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学校组织规范的完善
组织规范是规范师生行为和建立良好管理秩序的基础。组织规范的制定,是为了保证学校组织各项工作的顺利、有序的推进。学校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组织规范既要包括面向主客体的人,即教师和学生的规范,又包括面向载体的课程、教学的规范,还包括后勤保障方面的规范;而在执行过程中,既要考虑规范的严格执行,又要考虑执行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做到刚柔相济。
一、课程与教学工作规范的完善
课程与教学的规范化是教育教学的永久课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结构、内容、评价及配套的教学等方方面面,也被赋予更新更全面的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在课程与教学规范得到完善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同时,为了尽可能照顾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而要实现课程设置多样化的目的,必需逐步完善课程和教学工作的规范。在这方面,华东模范中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该校通能课程管理条例(见案例3-3-1)。
案例3-3-1 “通能”课程试点阶段的管理暂行办法
通能教育是对学生在今后社会生存所必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通能教育是我校分阶段探索“双通”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研究与实践内容,它主要通过一系列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基础型课程中的校本实施来体现,目前处于试点阶段。为更好地完善通能课程的不断实践与实验,制定通能课程试点阶段的管理暂行办法如下:
一、课程的申请与审批
(一)课程的申请:教导处在学年结束阶段发布下一学年通能课程的开设目标、计划与要求,教师根据本人意愿在七月底向学校提出开设申请,提交申请表格。
(二)课程基本要素:通能课程的课程方案包括以下要素:课程名称、计划课时、适用年级、授课形式、教材与参考资料、课程主要内容(含外出实践次数)、教学进度、通能教育指向、教学方法、课程要求(含经费预算)、考核办法(含成果形式)等,教师根据自己的开发计划一一说明。
(三)课程的审批:通能课程研究和领导小组在八月中旬批准教师的通能课程申请,明确实施的年级和人数。
二、课程的教案要求
(一)教案的主要内容:课程名称、通能指向的具体达成方法、学习重点和难点、学生活动计划、教师预设性指导计划、教师的课后反思。
(二)教案提交的时间:开学第一周提交至少三次活动(9节课)的教案设计(电子文档),以后每一次必须在授课前一周提交下一次活动的教案。
(三)教案的优化与改进:授课后一周内完成教案的优化,包括课后反思和备注内容,为不断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积累素材。
(四)教案的附件:教案的附件是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有关素材,包括学生活动的文字记录、影像记录和成果材料等,以附件形式进行补充说明。
(五)教案的存档:课程结束后,教师必须向教导处提交学生活动记录袋、学生活动评价和教师教案等文字和电子材料,及时整理归档。
三、课程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的教师要求
(一)操作程序
1.凡通能课程的外出实践,必须在课程开设前提交方案,明确每一次考察的时间、地点、内容及目标。
2.当天考察前,每个小组必须向任课教师汇报考察的有关分工、时间节点、活动地点和内容。
3.考察活动前老师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重申有关纪律要求,外出活动前下发家长告知书,并收回执,各小组活动结束回校反馈后再放学。
4.考察实践活动由组长带队,期间随时与任课教师汇报联系,告知到达地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束的情况。
5.教师在学生活动期间必须始终在本课程的课题小组活动区域内进行巡视,记录有关内容。
(二)操作原则
1.教师安排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的地点应该相对集中,便于管理。
2.教师在前期准备活动中应该加强指导与把关,确保学生的活动计划落实、安全可行,应该做好文字记录、影像记录等。
3.教师应该与班主任沟通,注意分组的合理性,有重点地观察学生活动。
4.建立学生信息联络网,做好突发情况的预案。
四、课程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的学生要求
(一)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纪律,不做违法违纪的事情,时刻维护学校形象。
(二)活动前必须认真了解活动要求及有关场所的使用要求,涉及操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场所操作规则,严禁嬉笑打闹;注意交通安全,按要求设计活动线路,不到偏僻地区、小街小巷、建筑工地、交通繁忙路段及不利于人身安全的地方开展活动。
(三)活动之前或者活动过程中若有身体不适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不适宜继续活动者可暂停或者终止活动。
(四)活动期间学生个人不带与课程学习无关的贵重物品,严禁携带和使用任何游戏用品。
(五)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先人后己、和睦共处,不欺凌弱小,不寻衅滋事,不与不利于人身安全的人打交道。遇到不清楚和没把握的事情,及时向老师请示,遇到特殊情况和突发事情要及时报告指导老师,积极寻求110,120等的帮助。
(六)认真参加活动,根据事前活动计划做好记录,不准擅自离开小组单独行动;活动结束后在指定地点集合后集体回到学校小结,然后放学。
(七)不能遵守上述规定者,后果自负。学校将视其情节对其批评教育,取消活动资格,甚至按校纪对其进行严肃处理。
五、通能课程的经费
(一)申报:课题组根据课程的方案与实施计划对通能课程实施期间的经费进行预算和申报。
(二)审批:教导处在课程申报时根据计划,对于费用预算进行审批。
(三)内容:门票费、材料费和资料费。
(四)报销:凭发票实报实销。
六、本暂行办法试行一年,由教导处负责解释。
