量的异形字母词存在,字母大写小写不确定,如MP3、mp3,soho、SOHO;二是相配的汉语词不同,如DVD盘、DVD光盘、DVD碟,GPS定位系统、GPS导航仪等;三是同形字母词大量存在,比如“PM”可以代表“下午”,也可以代表“溜须拍马”(汉语拼音的缩写)。字母词使用不规范,如果是在日常交往中偶然出现,或者可以“但说无妨”,倘若是在人命关天的场合,字母词的使用是绝对应该有据可依的。如在医疗文书中,对“LRF”,呼吸科的医生会理解成“轻度呼吸衰竭”(Light Respiratory Failure),肿瘤科的医生可能理解成“局部复发”(Local Regional Failure)。两种不同的理解,对病人的治疗是天壤之别。
学术界关于字母词的态度、原则、具体标准等问题一直都在进行积极不断的探索和讨论。如郭熙(2005)提出了对字母词进行规范的原则,规定字母词使用的范围并提出了相关的基本要求,对字母词的读音、书写以及辞书收录字母词的规范化提出了具体建议。邢福义(2013)提出了本着我国两千年累积下来的外来词汉化改移的优良传统,应“汉化改移”字母词,使其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建议。虽然有关字母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字母词的很多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为了使字母词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字母词理论、实践的探讨都需要深入。
规范方面,主要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着手:第一,应加大对字母词产生的原因及人们的接受心理的研究力度,以语言现实和语言原理与规律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规范方案。第二,制定词形和读音的具体规范标准。同一语义并存几种书写形式,依据何种标准和原则进行规范至今仍无定论。至于读音,争议更大。曹学林(2000)、贾宝书(2000)等认为大多数字母词可以用汉语拼音来注音;沈孟璎(2001)、刘涌泉(2002)、刘建梅(2002)、李小华(2002)等认为字母词主要用的是英文字母,就应该用英文字母的读音;郭熙(2005)则认为字母词原则上以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读法为标准;周健等(2001)则提出汉语和英语两套读音并行不悖,都可视为规范读音。显然,无论词形还是读音规范的标准都需进一步讨论,以便确定具体规范标准。
字母词需要规范,使用更需谨慎。关于字母词的处理问题,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来进行规范,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在字母词后面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关于加强对行政机关公文中涉及字母词审核把关的通知》(国办密函〔2010〕14号)也提出了规范行政机关公文用字的相关意见。虽然有法规条文加以规范,但整体上,字母词的使用还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关于字母词的处理,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第一,吸收字母词或外来词要坚持引导使用规范的、大多数人都懂的意译词,一时找不到准确译名的,不妨用音译的形式,非用字母词不可时,也应遵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在字母词后面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释义。
第二,有关部门应尽快对引进的字母词制定正确的汉语译名,以方便群众使用,即使一时找不到十全十美的译名,也应先找一个临时的译名使用,并逐步规范完善。
第三,国家应制定标准语使用的规范与标准,对包括教材、学术期刊、报刊等在内的正式出版物,以及新闻媒体中使用的外来词、字母词的使用规范做出相应规定。
第四,对已经进入汉语词汇的字母词和某些专业性较强的字母词,可以先通过工具书以附录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备当前一般读者查检,待字母词在汉语词汇中基本趋于稳定及规范标准有章可循时再做进一步处理。
(四)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比服务
1.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比服务的意义
一方面,普通话的通行有利于消除语言隔阂,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增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另一方面,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了解和掌握某种方言对于了解这种方言的文化背景、促进方言区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无论是推广普通话,使方言区的学习者迅速提高普通话水平,还是促使相关人群了解和使用方言,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比都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词汇对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各自的特点和差别,进一步掌握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对于方言区语文教学工作、普通话推广工作,对于语言的研究工作等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比服务取得的成就及其提升空间
目前,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比服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是编写普通话和相关方言的词汇对照手册。已经出版的对照表有《珠江三角洲方言词汇对照》《普通话与福建汉语方言词汇对照表》等。但整体上看,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照工作仍较为薄弱。出版的专门词汇对照手册数量不多,涉及的方言区较少。多数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对照表或夹杂在方言研究的相关论著中,或夹杂在地方志或者各地方言调查报告中,不适合一般读者使用,如“山西方言词汇对照”见于《山西方言调查报告》中。而网络上流传的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诸如《粤语普通话词汇对照》注11《东阳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对照表》注12《林州方言与普通话对照表》注13等数量繁多,但这些对照表编写者、出处均不详,其可信度、准确性可能要打一些折扣。当然,这种网络版对照表的出现刚好也说明了我们要在这一方面提供更高质量语言服务的一种需求。有鉴于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普通话和方言之间词汇对照服务:
