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建设与发展
在中国,公共管理学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学者张金鉴于1935年出版的《行政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和江康黎出版的《行政学原理》一书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偏颇,行政管理学的有关专业和课程被取消,该学科的研究和传播也随之中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行18政管理学才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国外公共行政理论思潮和实践活动的影响下,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公共管理转型。到了1997年,我国开始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公共管理学正式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专业学位教育。2001年2月,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和人事部的共同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公共管理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被誉为“中国行政管理学界的泰斗”和“中国MPA之父”的夏书章教授被聘为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唯一顾问。该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为指导、协调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活动,加强高等院校及公共管理实际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学术界和有关国际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与之相适应,我国国内的大多数高等院校先后成立了专门的公共管理院系,并开设与公共管理相关的专业,开始培养不同层次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结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了公共管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学者们在引进国外公共管理理论的同时,着力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以及相关专题,出版了数以百计的公共管理学著作和教材,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与此同时,各类国内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公共管理研讨会(如分别于2002年和2004年5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召开的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而且还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交流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