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从“外国冬至”到“圣诞节”
在近代中国,凡有租界的口岸城市必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居住,由此形成一个个外侨社区,其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一如在他们的母国,逢年过节的习俗自不例外。对中国人来说,这些洋人的节俗虽然迥异,但是也可以用中国人自己的节日来比拟,往往可以找出相似之点或不同之处。事实上,中国人最初认识西方节日就是以自己为节俗文化为视角的,不管自觉不自觉,这都是文化主体意识的表现,这体现在命名上,比如西历新年被称为“西历元旦”(前一夕是“西历除夕”),复活节被称为“外国清明”,耶稣诞辰被称为“外国冬至”。最初,中国人仅仅是旁观西洋人过西洋节,大约从清末民初开始,上海人首先参与到圣诞节这个西方最热闹的节日之中。到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30、40年代,生活在上海这样大都市里赶时髦的中国人,都把圣诞节视作寻欢作乐的狂欢节。“外国冬至”之名仍是中国人对耶稣诞辰的俗称,更常见的节名却已变成“圣诞节”——一个完全没有文化疏离感的本土化称呼。在中国众多的“圣诞”中,人们一提到这个词,首先想到的是耶诞,而不是佛诞、观音诞或孔子的诞日。基督教在近代中国是民族主义者主要的攻击对象,但是基督耶稣的生日反倒成了许多中国人趋之若鹜的节日,这其中的吊诡值得我们深思。本章的目的就是想探究原来被称作外国冬至的耶诞日,如何成了并不信教的某些中国人趋之若鹜的圣诞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