第一,加大各地方言研究的力度,在科学的方言调查和研究基础上,编制普通话和相关方言的词汇对照手册。同时收集整理散见于方言论著中的词汇对照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校对整理,方便利用。
第二,在各地编写的普通话训练手册中增加“××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国家指导用书,该纲要规定了测试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具体依据,其中也包含了“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的内容。不过,该词表仅包含上海、厦门、广州、南昌、长沙、梅州六个方言点的资料,以此为依据来测试其他方言区或者更小方言片的情况并不适宜。因此,有些省、市甚至县一级机构为推广普通话而纷纷编写了适合地方的普通话训练手册,其中,有些训练手册把“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也涵盖进来值得肯定。如《重庆市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智能测试版)》在附录中就收入了“川渝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但整体来看,涵盖方言和普通话词汇对照表的此类资料并不多,应增强这方面服务的力度。
第三,扩大词表的规模,提高词表的质量。现在较为通行的词表涵盖的词汇量相对较少,定位为“学话手册”配合推普工作基本没有问题,但如果用于研究则明显不足。另外,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在具体词语义项上的对应关系有时错综复杂,需要语言学家深入细致地研究才能保证词表的质量。
(五) 商用关键词服务
商用关键词指的是希望访问者了解的产品、服务或公司等具体名称的用语。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上网娱乐购物已经成为很多人的爱好。互联网上存在着巨大商机,很多人看准了这个商机,纷纷进军互联网。而如何做自己的网站,让消费者在搜索商品时能浏览到自己的网页,是商家重点考虑的问题,因为在搜索引擎中检索信息都是通过输入关键词来实现的。关键词搜索是网络搜索索引主要方法之一,关键词的选择也就成为了整个网站登录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进行网页优化的基础。正因如此,商用关键词的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的确定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考虑诸多因素。除了关键词必须与所建网站内容有关之外,词语间如何组合排列,是否符合搜索工具的要求,应如何避免采用热门关键词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随着网络购物的风靡流行,如何帮助企业选择有价值的关键词,将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这方面的服务空间也必将越来越大。
三、 新词热词的引导服务
所谓新词新语是指某时段产生的新的词和短语,也包括产生了新意义、新用法的词语。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新增的汉语新词语,平均在七百个左右,90年代,每年新增词语约为三四百个,近几年内,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网络语言的发展,每年新出现的新词语都有上千条。此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及民生问题的热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数量繁多的新词进入人们的语言生活中,必须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这是目前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 年度词语的发布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2005年开始,对我国的语言资源进行监测与研究,并且以年度为单位,定期公布监测结果。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新词语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发布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和相关数据,不能缺少反映语言生活动态变化最快的年度新词语。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即尝试公布了171条2006年度新词语,引起媒体、读者(听众、网民)和专家的广泛关注。此后每年的年度新词语的发布成了一种社会期待,坚持了下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发现汉语每年所产生的新词语,并把新词语的实态记录下来,从而进一步发现汉语新词语产生及演变的规律,然后制定科学的语言政策,以便更为有效地指导汉语语言生活,使其健康发展,这是教育部发布年度新词语的意义所在。李宇明(2008)谈到:记录新词语就是记录我们的时代,因为词语是社会的记录,每个新词语都有一个词语故事和社会故事。另一方面,发布新词语是与社会共享信息。在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信息知情权逐渐成为新时代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监测社会语言生活状况,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的职责;向社会发布包括新词语在内的语言生活状况,是政府与社会共享信息、满足人民语言知情权的一种尝试,也是政府引导社会语言生活、使语言生活更加和谐的责任使然。
(二) 新词新语的引导服务
新词语一直受到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关注,吕叔湘(1984)曾撰文呼吁“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当今社会,新词语更是前所未有的活跃,而社会也给予了新词语前所未有的关注,这从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年度新词语的举措已然可知。研究、引导和推荐新词语,是语言学者的职责。近些年来有关新词语的研究成果不少,新词语的特点和界定,新词语的来源、发展和消长,新词语的规范,新词语和社会生活的关系,新词语词典的编纂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发现。但由于新词语的不断涌现,引导、推荐新词语的服务空间仍比较大。
