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创新的轮回
首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两千年来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在过往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一度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如果您读过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就会发现,在汉代、唐代、宋代、元代直到明代,中国的GDP始终位列全球第一,那时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然而,从16世纪开始,文明从内陆走向海洋,全球经济的中心随之从中国转移到欧洲。特别是18世纪中期,欧洲的工业革命加速了这个进程。
工业革命肇始于欧洲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以瓦特蒸汽机为标志的技术革命;第二个原因则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英国颁布了有史以来第一个保护专利的制度,这就使得创新的结果(IPR)能够得到认可,进而创造价值,也使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于技术创新。创新的“正循环”由此产生。
到了20世纪,世界经济中心又转移到美国。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逐渐汇集了全球的精英,有欧洲人、亚洲人,有犹太人、中国人。二是华尔街——很多理工科的同学可能对华尔街比较轻视,而且近期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是祸起华尔街,但不可否认,华尔街在美国整个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加速、催化了整个产业的发展,使资源和财富的积累、分配和转移加快了很多倍。三是美国在一些新兴产业占据了先机。从石油、能源、汽车到集成电路、软件、网络、生命科学莫不如此,所以美国成为全球的技术中心、创新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并不足为怪。
历史迈进到21世纪,中国和印度沉睡了几百年后终于开始觉醒,特别是中国正在快速崛起。中国这次崛起和15世纪以前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一点,我们是开放的,过去的中国是在思想禁锢的前提下发展,这次我们是在融入世界的背景下,是在开放的、合作的背景下发展。第二点,中国是和平崛起,是通过经济竞争,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第三点,中国是以创新为中心,是依托于科技的崛起。所以中国很可能在21世纪、22世纪成为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中心之一。同时,美国和欧洲的影响也会继续存在。
过去有很多评论很极端,或者说中国不会崛起,或者说中国崛起之后,美国或者欧洲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消失。这样的观点未必正确——在新一轮创新、新一轮经济振兴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理应走向多边、多元、合作的共同发展,任何竞争和合作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能发生,最终的结果也将是走向多赢。
再回头看看中国创新的历史,其实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创新经历了30年,也就是1949年到1978年。这30年可以叫“中国自造”阶段,相对比较封闭。中国当时刚刚走向独立,更多的是以工业、农业自主建设为基础的“自造”,不依赖其他国家,什么都自己研发。第二个阶段始自1978年恢复高考,中国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创举,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创造了GDP的高速增长。2007年,中国的GDP是24万多亿元,而在1978年仅仅有3500亿元,增长了将近70倍。这不啻为一个奇迹。第三个阶段是从当前开始,创新将以自主创新为主。
当前,影响全球的“中国制造”不止是服装鞋袜打火机,还有许多高科技产品,如电子产品、通信产品、PC。现在单论制造业份额的话,中国已位居全球第二,并可能很快赶超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王者。
但中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不同,表现在“四高一低”——能耗高、人工高、污染高、占地高、利润低,整个产业并不是很健康。所以,中国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以创新为本,这样才会有高的附加值。
从现在开始,中国应该走向“中国智造”,这个智造是智慧的“智”。中国发展“智造业”有几点有利因素:第一点,我们有大量的人才,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人才基地。在IT方面,我们每年毕业的学生有30万,是印度的两倍、美国的五倍。另外,有很多聪明的学生毕业后也选择IT行业,而不仅仅选择MBA,不仅仅选择法律和金融。
第二点,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胡主席访问美国、访问微软时,讲得最多的两个词,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软件。这代表了政府的态度,表明对于整个软件产业、对于IT产业、对于创新及其成果的保护,政府是十分重视的。
第三点,尽管目前全球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大,但中国经济还保持着增长,这也给创新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其实说起创新,并不一定都指高科技。现在中国制造全球60%的轮胎和70%左右的鞋子。如果国内的企业家能够在管理、渠道、技术等层面下工夫,有效降低制轮胎、制鞋过程中的成本和库存,这也是创新。
第四点,专利的数量。中国专利增长速度在过去几年是全球最高的,数量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而在15年前,中国基本上就没有专利。不仅如此,现在中国申请的专利中,既包括在国内的专利,也包括国际的专利。短短时间内就取得了这么快速的发展,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第五点,近年来,中国用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在不断增加,现在整个研发投入差不多是GDP的1.4%—1.5%。虽然相对来看,这个比例还是偏小(像美国就是2.7%—2.8%),中国在研发投入数额上与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但如果单论研发投入的增长速度,中国则是美国的三倍。
另外,在谈到研发投入时,也应该强调,这些投入不仅仅是政府的,也有企业的;在企业中,不仅有本土企业,也有跨国企业的投入。这又涉及一个观念改变的问题。比如微软是一个跨国企业,但在中国,微软投入了非常大的资源用于本地研发和人才培养。所以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国企还是外企,只要在中国注册,就都是中国的企业。微软在中国就是中国的微软,外国的企业或者是跨国的企业只要在中国落地,就应该成为中国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为例,它是微软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功能最全面的研发基地,现在有三千多人,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和产业合作等多元职能。具体到产业合作方面,有软件外包,有人才培训,有技术转让,有战略投资。所以说,微软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企业,是要和中国的信息产业共赢。
我经常和员工说,微软在中国必须把微软的文化和中国的文化相融合,只有中国的信息产业成功,微软在中国才有可能成功。在这一点上,我们不仅是这么想、这么说的,也的确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