华东模范中学
2009-10-12
上面案例中,学校对通能课程的申请、审批,课程本身各环节的要求以及实施保障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使得通能课程一开始就能有序进行,为以后进一步推进开了个好头。
除了逐步完善课程本身的规范外,还要通过教学工作规范的建立和完善,使教师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进一步保证课程目的的顺利实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华东模范中学制定的教学规范:
案例3-3-2 华东模范中学教学规范
教师教学规范是对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恪守职业道德,认真遵循本规范。
一、备课
备课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必须认真备课。学校提倡电子备课,每个月每个备课组必须上传一份精心准备的教案(包括教学反思)。
1.教师应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由备课组制订好本学期授课计划,要依据校历、课程设置表,以一次课(1节)为单位进行填写,不得按章节笼而统之。授课计划须经教研组长审核签字后执行。
……
二、上课
上课是把教案转化成教学实践的师生双边活动过程。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娴熟运用基本教学技能,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恰当有效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1.目标明确。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讲究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做到紧扣目标,容量适中,难易适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讲有中心,练有目的,精讲精练,寓德于教,教书育人。
……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业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巩固和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1.作业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作业要符合学科特点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着重于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2.设计练习、作业要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依据,并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要全面地覆盖相关知识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
以作业环节为例,通过规范的建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既会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有明确的针对性,又会遵循新课程作业设计的多元性,加强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注意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明确作业设计的层次性与启发性,使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勇于创新的园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在相关规范指导下的作业设计的案例:
案例3-3-3《最后的常春藤叶》作业设计课例
教学设计思路:
欧·亨利小说的特点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命运,歌咏小人物的心灵美”的主题。《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展现其小说创作特点的典范之作。学习这篇文章时,了解欧·亨利小说创作的特点是目标。所以教学设计是以结尾为切入点,解读小说主旨。这样做一者完全紧扣文本特点;二者抓住学生兴趣点,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再者能够以点带面,以一问带动全文的解读,以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
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进一步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对主题的凸显作用
(2)作品中对于最能表现老贝尔曼形象的情节——画常春藤叶,做了情节空白的处理,留给读者无限想象,请对这一场景加以想象描写。要求:可从环境、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等角度入手。
作业布置能够与课堂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环节互相照应,由此及彼。通过作业,让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体会学科思想。针对学生某一环节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布置作业,避免了大量重复的机械的训练,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结合的目标。
二、学与教的行为规范的完善
课程要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学生的需要,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让教师每节课尽量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因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遵循从学生实际出发的理念,具体细化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分析学生认知与能力的起点,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与发展状况。
