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在研究设计中,研究者还应当明确研究的分析单位和研究内容。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对象,它是研究的基本单位,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分析单位的特征汇集起来以描述由它们组成的较大集合体或解释某种社会现象。研究内容是指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它们是研究者所要调查和描述的具体项目或指标。
一、分析单位
一般来说,分析单位等同于抽样单位。例如,要描述学生的思想状态可抽取一个个学生,要描述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抽取一个个学校。但有时,分析单位可能与抽样单位不一致。例如,要分析家长对子女的态度,这时,分析单位是家长,而抽样单位可能是“户”。另外要注意,分析单位不一定是研究结论中所解释的单位,如迪尔凯姆分析的是个人特征(年龄、性别、贫富等),但他所解释的是不同群体的自杀率。社会研究中的分析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个人
个人是社会科学中最常用的分析单位,大部分社会研究都要通过分析个人特征来解释和说明各种社会现象。但社会科学不像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或医学那样分析人类所共有的特征,而是分析在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制度或不同文化中的具体特征,即分析各种社会角色的特征,如家长与子女、学生与教师、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等等。此外,社会研究一般并不停留在个人层次,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或解释由个人或个人行为组合而成的社会现象。
(二)群体
群体主要指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一群人,如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工人、农民、干部、富人、帮派、非正式团体、朋友、社交圈等等。它们可作为社会研究的独立的分析单位。群体特征不同于个人特征,例如家庭的特征包括家庭规模、形式、高档消费品的拥有量等。但有些群体特征可由个人特征汇集或抽取而来,如家庭的经济状况是由每个家庭成员的收入决定的,家庭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家长的职业和声望。群体成员特征的平均值也可用来描述群体特征,如工人的平均文化程度、知识分子的平均收入等等。
(三)组织
组织是指由具有共同目标和正式分工的一群人所组成的单位,如企业、商店、公司、学校、医院、机关单位、政党等。组织特征包括组织的规模、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组织行为、组织规范、上下级关系、任用、晋升、解雇等等。社会组织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它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对象。社会研究一般要分析某一组织在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和功能,它与其他部门的联系以及组织内部的结构与人际关系等。
(四)社区
社区是按地理区域划分的社会单位,如乡村、小城镇、城市等。社区内的人们一般都共同从事社会、政治、经济等项活动,并具有较一致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将社区作为分析单位通常是描述社区居民的生活状况、交往活动、文化活动、行为规范以及社区的历史发展过程等。由社区研究可进一步扩展为对整个社会的研究,从而上升到宏观层次。
(五)社会产物
分析单位还可以是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产品。例如,以历史和现代的各次战争为分析单位,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共同特征,或分析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际关系、区域关系、家族关系、婚姻关系、生育制度等。社会行为也是社会研究的一个重点。在将犯罪、离婚、自杀、革命、罢工、游行等行为当作分析单位时,不是把行为主体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侧重描述各个行为本身的特征,例如分析每一次游行的规模、方式、目的等等。
社会产品是指建筑物、交通工具、书籍、服装、报刊、电影、歌曲等物品。它们也可作为独立的分析单位。例如,研究者可分析不同国家的电影的主题、内容、表现手法、道德准则等特征。也可以描述每家报刊的政治立场和影响力;或者对报刊上不同广告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时一个个广告又成为分析单位。
可以说,分析单位是研究者所要了解的一些个案,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抽样方案和调查方案的制订。在选择分析单位时应注意:(1)一项研究课题可以采用多种分析单位,如研究犯罪问题,可以以个人、群体或社区为单位,也可将犯罪活动本身作为分析单位。研究者应根据社会现象的复杂程度和研究目的来选择分析单位。对于复杂的现象,只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收集资料才有可能得到更完整、更真实的信息。当然,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一般只选择一两个最主要的分析单位,以减少调查的工作量。(2)在研究中,如果以某一分析单位进行调查所收集的资料不能完满地解答研究课题的话,就应当增加或改变分析单位。例如,要解释“学生考试作弊”的问题,最初以个人为单位,但当资料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应考虑以学校或城市为分析单位。
二、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是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研究课题和研究假设的要求,确定出主要想了解的项目或指标。研究的内容不应过多,因为一个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包含各个方面,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态度、行为等等。一项研究不可能调查所有的方面。一般来说,可以将分析单位的属性特征划分为三大类:状态、意向性和行为。
