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传说
从淮海地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情况来看,民间传说是重中之重。无论从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立项情况来看,还是从相关书籍的整理出版情况来看,民间传说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居于领先地位。以下采用总体梳理和重点介绍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的传承概况和淮海地区国家级民间传说项目介绍两个方面展开梳理和研究。
一、传承概况
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体裁形式,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口相传的民间叙事作品。在现有淮海地区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中,民间传说的立项是最多的,国家级立项中就有19项之多。在梳理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的传承概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民间传说的概念和分类。
(一)民间传说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学术界有关民间传说的界定很多,著名民间文艺学家乌丙安认为,民间传说“就是描述某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解释某种风物或习俗的口头传奇叙事。民间传说是民众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由于传说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和古迹、风物、习俗等是属于特定区域的,因此传说流传的范围大致也由这个特定区域所框定。每个传说流传的地区或范围叫作‘传说圈’。其传说圈都必然地受到传说中历史人物在民间传承中影响的大小所支配,使传说圈不仅具有地理分布特点,更重要的是具备人文历史特点”。
2.分类
民间传说的分类方法较多,代表性的有段宝林的六分法:人物传说、历史传说、地方传说、物产传说、风俗传说、新闻传说。黄涛的四分法: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说、习俗传说。万建中的四分法:人物传说、历史传说、风物传说和新闻传说。从淮海地区目前已经立项的省级以上民间传说来看,主要集中于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人物传说是民间传说的一种重要类别,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级各类立项中也是数量最多的。“人物传说是指关于历史上著名人物的故事。著名人物总是有为人们所热衷于讲述的‘事迹’,传说就是对这些‘事迹’的夸张和宣扬。”“风物传说是对一个地方人工或自然景物形象的一种想象性叙事,是对某些风俗习惯的诠释。叙事和诠释的目的在于确认和提升景物、习惯的文化地位,并注入历史的逻辑力量。有关风物的传说一般不是一个发生过的事实,却成为当地人一种‘集体记忆’的历史资源。风物传说又可分为地方传说、物产传说和风俗传说。”
(二)保存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民间传说的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相关书籍的出版以及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立项。以下主要从相关书籍的出版和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立项来考察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的保存与传承情况。
1.书籍的出版情况
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从1984年正式开始编辑出版,2009年“三套集成”的省卷本全部出齐。涉及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的有四本书,即《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的江苏卷、河南卷、山东卷和安徽卷。除上述省卷本外,1989年6月,由陈广浩、王秋桂主编,远流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全集》之《江苏民间故事集》《河南民间故事集》《山东民间故事集》《安徽民间故事集》。
目前《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也在陆续出版,从县卷本的出版来看,苏北地区中徐州的县卷本(包括徐州市区卷、丰县卷、沛县卷、铜山卷、睢宁卷、邳州卷、新沂卷)已经出版。豫东地区部分市的县卷本也已经出版,分别为郸城县卷、扶沟县卷、淮阳卷、周口市卷、夏邑县卷、项城县卷、开封县卷、兰考县卷、杞县故事卷、通许县卷、尉氏县卷等。鲁南地区枣庄市的县卷本六卷全部出齐,分别为薛城卷、滕州卷、台儿庄卷、山亭卷、市中卷、峄城卷。
除了上述国家层面出版的民间传说书籍之外,各县市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相关书籍的出版,以苏北地区为例,出版的相关书籍有《徐州民间传说》《徐州民间文学集成》(上卷主要收集的是民间传说),连云港也出版有《连云港民间传说》《连云港民间文学集成》等,也有一些市出版了资料本,如淮安市出版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淮安县资料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金湖县资料本》等。
2.省级以上立项概况
根据对淮海地区省级以上民间传说项目的梳理发现,淮海地区民间传说项目以人物传说居多,其次是风物传说,历史传说和新闻传说没有省级以上立项(但在各个县卷的故事集成中还是有此类传说的),下面分苏北、鲁南、豫东、皖北四个地区从总体上梳理淮海地区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项。
(1)苏北地区民间传说省级以上立项情况
● 国家级立项(2项)
“徐福东渡传说”是苏北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1年5月23日,申报单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入选的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项目,是与山东省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联合申报。
“东海孝妇传说”是苏北地区第二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11月11日,申报单位是江苏省连云港市,入选的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省级立项(19项)
“韩信传说”是苏北地区第一个入选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7年3月24日,申报单位是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入选的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是苏北唯一一项首批入选的民间传说。
在江苏省第二批、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苏北地区入选的民间传说较多,在2009年的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民间传说有11项,在2011年的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入选的民间传说有7项,列表如下:
入选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09.6.20)
入选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11.6.20)
入选第三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11.6.20)
(2)鲁南地区民间传说省级以上立项情况
● 国家级立项(11项)