面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状,如何寻求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业效能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华东模范中学组织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思考,最终提出了以“四环节十六字”作为改善教与学行为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见案例3-3-4)。
案例3-3-4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
2007年9月该校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善提出了“四环节十六字”的要求,在两年实践的基础上,他们逐渐认识到落实“四环节十六字”,改善学生学习行为,需要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革。于是,该校于2009年3月开始,在研究制订学校新一轮发展规划过程中,对教师教学行为要求进行了专题研究,于2009年11月正式提出针对备课、授课、反馈、辅导四个环节的教师教学行为基本要求(见下表)
教与学的行为,初看起来,似乎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规定动作”,司空见惯。可仔细琢磨一下,不难看出,这个“规定动作”中蕴含着万千气象。有的“规定动作”符合教育规律,有板有眼;可也有的“规定动作”,不仅无效,而且产生负面影响。华东模范中学将“规定动作”进行了优化,完善了教学工作规范,符合教育的基本规范。
华东模范中学把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视做教学的生命线,非常重视。将改善教与学行为,作为学校发展的“支持系统”来考虑,通过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系统”和学生行为规范迁移来落实。
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基本规范、甚至形成基本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一方面能够维护学校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优化育人环境;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实中,中学生的行为规范情况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为此,华东模范中学特别制定了校园生活一日常规(见案例3-3-5)。
案例3-3-5 华东模范中学校园生活一日常规
一、上学
(1)学生进校一律着校服,佩戴校徽、红领巾、团徽、队徽,不穿高跟鞋、不化妆、不烫发、不染发、不佩戴饰物,不吃口香糖。
(2)带齐学习用具,不带贵重物品以及与学习无关的用品和书籍到学校。
(3)文明出行。乘车上学遵守公共秩序,礼貌让座;骑车上学,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4)校内不准骑车、自行车在指定地点排放整齐。
(5)见到老师要问好,遇到同学要讲礼貌打招呼。
(6)准时到校,在校期间不会客,未经班主任允许不得外出。
(7)值日学生应提前20分钟到校,搞好室内外卫生。
(8)迟到的学生须主动向值周生和老师讲清情况,报告班级姓名、迟到原因。
(9)进入教室后,保持安静,交齐作业,准备一天的课程。
二、升旗仪式
(1)每周一按规定时间集合,参加升旗仪式。
(2)队伍整齐,严肃认真,穿着校服,不戴帽子、围巾、手套。
(3)升旗仪式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高唱《国歌》。
(4)专心听取老师和同学讲话,不说话,不做小动作。
三、两操
(1)按时做眼保健操,穴位准确。若无眼保健操音乐,领操员自行喊口令。
(2)广播操集合要求快、静、齐,口号响亮。
(3)做操要动作规范、态度认真,达到锻炼的目的。
(4)体育委员要向值周生报告出操人数。
四、上课(课堂常规)
(1)预备铃响,立即进入教室,准备好本课堂学习用具,静候老师上课。
(2)老师进入教室,说“上课”,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起立,行注目礼,老师说“请坐”,全体轻轻坐下。
(3)学生迟到进入教室时,必须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4)坐姿要端正,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说废话,不看与课堂无关的书籍,认真做好笔记。
(5)认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遇到问题,经老师允许后,方可提问。
(6)严格遵守纪律,不扰乱他人学习听讲,服从老师的管理教育。
(7)学生不得无故提前离开教室。
(8)进入专业教室、实验室、机房等要在老师指导下操作,服从管理,遵守各项规则,爱护仪器设备。
(9)下课时,学生班长喊“起立”,全体学生向老师行注目礼,请老师先行(包括听课老师)。
五、课间休息
(1)课间休息时,一般情况下不乱串班。
(2)楼内禁止大声喧哗、追逐打闹等,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3)不随便乱扔废弃物,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卫生。
(4)在指定的地点开展体育运动。球类不允许带入教学大楼。未经学校允许,不在学校开展棋牌活动。
(5)爱护学校的一切设施,不蹬坐草坪、护栏。
(6)进入办公室要喊报告,经允许后方可进入。
六、就餐
按规定时间文明就餐,节粮节水。
七、放学
(1)值日生认真打扫教室和楼道卫生、关好门窗。
(2)走读生放学后要及时离校,未经老师许可,不得在校内逗留。
(3)在市西中学寄宿的学生,放学后要从华东模范中学直接到市西中学,路上注意安全。
(4)在时代中学寄宿的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晚餐和参加夜自修,夜自修结束后在教师带领下去时代中学,路上注意安全。
八、安全