(一)状态
状态是一些客观指标,通过它们可以描述分析单位的基本状况。如个人的状态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企业的状态有组织结构、人员规模、产量、产值、利润等。社会产品的状态有产品形式、风格、质量、重量、色彩等。研究者可根据研究假设选择其中某些指标。例如,要研究人们的政治态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可选择个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状态变量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状态变量一般可作为自变量,它们对态度、行为及其他社会现象都可能有重要影响。
(二)意向性
意向性是分析单位的内在属性,它是一种主观变量。意向性包括态度、观念、信仰、个性、动机、偏好、倾向性等等。不仅个人和群体具有意向性,组织、社区甚至社会产品也具有意向性,例如,国营企业与乡镇企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社会舆论;报刊社论可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倾向。这是由于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它们都包含人的主观意义。意向性是内隐的,很难直接观测,研究者通常是设计一组题目来描述态度、观念和行为倾向的不同类别或不同程度。对意向性的分析是要以分析单位的行为目的、动机、手段、策略等来解释它的行为。例如,个人的宗教信仰、政治观点或世界观都会影响他的行为。又如,对游行活动可以区分为不同目的、不同动机(如政治动机与非政治动机)加以研究。
(三)行为
行为是一种外显变量,研究者可直接观察到的各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如选举、加入政党、考大学、参军、就业、结婚、迁居、变换职业等等。群体、组织和社区等分析单位也有其特殊的行为。对社会行为可从各个方面考察。例如,韦伯区分了四种主要的社会行为:目标—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性行为和传统性行为。还可从其他角度划分,如分为政治、经济、社交、长期性、短期性等行为。一般来说,社会行为通常是研究所要解释的因变量,它受状态变量和意向性的影响。同时,社会行为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相应行为,反之亦然。此外,对行为有影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关系变量、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等变量,它们是较高层次的分析单位的属性和特征(见图5.4)。
图5.4 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的选择不仅取决于研究课题和理论假设,而且还取决于研究者的方法论倾向。依据理论和方法论偏好,研究者可在下列几个方面进行选择:(1)研究层次。简单地说,以国家、制度、阶级等较大整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是侧重宏观层次,它的研究内容一般是以结构变量、环境变量和文化变量所表示的社会整体的特征。而以个人和小群体为分析单位的研究则偏重微观层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个人特征。介于两者之间的是社会单位(群体、组织、社区)层次。(2)抽象程度。研究内容可以是非常具体的现象,也可以是高度抽象的概念。前者旨在提供丰富的经验资料,后者则试图作出抽象的理论解释。(3)解释的方式。个性解释是以个人的独特因素来解释他的行为,它需要详尽考察某一个案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因此它的研究内容相当广泛。共性解释则以大量样本的共同特征来说明一般模式或普遍规律,它只需考察几个主要因素。概括地说,研究内容的选择可归结为:是在宏观层次还是在微观层次上研究?是在经验层次上描述还是在抽象层次上解释?是研究少量个案的所有特征还是研究大量样本的少数特征?
三、层次谬误与简化论
层次谬误与简化论是由于分析单位不明确、分析层次混乱或研究内容狭窄而导致的错误。
层次谬误(或生态谬误)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例如,以城市为分析单位研究犯罪问题时发现:
“流动人口多的城市比流动人口少的城市的犯罪率高。”“知识分子比例高的城市比知识分子比例低的城市犯罪率高。”这是从人口统计资料和犯罪率调查中得到的客观、真实的资料,但是如果由这些资料得出结论说“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的犯罪率高”或“知识分子的犯罪率比其他阶层高”则是显然错误的。因为调查资料是以城市为单位而收集来的,对它必须用城市特征、而不能用群体(或个人)特征来解释。如果要以群体特征来解释犯罪率,则应以群体为单位进行调查,例如,分别调查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犯罪率,然后进行比较再做出结论。“层次谬误”就是指这种将社区特征与群体特征、群体特征与个人特征相混淆的错误。
在用统计资料作分析时很容易出现这类“层次谬误”。例如,由“国营企业比集体企业的工资成本比重高”,推论出“国营企业工人比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高”;由“基督教国家比佛教国家的自杀率高”,推论出“基督教徒比佛教徒的自杀率高”,等等。当然,这种推论偶尔也是符合实际的,但它的推理方法则是完全错误的。
简化论(或还原论)在社会研究中是指局限于用某类特征来分析和解释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在解释人的行为时,心理学家只考虑心理特征(如动机、性格),经济学家只考虑经济特征(如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社会学家只考虑社会学特征(如角色、规范)。在讨论研究内容时我们已了解到,任何分析单位都具有各种属性和特征,而简化论则只偏重于其中某一类特征,这样就会忽略其他特征,犯简单化的错误。此外,各种简化论在研究中常偏重于不同的分析单位。例如,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心理学家常以领导人为分析单位,用领导人的个性来解释“文化大革命”的产生原因,而社会学家常以社会制度、社会阶级为单位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影响。
实际上,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分析单位,一项研究应考虑到各种分析单位和各种特征,然后依据理论假设和初步考察来确定较适当的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