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的现代圣诞节
在上海这个“模范租界”中,圣诞节的传统主要来自英国,后来才有美国圣诞节的引入。回顾一下西方尤其是英、美两国圣诞节的发展有助于认识它在中国的流播。
尽管古代基督徒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数年即开始过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和圣灵降临日,但是人们并没有庆祝他的诞辰。英语Christmas(即Christ's mass 或Communion service之意,指的是为耶稣举行的弥撒)出现得也较晚,Christes Masse一词公元1101年才见于亨利一世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的圣诞瞻礼。在中世纪早期,圣诞庆祝主要限于教会、教堂内部,1300年至1500年左右,欧洲所有基督徒都开始庆贺圣诞节,不再局限于教堂内,教会也开始接受一些流行的庆贺方式,如唱颂歌、欢宴,甚至跳舞,后来的许多圣诞风俗来自这一时期。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从乡村到宫廷都有圣诞狂欢活动,宫廷的奢靡过节之风尤盛,所以,英国清教徒革命以后对圣诞节加以严厉禁止。1656年,取消圣诞节的法案在英国议会获得通过,次年圣诞节,政府甚至派出军队逮捕参加圣诞活动的任何人。直到克伦威尔死后,英王复辟,教会也恢复了原来的地位,圣诞节的世俗庆贺活动才又慢慢回到英国的社会生活中。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圣诞节有衰落的迹象。有人认为这是受了工业革命的影响,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把英国过去的传统与现代生活隔离开了,现代的都市生活远不同于乡村,这导致根基于乡村的圣诞节习俗遭到破坏。在有些人看来,英国社会的碎片化(macadamized)减弱了包括圣诞节等节俗在内的传统文化。直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圣诞节的世俗化庆贺才得以在社会中重获生机。在西方人把圣诞节的习俗带到上海的时候,英国和美国的圣诞节正处于从古代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后来流行于中国的圣诞节习俗正是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和美国创造出来的新传统。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圣诞节比较优雅、节制,也不乏欢乐,与古代挪威和诺曼时期老的英国圣诞传统专注于吃喝、无节制的狂欢不大一样。
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的移民时代一直到19世纪中期,都严禁过圣诞节,这是英国清教徒带到新大陆的禁忌。清教徒普遍认为圣诞节完全不可接受,浸礼会、长老会和贵格会的教徒甚至强烈反对宗教性的圣诞庆祝活动。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在早在1647年就通过议会表决取消了圣诞节,连带着复活节、圣灵降临周也被取消了。1659年,马萨诸塞州总法院通过一项法令惩罚那些保留圣诞节的人:如果发现有人不劳动、宴请或以任何其他方式庆祝诸如圣诞节之类的宗教节日,将被罚款5先令。英国演员凡尼·肯博(Fanny Kemble)1832年在新英格兰地区旅行,他观察到这里的节日非常少,“圣诞日不是一个宗教的日子,几乎也不是一个节日,新年也许稍微像一个节日。至于第十二日(按,英国圣诞节期结束的那天,即主显节),则没人知道”。尽管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严格限制圣诞节,但是在美国其他地区,如纽约市、宾州以及南方殖民地,17世纪和18世纪一直有民间和宗教性的圣诞庆祝活动,大部分圣诞习俗来自英国、荷兰与德国,这些地方的节俗大多注重吃喝、家庭聚会和娱乐。
19世纪中叶前后,维多利亚风格的圣诞节波及美国,加上原有的德国、荷兰等国圣诞习俗的传播,美国各地逐渐开始接受了圣诞节。1836年,阿拉巴马州率先承认圣诞节为正式的节日,此后到1890年,大部分州或准州都承认了圣诞节的合法性。1870年6月26日,美国国会正式宣布圣诞节为联邦节日,也就是全国性的节日。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同样出现了圣诞节的商业化转变。英国大约从1870前后开始有所谓的圣诞消费季(Christmas shopping),从圣诞节前第四周的周日(即标志着一年一度圣诞节期开始的Advent Sunday)开始直到次年年初假期结束。到19世纪末,商业化的圣诞节在英国已经很喧闹了,1898年圣诞节伦敦街头的购物潮令人目眩,到20世纪初,每逢圣诞节时街头人潮如涌,交通堵塞,不得不动用警察来疏导。商业性也是维多利亚时期圣诞节的一个时代特点。
