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惟诚文集(第6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防微

刘备在他的遗嘱里,叮嘱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看来,这位政治家在修身立德上,也是有经验的。他知道在错误当中,人们最易疏于防范的便是“小恶”,而在好事当中,“小善”又最易被人忽视。所以他特别把这两条指出来。

本来,在道德、修养的领域里,善恶之别,界限分明,而大小之间,却没有一条鸿沟。善虽小,仍旧不失其为善;恶虽小,也不能因此反而变成美德。而且,“小”又可以经过发展、积累,变成为“大”。所以,我们在判断一件事该不该做的时候,只应该问这件事的善恶是非,而不是去斤斤计较它的大小。好比洗脸,凡是有脏的地方都要洗干净,不能因为某一点脏比较小,就把它特地保留下来。

修养的大忌是放纵自己,而放纵往往是从“小事”开始的,一开始就干大坏事的人很少见到,看上去“问题不大”的事却容易使人一步步陷进去。“习非成是”,“积重难返”,陷深了再要回头,就很吃力。千里长堤,偶尔有个把老鼠洞,看上去“问题不大”。然而你不去理它,堤也可能会被打穿,以至于决口,那时便不可收拾了。古人在讲到修养的方法时,常常强调“防微杜渐”。对于不好的行为,当出现一点苗头的时候,就要注意防止,不让它发展。这种见解是很有道理的。

“防微”,又是使我们的意志和品质经常得到锻炼的有效的方法。报上有时登一些好孩子的小故事:这个少先队员拾到三分钱想法子找到了失主,那个少先队员帮助一个乡下来的老妈妈找到了亲戚,等等。有人不以为然,认为这点小事不值得登报。我却希望能常常看到这一类报道。这些事情本身虽小,通过它们却可以看到新的一代品德的成长。我们自然都希望下一代成为能够经得起各种险风恶浪的严峻考验的人。但是这种考验既不是每天有的,而能经得起这种考验的人也不是一下子培养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这种看来“微不足道”的“琐细小事”,大量地、每日每时地不断出现在人们面前,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处理。在这些“小问题”上,也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像眼睛里容不得沙子那样,发现一点缺点、错误,不论它多么小,都要努力克服、纠正。这就能永远保持思想肌体的健康,不断增强对错误的抵抗能力。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般地说,当错误还处在微小的、萌芽的状态时,比发展到严重程度时容易纠正些。但也有不容易的地方。这除了由于人们往往容易对小错误不重视之外,还由于处于萌芽状态的错误不大容易被察觉。拿风来做譬喻,当它“蹶石伐木,梢杀林莽”的时候,自然很能震动人。但当它刚发生的时候,“起于青萍之末”,就比较难以感觉到。为了及时注意到那些微小的错误,曾参的办法是每天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经常进行自我批评。至于我们进行自我批评的标准和内容当然和二千多年前的曾参不同。但是天天认真地洗脸,就可以不让那些即使是很小的龌龊留在面孔上,这道理却是相同的。

《公羊传》说:“君子之恶恶也疾始,善善也乐终。”坏事一露头,就要把它根除,好事则要办到底。这种郑重的态度,在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中国青年报》,1962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