(1)未经允许不得携带贵重物品到校,保管好个人和班级的财物,不在本班教室上课时,必须关灯、关窗、锁门。
(2)未经学校允许,在校内任何地点均不得动用电气设施及使用明火。
(3)发现滋扰和其他异常现象要及时报告老师。
(4)任何学生,未经学校和老师允许,不得擅自邀请校外人员到学校找人和逗留。
(5)为避免安全隐患,所有物品必须摆放在安全位置。
《华东模范中学校园生活一日常规》对学生在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在每一届的新生入学第一课上,学校都把其编印成册发给学生学习,并狠抓落实,使学生养成必要的行为规范,为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打好了基础。
三、财务与后勤工作规范的完善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广大教职工和全体学生的生活,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后勤工作涉及面大,同时很多后勤工作还必须讲究及时、周密,这些都要求其一定要有严格的制度保证。特别是财务方面,更要严把财务制度关,增加财务透明度,避免浪费,从制度上杜绝财务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华东模范中学如何通过任务分解,从制度设计上来激发职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能。
案例3-3-6 华东模范中学服务工作人员任务分解
2007学年开始,华东模范中学的管理试行大总务模式,将非教学第一线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大部分岗位归并到总务处统一管理,这样总务处从事后勤保障工作的人员多达29人,涵盖学校食堂、保洁、绿化、采购、物管、安全、外勤、维修、水电、车辆、文印、图书馆、网络中心以及各专用室等。如何有效地管理这么多人员,如何进一步提高后勤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主动意识,成为摆在学校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一年的调研和“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分配政策宣传,在2008年7月学校出台了《华东模范中学服务工作人员任务分解及工作要求(试行稿)》的后勤工作改革方案:将学校后勤保障的整体工作分解成53个可具体执行和考核的岗位,其关键是职工收益直接与岗位职责要求和服务质量挂钩,进一步从具体岗位劳动质量和数量来决定职工取得收益的差别,尽可能体现出“多劳多得、优劳多得”,从而激发后勤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体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
表3.1 华东模范中学服务工作人员任务分解及工作要求(部分)
总务处后勤人员为学校教育教学一线服务,他们工作质量的高低影响着学校运行的有序。同时人员数量多、素质参差不齐,以及总务处本身事务的繁杂也使得总务处的管理难度加大。通过《华东模范中学服务工作人员任务分解及工作要求(试行稿)》的出台,各项任务得到细化,有利于考核,有效地增大了管理幅度,提高了管理效能;同时,通过有效考核,激发了后勤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比如,有一位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很强,但由于以前干多干少一个样,对待工作就很消极,不仅负责的工作得过且过,自身的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华东模范中学服务工作人员任务分解及工作要求(试行稿)》的实行让他看到希望,他申请了几个岗位,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工作,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量化得到大家的肯定,他的干劲越来越足,其个人的业务素质也越来越高,发展成一名优秀的后勤服务者。
制度的刚性是维持其有效性和严肃性的基础,设计制度应力求严格,这是管理刚性化的重要体现。但是,为了保证在不断变化的内外因素中保持制度的有效性,设计制度要具有一定弹性,保持适当的灵活,这是制度生命力的体现。
学校财务管理是学校稳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如实反映学校财务状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必要的财务数据资料;加强票据管理和资金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效益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学校经济秩序;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监督。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校和上级的财经方针、政策、法令的落实。正因为如此,华东模范中学对财务管理办法进行了不断的完善(见案例3-3-7)。
案例3-3-7 学校财务管理办法(试行)
一、学校财务管理严格遵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根据教育局年度预决算核定标准,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做好学校本年度预决算计划和安排。
二、学校财务实行校长一支笔审核制度。财务主管协助校长指导、检查、监督财务执行情况。
三、学校公用经费实行各部门预决算制度。根据学校核定的项目和额度,各部门自主安排使用,根据学校授权实行部门主任签字负责制。各部门应本着有计划合理使用经费的原则,制定本部门相关项目的经费使用规定。财务出纳应做好各部门经费使用的簿记工作,制作预算执行情况月报表。学校对各部门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执行得好的部门负责人给予奖励。超出预算指标,须提出合理的理由,申请追加并经同意后方可使用。
四、纳入部门预算的项目(根据合同按月份或季度支付的除外),单笔金额超过5000元的支出,需由校长签字;单笔金额超过1万元的项目须经校务会议或行政会议讨论通过;单笔金额超过2万元的项目须经行政会议讨论通过;未纳入预算的公用经费列支项目,需先申报,再实施,并由校长签字入账。
