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的理论与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类特殊儿童不同发育阶段的教育和康复训练活动中。有的训练活动直接面对感觉统合失调,有的作为其他训练技术的辅助手段。感觉统合训练需要由专业人员来主导,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由儿童家长、教师及志愿者来实施。特殊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强调各感觉系统间的整合,但可分领域进行,包括触觉功能训练、前庭觉功能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其中,前庭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心。视觉功能训练、听觉功能训练虽未单列为独立的训练领域,但它们作为重要的感觉系统整合与其他各训练领域中。

感觉统合训练是一周期相对较长的干预活动,在不同的干预阶段均需保持足够的干预强度,否则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一些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对儿童发展无多大积极影响,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训练中的统合水平较低或仅仅是单一感觉功能的训练,二是训练的强度不足。在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中,需树立“强度出成效”的意识和行动。

感觉统合训练既需要基础理论研究,也需要实践应用研究。感觉统合理论的完善有赖于脑科学以及神经心理科学的研究,这是医学、生物学和心理学的工作,但是实务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提升实务水平。当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以实务研究较多,研究方法相对单一。

一、有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相关知识,现就“特殊儿童”、“残疾儿童”等有关概念加以介绍。

(一)特殊儿童与残疾儿童

“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沟通等能力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与正常儿童有显著差异的儿童,包括低于正常发展的儿童和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两大类。狭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低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也称为残疾儿童、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朴永馨.特殊教育辞典[M].第二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本书提及的“特殊儿童”均为狭义的特殊儿童。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修订版)对“残疾人”这一概念的解释是: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修订)[EB/OL].[2008-04-24].http://www.www.gov.cn.该解释及分类同样适应于残疾儿童。本书所提及的残疾儿童及其分类与该法律对残疾人的解释及分类保持一致。每类残疾人的界定标准可查询相关专业文献。

美国、我国等的残疾人分类中,没有“感觉统合失调”这一类别,但是在临床诊断上会将感觉统合失调作为儿童发展中的障碍之一。所以,在特殊儿童分类中是否有必要单列“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感觉统合训练与感觉统合游戏

感觉统合训练是指为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训练活动,也称为感觉统合治疗。专业性、系统性以及实践活动组织化是感觉统合训练等干预技术实务过程的基本特征。

在感觉统合训练领域中,“感觉统合游戏”这一术语也频繁出现,但是并未有确切的定义。根据一些专著及相关媒体的信息,感觉统合游戏是指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它与“感觉统合训练”并无实质性差别,只是因训练对象年龄及障碍程度不同而采取的不同实施途径,或是将感觉统合训练内容游戏化运用于正常发育儿童的体质健康教育中。对于低龄儿童(6岁前)或感觉统合失调程度较轻的儿童,一般采取感觉统合游戏活动促进其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对于感觉统合失调程度较为严重的儿童,须在专业机构接受专业的、系统的感觉统合训练(治疗)。

二、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问题

感觉统合训练的组织、实施涉及的基本问题有训练对象、训练服务提供者、训练的适用范围、主要训练领域、训练周期与频次、训练效果等六个方面。

(一)训练对象

当前,接受感觉统合训练的对象结构比较复杂,呈现多维性。了解和分析参训对象不同维度的特点是感觉统合训练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影响训练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训练人员在工作中不得不面对、也必须积极面对的问题。

1.发育阶段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生长发育阶段来看,感觉统合训练主要用于青春期前的儿童,他们外周器官及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较强,易于组织实施,训练效果较好。依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儿童青少年的感觉统合训练又细分为3个阶段:3岁前、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大致相同,或各有侧重,但是在训练的组织形式和方式方法上有较大的差异。

近年来,3岁前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或感觉统合游戏活动在儿童早教机构及家庭迅速发展,一定程度拓展了感觉统合的应用范围,引起研究者对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的新的思考。此外,一些研究者及训练机构进行成年人及老年人的感觉统合训练尝试,取得一些成果。特别是老年人的感觉统合训练是值得尝试的新领域。

2.健康状况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儿童健康状况而言,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可用于单纯感觉统合失调儿童,也广泛用于各类残疾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发育迟缓儿童以及注意缺陷多动症儿童等大多存在感觉统合失调问题,须长期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是受训人群的主体。资优儿童、学业不良儿童接受感觉统合训练情况也比较多。

至于各类特殊儿童的身体、心理及行为特点可参阅本书第7章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接受专门培训,全面深入了解某一类型儿童发育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升服务的专业水平。