美国的圣诞商业到19世纪60年代时已初具规模。著名的梅西百货公司(Macy's)在1867年圣诞夜营业至午夜时分,当天的收入达6000美元。1888年,梅西百货公司向顾客保证,凡在12月24日所购之物,当天即可送到,也可以要求在圣诞日送到。1889年12月份,纽约的梅西百货公司把162624份顾客所购的礼物送到了他们的家门口。到19世纪末,圣诞节的商业化已经使美国公众感到担忧,认为商业化损害了圣诞节的真正含义,《纽约时报》(1894年12月23日)曾撰文呼吁“圣诞节应当去物质化”。
圣诞节商业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圣诞老人的流行和他被商家的广泛利用。众所周知,圣诞老人的原型是圣·尼古拉斯,他的形象由荷兰人带到了美国。圣·尼古拉斯一般在12月5日晚间到来,他穿着红色主教长袍出现在天空中,骑着漂亮的大白马,后面跟着一名黑人仆从,他降落在房顶上,然后从烟囱滑下,在好孩子的鞋子中塞满糖果和饼干。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孩子,他会留下鞭子以示不满。圣诞老人深入美国人心目中与摩尔(Clement Clarke Moore)的一首诗歌有很大的关系,在他的诗歌《圣·尼古拉斯来访》(A Visit From St.Nicholas,1822)中,St.Nicholas和Santa Claus互用,他笔下的这个人物是矮个子,如小精灵般,穿着皮衣而不是主教长袍。他身边也没有跟随者,雪橇和驯鹿也很小。他从天而降,在12月24日晚到达,而不是原来荷兰传统中的圣·尼古拉斯日(12月5日)。摩尔的诗歌塑造了近代圣诞老人形象的基础,许多画家根据他的描写绘制圣诞老人。1843年,谢尔曼和史密斯(Sherman and Smith)所刻画的圣诞老人形象出现在《纽约市杂志》(New York City magazine)上,画面中的圣诞老人坐在火炉旁,把礼物塞进孩子们的袜子中。他个子小,穿着皮衣,头戴帽子,上面有一个主教的标志。他还抽着荷兰雪茄,表情和蔼,但是并没有表现出愉快。在他们之前,罗伯特·威尔(Robert Weir)已根据摩尔的诗歌描摹了圣诞老人形象,他画中的圣诞老人也是身材矮小,头戴圆锥形的绒线长帽,没有胡子,身穿短大衣,脚上套着的是长筒靴,所背的礼物袋也很小(图1-1)。据说另一位画家J.G.Chapman在1847所绘的圣诞老人体型较大,穿戴着镶边的衣服和长靴,帽子上镶带羽毛,已经很像现代的圣诞老人形象。漫画家托马斯·纳斯特(Thomas Nast)从1863年到1886年为《哈珀周刊》(Harper's Weekly)所画的圣诞老人最受人喜欢,他笔下的圣诞老人高大,穿着皮衣,有一部白胡须,是一个快乐的老人。到19世纪末,纳斯特笔下的圣诞老人形象就成了现代圣诞老人的标准像(图1-2)。这个形象深得孩子们的喜爱,1881年圣诞节时,《哈珀周刊》就曾刊出一幅一个小女孩亲密地搂着圣诞老人脖子的图画(图1-3,本书作者摄自《哈珀周刊》,1881.12.24)。在另外一幅画中,圣诞老人为一群参加聚会的孩子分发礼物,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图1-4,本书作者摄自《哈珀周刊》,1883.1.20)。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圣诞老人从矮小瘦弱到高大富态也象征了美国物质丰富的程度越来越高,圣诞老人逐渐成了物质财富的象征。受利益驱动的经济贸易导致大规模的生产和销售,商业界很容易发现给孩子们派发礼物的圣诞老人是很好的促销工具,因为他使物质财富、美好愿望和慷慨得以人格化。随着圣诞老人形象的广泛传播,他也就被商店广泛利用在圣诞季进行促销。有人认为美国的圣诞节是1880年代被“重新发明”(reinvented)出来的,这主要是指商业化对圣诞节的塑造。因为在1880年之前,美国的圣诞节规模不大,节日商业在全国经济中地位不高,不仅因为很少有礼物交换,而且因为那些礼物大多是手工制作的。随着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到19世纪末,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美国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种“摩登”文化由城市的价值观和符号主导,商业消费价值第一次在这个国家的历史中得到高度的认可,美国庆祝圣诞节的现代形式就是在这种文化中出现并形成的。即使原本对圣诞节抵制的地区,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也加入到了这样的商业化节庆中。与此同时,长辈给孩子们的礼物越来越多、越来越贵,这导致了圣诞老人性格的变化,比如原来圣·尼古拉斯惩罚坏孩子的一面消失了,圣诞老人趋向于奖励而不是惩罚,圣诞老人给所有孩子带去礼物,不管他们在过去的一年中表现如何。圣诞老人的身材也发生了变化,他变得更高大,身体变得更柔软,完全不同于19世纪初那个小精灵般的形象,也不同于欧洲那个高高瘦瘦的圣·尼古拉斯。很显然,商业性要求圣诞老人和蔼可亲,这样才符合他的送礼者的身份,商店也愿意用他作为促销的形象。可以说,商业性是使圣诞老人从原来的主教、孩子和船员的保护神的角色,转变为如今这样为全世界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虚构人物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