五、学校的各项人员经费支出除下列项目外必须由校长审批:子女托费、学费由人事干部签字负责。误餐费由有关部门制单,校务办公室主任签字负责。教工子女托费、学杂费按市区教育局规定标准报销。家属医疗费按市卫生局财政局等1979年34号文规定执行,跨年度的报销必须在第二年3月31日前报销,过期不再办理。
六、学校重要项目或贵重仪器设备由部门请示报校长审批(或经校务会议讨论通过)方可实施。固定资产的请购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物品请购单,报校长审批,经同意之后,方可采购。纳入控购的物品,按有关规定办理采购。
七、财产管理须严格执行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学校建立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财产管理网络,建立财产管理责任制度,规范财产采购、验收、保管、使用、清查等工作环节。
八、财务出纳须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符合完整的报销手续方可报销入账;严格执行支票领用制度,保管好空白支票,凭部门主任审核签发的支票领用单,开具支票,超过500元须用托付或转账支票;根据人事部门的通知,做好每月工资和各项税收、公积金的代扣代收等的日常工作,工资若有变动,需经校长审核签字后,才能发放;做好现金日记账、银行日记账,做到日结日清,妥善保管好各种凭证,按时交会计代理中心审核入账、归档。
九、各种空白票证由财务主管负责保管,领用空白票证,需经校长审核,并办理登记手续,用完之后把存根交代理中心复核销号,再领取新空白票证。凡收费许可证允许的收费项目一律使用专用收据,其他各项代扣代办项目,须由各部门打印代办项目内容的通知单和告家长书,写明内容、标准、人数,交财务主管审核后具体安排落实出纳收费时间(其中一天到西部收费),各项交款须当天下午2:00前交财务室。
十、各部门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实行先报校务办公室,同意之后再实施,值班费由校务办公室制单,报校长审批。
十一、因公需临时暂借现金,须报校长审批,经同意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不得私自挪作他用,业务结束一周内结清、归还。个别工作岗位(外勤、卫生室等)可申请小额度的借款。学期结束应立即归还财务室。
十二、报销时间:每天上午8:30~11:00
十三、报销流程:
(一)部门预算内经费:
(二)值班费:
(三)人员经费:
(四)固定资产的添置与报销:
十四、与财务管理相关的事宜,本办法未规定的内容,须报校长或校务会议决定后执行。
十五、本办法从行政会议讨论通过之日起实施。
华东模范中学
2009年2月16日
学校财务管理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同时又要正确处理好事业发展需要和教育经费供给的关系,强化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强化学校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坚持“量入为出,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一方面也可以促使部门管理者做好预判,更积极地提前统筹部门工作。财务规章制度的完善为学校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可见,学校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有利于促进学校循序渐进发展,步履稳妥地向更高的目标奋斗。因此应该关注如何完善学校组织制度:
1.以绩效为目标的制度完善。组织制度应以提高组织效率为首要目标。组织结构的完善是学校领导用来达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学校组织目标产生于组织的总战略,所以,学校组织机构必须服从于学校的发展战略。如果学校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结构也应作相应调整,以支持学校发展战略的变化。在知识化、专业化、制度化、精确性、任务的明确性、纪律的严格性、活动的连续性等方面,提高组织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以组织结构明晰为基础的制度完善。组织结构要层级清晰、归属明确,职权、管理范围有明确规定,管理者、被管理者知晓资源和决策的来源,获得支持和合作等。更重要的是组织结构要经得起决策程序的考验。
3.以教育活动为核心的制度完善。既然学校的核心活动是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过程、对象、手段都是通过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来实现的,那么如何“教育”应该是学校研究的重点工作。组织制度应有利于核心工作的开展,不被过多的会议和事务性工作所干扰。
4.以便于沟通、组织层级减少为构建的制度完善。沟通的效果与等级层次的数量呈反比,组织层级减少,不仅上下信息传递的准确性有保证,而且各层次横向联系增大,交流变得频繁,尤其是决策层与下属的交流增多,使学校和谐氛围营造变得容易。组织层级减少,管理结构简单,常规工作程序简化,会议频率降低,保证了学校中心工作的效率。同时组织层级减少,也便于学校组织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当然,就一所学校成长发展的过程而言,常常经历两种发展战略:规范和创新。当学校刚建立时,学校发展战略是尽快让学校走向规范,必然采取制定详细规章制度,自上而下严密控制的机械模式。其特点是僵化的部门制,高度正规化,自上而下的明确的命令链,下属参与决策很少,集权化程度高等等。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要建立起自主办学的新模式,各项工作井然有序,学校的发展战略会转向如何创新上来,这时候,学校组织管理制度应走向完善,组织正规化程度较低,信息自由流通,下属参与决策程度较高,实行分权化管理,以保持最大的适应性。
学校制度的调整必须有利于学校目标的实现。制度设计上,要注意刚性与一定弹性的结合,同时注意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结合,使学校的制度有延续性。而在学校制度的调整与完善中,切忌求快,一定要关注制度的变革给学校员工带来的心理冲击,加强沟通,让员工明白变革的意义;授权员工参与,在参与中建立起员工对变革的认同感;创造近程效果,增加员工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巩固战果、再接再厉,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