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16—201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子政务发展情况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

2016年以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要求,全面实施“互联网+人社”行动计划,统筹推进国家“互联网+”、大数据等重大战略,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要求,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应用模式和举措。

一、总体发展情况

总体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子政务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印发的《“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人社部发〔2016〕105号),提出了基础能力提升、管理服务创新、社会协作发展等3类子行动,共48项行动主题,各地正全力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入创新驱动的“互联网 +人社”新征程。二是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突破10亿,社保卡在身份识别、缴费、领取待遇、医保结算、信息查询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全国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平均开通率超过80%,初步实现了业务一卡通。三是全力保障了全民参保登记、城乡医保制度整合、过剩产能职工安置等各项政策、改革任务的落实,信息化在支撑和引领管理创新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四是异地就医结算、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待遇资格协助认证等跨地区系统应用成效初步显现,已实现从建向用的转变,为服务对象的畅通流动提供了技术保障。五是“12333”公共服务品牌深入人心,实现地市级全覆盖,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逐步规范,基本形成标准服务体系。

二、主要建设成果

(一)政务数据资源形成规模

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汇集机制逐步完善,就业、养老保险(职工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职工和城镇居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联网数据上报量分别达到4.5亿、8.60亿、6.87亿、1.84亿、1.78亿和1.59亿人。积极加强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完成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建设任务,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的应用;配合做好国家法人基础信息库的立项工作,推动与财政、工商、民政、质监等部门的数据共享。与国务院扶贫办开展数据交换,开展就业扶贫信息的核实比对。印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

(二)业务协同机制逐步完善

社保卡持卡人数达10.22亿人,普及率73.9%;全国30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73个地市(含省本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发行社保卡,西藏自治区完成社保卡首发任务,发卡地市覆盖率96.9%。全国102项社保卡应用目录平均开通率超过80%,社会保障“一卡通”应用体系初步成型。为进一步完善跨地区协同共享机制,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基础数据的联动管理,全国社保卡持卡人员基础信息库的人员基础信息达10.58亿条,并印发《关于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用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建设的通知》(人社厅发〔2016〕165号),指导全国实现用人单位基础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共用,大力推进信息系统省集中建设,为全国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逐步统一业务入口,形成业务联动机制。

(三)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健全

印发《关于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144号),明确全国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指导各地推动全国一体化的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结合金保工程二期建设,启动部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电子服务渠道建设。推动“12333”电话咨询服务事业全面发展,全国365个地市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含省本级)全部开通“12333”服务号码,实现了地市级全覆盖,年来电总量已突破1亿次。印发《关于加快推进12333电话咨询服务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186号),全力构建上下联动、高效优质、专业规范的咨询服务体系。部门户网站、中国就业网等网站,部短信平台、微信、掌上“12333”移动应用等运行使用良好。

(四)网络基础设施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不断夯实

截至2016年底,全国部省市三级网络实现了地市节点全覆盖,城域网覆盖95.7%的各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97.5%的街道、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网络联通率达99.1%。31个省份建立了业务专网DNS系统。开展部省骨干网络升级,结合迁移电子政务外网,制定部省联网实施方案和与政务外网的对接方案。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方案》,完成部电子政务内网立项,做好实施准备工作。印发《关于加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国产密码应用的指导意见》(人社厅发〔2016〕152号),开展电子认证系统国产密码算法升级改造,有序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国产密码应用。开展网络安全防护试点建设,建立了部本级重要网站的外围监测机制。

(五)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逐步完善

为进一步促进工作方式转变,提升行政效能,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公共服务的意见》(人社部发〔2016〕44号),提出全面梳理和公开公共服务事项目录、大力简化证明材料和手续、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具体要求。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人社厅发〔2017〕21号),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政务公开。2016年,编制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云建设指南》,为应用系统上云提供了标准化支撑;制定异地就医结算技术标准规范,为系统改造与集成提供依据;开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业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规范课题研究,完成6项生物特征识别标准规范的编制和验收;开展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劳动保障监察管理信息系统指标体系、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指标体系的制修订工作。

(六)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日益顺畅

依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在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部属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共同承担。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由部长任组长,分管信息化工作的部领导任副组长,部内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制定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发展战略,统一规划、组织和指导信息化建设,审定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方案等。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落实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各项工作要求,统筹、协调、组织和推动信息化工作。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也普遍建立了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大部分地区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实现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调度,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局面。

三、典型案例(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建设)

2016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向全社会作出“争取用两年时间,使老年人跨省异地住院费用能够直接结算,使合情合理的异地结算问题不再成为群众的痛点”的庄严承诺。为推进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结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按照金保工程二期的总体规划,依托金保工程业务专网,以社保卡为载体,以“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实时传大类、事后传明细”为原则,开发了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2016年12月,系统正式上线试运行。一年多来,部指导各地加快推进部省系统对接,加快改造跨地区用卡环境,做好跨省持卡就医结算的准备工作;各地在信息系统改造、快速制发社保卡、推动医疗机构入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月17日,全国第一例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案例在海南省产生,免去了参保人“跑腿”和“垫资”的困难。截至2017年7月底,全国所有省级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均已实现与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对接;开通393个地区,占全部地区总数的98%。目前,共接入5629家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正式上传备案人员信息超过110万人,跨省直接结算15902人次,其中通过国家平台结算3872人次,解决了群众异地就医看病难的痛点问题。2017年9月底前,基本实现全国联网和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广大群众普遍受益。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结合“互联网+人社”的发展新要求,当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与广大群众日益提高的服务诉求相比仍有差距;跨地区、跨业务的共享协同机制和应用格局仍需进一步健全和加强;信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仍不完善,存在数据安全风险等。

下一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将以《“互联网+人社”2020行动计划》为统领,加快实施金保工程二期,推动部省共建任务实施,实现信息系统的集中整合和协同联动,进一步夯实信息化发展基础。加快推进社保卡应用和大数据应用,以社保卡移动应用、人社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建设社保卡线上身份认证和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社保卡线上服务能力和大数据共享开放能力,推动业务上网、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提升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开展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开展部本级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及服务渠道建设,并按照要求做好与国家平台对接,切实提升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