3.参与目的不同的训练对象

从儿童参与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来讲,训练对象可分为四种类型:问题干预型、辅助干预型、预防型和发展型。问题干预型的训练对象存在不同程度感觉统合失调,参与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感觉统合发展中的问题。辅助干预型的训练对象本身是残疾儿童,他们在接受某种专业康复训练的同时,也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作为主要康复训练的补充,比如脑瘫儿童的训练以物理康复为主,也可以适度开展感觉统合训练,作为物理康复的补充。预防、发展型的训练对象本身并未表现出感觉统合失调的征兆,但存在疑似不利因素(如剖宫产、出生早期血液胆红素偏高、高龄孕产等),为了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而进行的训练。发展型的训练对象既无感觉统合失调的征兆,也没有导致感觉统合失调的疑似因素,也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游戏),视感觉统合训练为娱乐活动,强身健体或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感觉统合能力。临床观察发现,不同训练目的的参训儿童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别,前两种类型的训练对象中男童显著多于女童,有的训练机构在一段时期内来访来训的训练对象全为男童,这种现象可能与男童发生各种障碍比例要高于女童有关。后两种类型的训练对象并不表现出性别比例失调现象。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各类儿童早教机构迅速发展,不少机构开展针对儿童、亲子间的感觉统合训练(游戏)(一些机构服务项目名称虽不涉及“感觉统合”字样,但其活动内容却充分体现了感觉统合的理论),以期提高儿童的各种基础能力,或预防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此外,感觉统合训练也作为各类运动员、舞蹈艺术工作者的辅助训练。

(二)训练服务提供者

为儿童训练提供服务的人员主要有专业训练人员、训练辅助人员、儿童家长(儿童监护人或长期与儿童相处的人)以及其他人士,如志愿者、义工、参训儿童同伴、助训伙伴(健全儿童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训练活动)等。其中,专业训练人员是核心和主导力量,儿童家长、训练辅助人员是训练活动的重要力量,可能会长期参与训练活动。特别是儿童家长,他们可能在训练中后期承担主要训练工作。其他人士会也可以为训练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帮助,并使训练工作更加丰富多彩,但他们提供的服务大多不稳定、缺乏连续性,专业性多不及专业训练人员(一些专业人员从事志愿服务工作除外)。各类提供训练服务的人员在训练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具备与其角色相适应的基本素质和技术。了解各类服务提供者的服务特点是开展儿童训练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有利于各方力量协调一致,人尽其才,才显其长。详细内容将在本书第5章第3节“训练资源”中详细介绍。

(三)适用范围

每一种干预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针对特定的问题,表现出解决问题的特异性。感觉统合训练作为儿童问题干预技术之一,虽可用于应对儿童发展的多方面问题,但仍然表现出领域的特异性,有其可为之处,亦有其不可为方面。感觉统合训练多用于解决儿童如下几个方面问题:

(1)视觉、听觉、触觉、前庭觉及本体感觉某一或某几个方面存在异常。

(2)经常出现类似的异常行为,或有自伤行为,或频发的自我刺激行为。

(3)完成动作有困难。

(4)喜欢独处,与同伴一起游戏或沟通存在困难。

(5)害怕别人触摸或者喜欢别人触摸。

(6)喜欢爬高,旋转不觉得眩晕;害怕爬高或者害怕眩晕。

(7)语言发育迟缓、姿势别扭、动作不协调。

(8)注意力存在缺陷,多动或冲动,并因此呈现出学业不良问题。

现实中,儿童可能呈现上述问题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一般而言,感觉统合失调较为严重的儿童往往伴有多方面问题。

(四)主要训练领域

感觉统合训练的实施是在大脑高级功能区的调控下进行,各种训练活动是在个体多种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参与下实现的,每一种训练活动不可避免存在一定程度的感觉“统整”,但是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的具体问题,训练活动往往分领域实施。根据儿童感觉统合发展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感觉统合训练分为四个分领域,分别是:触觉功能训练、前庭觉功能训练、本体感觉功能训练和综合训练。其中,前庭觉功能训练是感觉统合训练的重心。

1.触觉功能训练

触觉功能训练是针对触觉过度敏感或触觉不敏感对象的干预。触觉感受器遍布全身,是个体处理与环境之间关系最基本、影响力最大的感觉系统。个体早期(婴幼儿起)的触觉及其他体肤感觉对个体认识世界、适应环境、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意义重大,是儿童早期重要的“认知器官”,并在确保其身心安全、实现社会化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前庭觉功能训练