“梁祝传说”是鲁南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6年6月9日,申报单位是山东省济宁市,是合作申报项目,合作单位有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绍兴市上虞区,江苏省的宜兴市,河南省的汝南县,入选的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鲁班传说”“秃尾巴老李的传说”“陶朱公传说”“麒麟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8年6月7日,“鲁班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曲阜市、滕州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文登市、即墨市、莒县、诸城市,“陶朱公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定陶县,“麒麟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巨野县、嘉祥县。
“泰山传说”“牡丹传说”“庄子传说”“尧的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1年5月23日,“泰山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泰安市,“牡丹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庄子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东明县,“尧的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山东省东明县和菏泽市牡丹区。
“孟母教子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11月11日,申报单位是山东省邹城。“孟姜女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11月11日,申报单位是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
● 省级立项(23项)
在山东的第一、二、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鲁南地区的民间传说较多。在2006年的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民间传说有9项,在2009年的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中,入选的民间传说有9项,在2013年的第三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民间传说有5项,列表如下:
入选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06.12.30)
入选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扩展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09.9.27)
入选山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传说一览表
(2013.6.25)
(3)豫东地区民间传说省级以上立项情况
● 国家级立项(2项)
“木兰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8年6月7日,申报单位是河南省虞城县,是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联合申报的项目,入选的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杞人忧天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二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7月16日,申报单位是河南省杞县,入选的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省级立项(3项)
“木兰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一个入选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7年2月6日,申报单位是河南省虞城县,入选的是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杞人忧天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二个入选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9年6月20日,申报单位是河南省杞县,入选的是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伊尹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三个入选省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1年12月19日,申报单位是河南省虞城县,入选的是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4)皖北地区民间传说省级以上立项情况
● 国家级立项(1项)
“老子传说”是皖北地区目前唯一一项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11月11日,申报单位是安徽省涡阳县,是与河南省灵宝市联合申报的项目,入选的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 省级立项(4项)
“老子传说”“涂山大禹传说”是皖北地区入选安徽省第二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08年12月4日,“老子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安徽省涡阳县,“涂山大禹传说”的申报单位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
“管仲的传说”是皖北地区入选安徽省第三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0年7月19日,申报单位是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
“庄子传说”是皖北地区入选安徽省第四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入选时间是2014年5月4日,申报单位是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
从上述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立项情况看,就数量而言,苏北地区和鲁南地区的立项较多,苏北地区省级以上立项21项,鲁南地区省级以上立项34项。豫东地区和皖北地区的立项相对较少,都是省级以上立项5项。从立项级别而言,苏北、鲁南、豫东和皖北均有国家级立项,尤以鲁南为最。与此相应的是,苏北地区和鲁南地区与民间传说相关的书籍出版较多。
二、国家级项目简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中的第一级。自2006年至今,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据系统的梳理发现,目前淮海地区共有16项民间传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鲁南有11项,苏北和豫东各有2项,皖北有1项。以下按苏北、鲁南、豫东、皖北的顺序依次介绍。
(一)徐福东渡传说
“徐福东渡传说”是苏北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在连云港赣榆民间流传甚广,主要的传说有《徐福东渡的传说》《徐福河的传说》《留福村的由来》《秦始皇与绣针女》等。相传早在汉代,赣榆县金山镇就建有徐福庙,庙边有徐福村,一些关于徐福的传说在此世代相传。赣榆徐福研究会于1984年成立,后改名为连云港徐福研究会,连续举办了七届“中国·赣榆徐福节”。徐福是中、日、韩三国友好的化身,徐福文化已成为赣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二)东海孝妇传说
“东海孝妇传说”是苏北地区第二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连云港市汉代称东海郡,东海孝妇传说讲的是汉代东海孝妇窦娥的故事,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汉书·于定国传》,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也有记载。元杂剧代表作家关汉卿根据此传说而创作的《感天动地窦娥冤》让东海孝妇故事广为流传。东海孝妇传说传达了来自民间的孝道文化,在民间的历代口口相传中,窦娥成为民间孝妇的代表,是民间崇拜和祭祀的一位神灵。北宋年间当地就建有“汉东海孝妇祠”,人称“娘娘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活动,沿袭至今。连云港市还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会”,充分挖掘“东海孝妇传说”的当代价值,弘扬孝道文化。