1. 应加强新词语的规范服务
由于新词语出现极为迅速,大量新词语得不到及时规范。目前,一部分新词的不规范语音对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构成了挑战。如音译外来词、字母词等的大量增加,对汉语词汇的既有系统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近十年来网络的应用与普及,许多网络新用语已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使我们的语言生活产生了一些新的变数,有的未必真正符合语言生活的内在规律,需要加以引导。
目前,学界普遍的态度是对新词语的规范不能实施一刀切。如国家公文、教科书、重要媒体新闻发布,由于其本身的严肃性,不适合使用新词语,尤其是那些发展初期的新词语。而在日常私人交流或是网络沟通时,使用新词语则相对随意。所以,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层次来规范引导新词新语。另外,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一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由于语言文字不是一成不变的,新词语的大量涌现,再加上新词语所表现出的新特质,使得我们对新词语的规范不能一成不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和语文研究机构有义务关注语言文字的变化发展,不断修订和确立新的规范标准,定期予以公布,使新词语的规范能够与时俱进,能起到一个引导、维系和推动的作用。总之,如何规范新词语,各领域的具体标准是什么,需要语言学者不断探索。
2. 加强新词语的收集、整理、出版等方面服务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文化的突飞猛进,人们对新词新语的知识需求日渐急迫。新词语的显现和隐退、竞争和淘汰,都是在实际生活中自发进行的,一般不能靠行政机关的一纸公文来规定或撤销,只能依靠语文工作者对它们进行密切观察,收集、整理、研究,然后通过词典编纂或修订的方式来引导和推荐。
近年来,在新词语的收集、整理、出版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据李宇明(2008)介绍,截至2008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出版的汉语新词语词典至今已不下40部,而这个数据还在逐年增加。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新词语的遴选、出版实际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新词语词典虽然数量较多,但有的失之于严,有的失之于宽,释义方面也有待加强,一些新的领域的引导服务还需要特别得到加强才行,例如,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国外汉语学习者和来华学汉语的留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词语,这些新词语往往是综合性的语文辞书尚未收录的,而现有的汉语新词语词典又不适合外国学习者查阅。这样看来,一本专为外国学习者“量身定做”的新词语词典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一方面可以方便留学生查询和学习汉语新词语,弥补普通语文辞书收词的不足;另一方面亦可为对外汉语教材的编纂、对外汉语词汇大纲的更新提供参考。但目前,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
(三) 搜狗新词及相关领域的服务
新词语服务也有商机。当有人还在质疑新词语的时候,有人却利用新词语的服务功能,以新词语为突破口造就了一个输入法的传奇并创造了很大的市场空间,这就是被大家所熟悉的搜狗拼音输入法。
搜狗拼音输入法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6年6月5日才推出第一版公测。而彼时的输入法,已经进入了一个群雄角逐的时代,但令人惊奇的是搜狗拼音输入法竟然后来居上。第一版公测仅半个月,搜狗拼音输入法就获得网民的广泛好评与支持。广大网民一致认为,搜狗拼音的设计立足网络,服务网民,性能更加可靠,功能更加先进,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的拼音输入法”。
搜狗输入法能在输入法的角逐中胜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搜狗注意到了“新词语”这一制胜的法宝。通过对海量互联网页面的统计和对互联网上新词、热词的分析,使得首选词准确率(即候选的第一个词就是要输入的词的比例)领先于其他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将搜索引擎当中的新词、热词与词库打通,“动态、新鲜、开放”等特性使搜狗词库与传统词库相比有了质的飞跃:通过采用搜索引擎的热词、新词发现程序,源源不断地发现几乎所有类别的新词、常用词,并且及时更新到词库里面,这些新词、热词自动合并到用户的输入法中,使得最新产生的词汇能够便捷打出,使用户与时代同步,永不落伍。这对于热衷网络的用户而言极为适用。
另外,搜狗每天的新词提示也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很多看似简短的词语背后,都有一个当时备受关注的新闻事件。搜狗的新词提示可以让网友了解更多各方面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满足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猎奇、娱乐的心理倾向。事实上,谁能把客户吸引来,谁就是赢家,在网络如此普及的时代,“得网络者,得天下”。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搜狐搜索技术联合实验室算过一笔账,搜狗输入法让中国人打字速度提升了一倍多,按节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计算,间接产生社会效益每年约800亿人民币注14。除此之外,目前,凭借输入法的良好口碑和绝对优势,搜狗搜索已经成长为中国很有影响力的搜索引擎。而这些成绩,毫无疑问有一大部分要归功于新词语的效应,归功于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搜狗词库。
当然,搜狗新词除了带给搜狗公司巨大的发展力之外,也可以为教育部、国家语委公布的年度新词语提供可靠的信息,如可以通过查询日志的方式跟踪新词热词的出现时间等,这对确定新词出现的时间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