前庭觉功能训练主要用于改善个体脑干网状系统对上下信息的组织和统整能力,是感觉统合训练的核心,是解决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键。个体前庭系统与其他感觉系统之间广泛联系,影响个体视觉—运动的协调、运动器官的肌肉活动,对个体维持合适的体姿、形成空间判断、保持合适的注意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3.本体感觉功能训练

本体感觉功能训练用于改善个体对自身动作属性、姿势状态的感受力及调节能力。本体感觉反馈性地参与肌肉运动的调节,直接影响动作的各种基本属性(动作的方式、方向、速度以及不同肢体间的动作协调等),与视觉、前庭觉等协调合作形成空间概念,进行运动计划等。本体感受器位于肌肉、关节及肌腱处,故本体感觉功能的训练是通过各种运动来实施。

4.综合训练

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各种感觉系统仍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接受足够的刺激以进一步促进其功能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提高与其他感觉系统的信息整合、协调水平。对于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而言,他们有的因个别感觉系统功能发展不力影响了各感觉系统间的信息沟通、统整及协调,有的因多个感觉系统功能发展不力或不平衡导致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失调。所以,有意识对各种感觉系统进行综合训练就成为感觉统合训练的最终途径和归宿,训练的项目设计及训练活动的安排多围绕综合训练进行。

开展四个分领域训练活动需要熟练掌握相关的生理学、心理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训练技术,这些内容将分别在本书第2章和第6章详细介绍。

需要提及的是:在感觉统合训练中,以视觉功能或听觉功能为主的感觉统合训练相对较少,一般未列为独立的训练分领域,原因在于这两个感觉系统本身的功能状态可能不是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因素,且它们全面参与各种训练活动,与其他系统间的整合训练比较充分。至于视觉障碍儿童、听觉障碍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可能存在自身特点,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

(五)训练周期、频次及训练效果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周期、频次等的规划受儿童身心特点及训练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如感觉统合失调的程度、每次训练的强度、儿童伴随的其他障碍类型及程度等。临床经验表明,多数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须持续较长时间,少则半年,多则数年。在制订训练计划时,一般以半年为一个训练周期,每周训练应不少于2次,每次训练活动须持续1小时左右,每个训练项目持续3~8分钟,可重复进行同一项目的训练。训练时间的安排没有统一标准,要视儿童年龄、体质、障碍程度、学习能力及合作程度等多方面具体情况而定,并根据儿童当下的情绪状态、训练水平调整每次训练时长、每周训练频次以及训练周期数等。

感觉统合训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推广的根本原因是,它确实可以有效解决儿童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相关的调查及临床实践表明:通过感觉统合训练,儿童的注意力缺陷问题、动作不协调、运动能力差、学习困难、孤僻独处、胆小害羞和攻击或自伤行为等都会有明显改善。当然,也有一些报道认为感觉统合训练对改善儿童发展中问题并无多大效果。其实,这是任何一种干预技术都会面临的问题。训练是否有效以及有多大成效在不同类型儿童间有较大差异,也与训练人员的训练方案设计、训练效果的评价方式等有关。实践中,不同专业训练人员虽都组织实施项目相同或相似的训练活动,但有些训练活动属于规范的感觉统合训练,充分体现了“统合”特点,训练效果就会好些;而有的训练人员组织的训练活动明显缺乏统整性或统整水平较低,感觉统合训练的“统合”这一核心特征未得到充分体现,训练效果自然要差一些或没有多大效果。

三、感觉统合训练的学科研究

与儿童康复训练的同类学科一样,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研究方法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少。

(一)研究领域

感觉统合理论与实践的创立、发展和推广得益于研究者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当前,我国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应用研究呈现蓬勃发展势态,学校、医疗机构、民营儿童训练机构除了开展经典的感觉统合训练外,都在积极研发体现自身特色的训练技术和服务项目,极大丰富了感觉统合训练内容、加快了感觉统合训练的推广。

1.理论研究

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感觉统合的理论研究多为宏观性质的研究,涉及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成因以及对个体学习、生活、社会化等方面的影响。我国近年来在理论研究的内容上虽总体与国际上的研究相一致,但是也表现出一些自身的特点,如研究被试以学龄期普通儿童训练为主,各类特殊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当前,国际国内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统合”的生理、心理机制比较缺乏,跨文化、跨地区比较研究较少,实务理论及训练基本技术的归纳总结和提升相对乏力,大大制约了感觉统合训练的领域内基础理论的构建和完善,也影响到实践应用的拓展和训练技术的提升。

2.应用研究

感觉统合训练因其实用性被人们认识和推广。时至今日,在感觉统合训练领域的研究探索中,从业人员及相关研究人员更热衷应用研究,涉及的领域可分为两个方面:训练技术的研究和训练设施设备的研发和更新。

(1)训练技术研究。感觉统合训练从理论到实践需要进行训练技术的研究,且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感觉统合训练发展至今,训练技术相对成熟,各分领域均拥有反映本领域训练特点的基本技术。训练技术的研究沿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向发展。其一,问题取向的研究。该研究方向面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中的问题,探索改善触觉功能、前庭觉功能、本体感觉功能以及它们之间整合能力等的训练技术。其二,对象取向的研究。该研究方向探索普通儿童及各类特殊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的训练技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应用和具体化。

在感觉统合训练的推广中,一方面众多经典的训练技术得以继承和保持,在不同训练机构继续应用,另一方面新的训练技术和方法也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各训练机构力图拥有有别于其他机构的特色的训练项目和训练方法。此外,感觉统合训练的适用对象也在不断拓展,相应的训练技术也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中,如运动员辅助训练、老年人健身活动中就有感觉统合训练项目,有人甚至将感觉统合训练技术用于警犬以及表演动物的训练中。这些探索对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训练器械研发。就训练活动是否采用器械而言,感觉统合训练可分为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尽管徒手训练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但是器械训练更能体现感觉统合训练的特色。所以,凡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机构均有一整套专门的训练器械。感觉统合训练的器械研发有自己的特点。其一,以训练前庭功能为主。训练用的器械大多用于前庭功能训练,专门用于其他感觉功能训练的器械较少(这并不影响这些感觉功能的训练)。其二,成套化配设。感觉统合训练拥有成套的训练器械,可以满足独立设专用功能室的需要。其三,所有器械均为动手操作型设备,没有介入自动化、数字化的设计,这更符合训练的需要。

随着制作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的发展,感觉统合训练器械的研发也发生一些变化。其一,器械类型和数量大为增加。感觉统合训练的设备不断更新,大量的教玩具被引入,但主要设备的设计理念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其二,器械制作材料有大的变化。传统木制品大多被塑制品替代,制作成本显著降低,但塑制品的不利因素(摩擦产生静电、含有有毒化学物质等)也不容忽视。

(二)研究方法

长期以来,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主,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介入相对较少。在理论研究方面,多采取调查法,如问卷调查和参与性观察等。但间接的问卷调查难以真实反映儿童实际发展水平,需要研究和设计直接反映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发展水平的评定工具,但是这方面的工作还相对较弱。应用研究方面,除了调查法外,还采取了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其实,感觉统合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可以采取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运用脑诱发电位技术、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生理生化技术探索感觉统合的生理、心理机制问题和训练效果的评价等,但是这方面的工作尚不够深入。

四、学科定位

感觉统合训练以神经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探索感觉器官、神经中枢及运动器官间的信息交流与整合,及其感觉统合能力对儿童基本能力整体发展的影响,属于应用性为主兼顾理论研究的学科。

该学科发展至今所探索问题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研究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表现,以及对儿童生活、学习、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影响。其二,研发改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技术。在可预见的未来,该学科领域所能承载的还是这两项基本任务。

在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感觉统合训练占有重要地位。特殊儿童往往表现为“一残多障”,即他们以某一障碍为主的同时往往伴随有其他障碍,其异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呈现多重性。故针对特殊儿童的训练往往采取综合干预手段,感觉统合训练是综合干预手段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主要的干预手段解决儿童发育中的问题,也可以作为辅助干预手段,与其他训练技术整合使用,弥补其他干预技术的不足。

五、相关学科

受儿童本身发育水平、个性特点及伴随障碍的影响,感觉统合训练工作的开展仅凭领域内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会面临不少困难,还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这些相关学科可分为两类:生物医学类学科和心理教育类学科。

与感觉统合训练相关的生物医学类学科主要有:人体解剖生理学、脑科学以及康复类学科(如运动康复、言语语言康复、作业康复、游戏康复等)。

与感觉统合训练相关的心理、教育类学科比较多,主要有: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儿童行为干预、各类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家庭教育学等。

这些相关学科在感觉统合训练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或自我教育中会涉及,可供相关培训机构及从业者参考。

总之,对于从事感觉统合训练的专业人员而言,广泛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深入研究和理解感觉统合理论、更好地开展训练工作大有益处,不可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