(三)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是鲁南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自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还流传到朝鲜、越南、缅甸、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梁祝传说以求知和爱情为主的主题意蕴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而深受下层民众的喜爱。以梁祝传说为底本改编成电影、戏曲、小提琴协奏曲等各种文学艺术作品,构成了庞大的梁祝文化系统。
(四)鲁班传说
“鲁班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历代木、石、瓦、扎各类工匠的祖师,山东曲阜市、滕州市等地的鲁班传说内容涉及鲁班出生、学艺、发明创造、被奉为百匠祖师等,共计上千则,已经发展成为一整套故事体系。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梦磐得子的传说》《鲁班桥的传说》《飞斧的传说》《没有量(良)心的传说》《石头嫁妆的传说》《土拥脖的传说》等。滕州市至今还存有与鲁班相关的历史遗迹,如鲁班造磨处、鲁班工匠屋、鲁班桥遗址等。当地政府对鲁班传说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和开发。曲阜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专门成立了“鲁班文化研究促进会”,并在《曲阜文史》上推出“鲁班文化研究专辑”。滕州市政府组织专人对相关资源等进行整理,出版了《鲁班的传说》《滕州民间故事》等书。
(五)秃尾巴老李的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秃尾巴老李”是一条龙,关于它的传说是对中国龙文化的具体化和人性化,在山东各地和黑龙江、陕西等地广为流传。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在山东省文登市、即墨市、诸城市、莒县等地的传说很多,内容不尽相同,但故事情节大同小异,都是关于秃尾巴老李投胎于山东民家、断尾后落户黑龙江的故事。这些地方也拥有大量关于秃尾巴老李的风物遗存。如文登市的回龙山,即墨的龙山、龙池,诸城的黑龙沟,莒县的龙尾村、龙母坟、龙母泉等。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对地方民俗影响很大。如文登市的回龙山山会、诸城市的龙山庙会等。秃尾巴老李传说是中国几千年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图腾文化的生动演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六)陶朱公传说
“陶朱公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源于山东定陶,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及世界华商中,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陶朱公,本名范蠡,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营思想家。陶朱公传说主要是关于陶朱公居陶19年间的民间传说故事。传说中的陶朱公善于理财,秦汉以来,陶朱公一直被人们奉为财神爷。千百年来,人们把陶朱公传说里的故事加以演绎撰写了各种法则、戒律等,并将其称之为经商之宝。民间流传的《陶朱公经商十八利》《陶朱公造秤》《猗顿拜师》《情人眼里出西施》《陶朱公考子》《真金琉璃聚宝盆》《红鸡蛋》《笆斗》等传说故事近百个,已成为陶朱公文化与研究的重要来源。加强对陶朱公传说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倡导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传统美德。
(七)麒麟传说
“麒麟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麒麟传说主要流传于山东省嘉祥县、巨野县及周边地区。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神兽,是我国特有的祥瑞动物,它体现了集美、体仁、吉祥、通灵的精神,素有“仁兽”“瑞兽”之称。麒麟位列“四灵”之首,就在于它的影响之广、之深无与伦比。它是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象征,集儒、释、道诸家,文、史、哲等各科精华于一体,是独树一帜的祥瑞文化。
(八)泰山传说
“泰山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泰山为中国名山之首,号称“天下第一山”,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泰山传说最早产生于远古时代。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是泰山传说最早的文字记载。东汉《风俗通义》,晋代《搜神记》,唐代《集异记》,宋代《稽神录》《述异记》《太平御览》,明代《剪灯余话》《泰山纪事》《茶香室丛钞》等文献都记录了大量泰山传说,其中《泰山纪事》是第一部泰山传说故事集。泰山传说故事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山川形胜传说。后受帝王封禅祭祀文化、儒释道三教文化、民间俗信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泰山传说形成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的特征。泰山传说的内容涵盖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山川形胜传说、特产传说、风俗传说、动物传说、植物传说等,其中泰山石敢当传说是我国流传久远、影响地域广大的典型的镇物传说。
(九)牡丹传说
“牡丹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菏泽市牡丹区因牡丹驰名中外而得名,牡丹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内容包括人物传说、地名传说、品种传说等,流传至今。这些传说既体现了普通百姓种花、爱花、崇花、敬花的感情,又有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赏花、宴花、赋花、爱花的逸事。它以追求自由、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鲜明的人物性格,离奇的故事情节,生动、简练、通俗的讲述方式而受到民众的喜爱。牡丹传说所涉地理风物、民风民情、引典佐证,已成为牡丹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对研究和发展牡丹文化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
(十)庄子传说
“庄子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庄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战国时期,庄子的故事开始流传。庄子传说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庄子的出身和庄子的人生态度,以及与庄子有关的特殊物品的来历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鼓盆而歌”和“以天地为棺椁”这两则故事。庄子传说故事体现了神秘旷达、幽默诙谐、朴素纯真、和谐美好的特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大智若愚、顺应自然、保持本色、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上无为而下有为、治国要效法天地、做事要尊重自然规律的道家思想,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十一)尧的传说
“尧的传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菏泽古称曹州,牡丹区位于市区中心,是尧舜二帝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千百年来,围绕尧舜二帝演变而来的传说在此俯拾皆是、历久弥新。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尧王访舜》为代表的以德治国、礼贤下士传说,以《尧立诽谤木》为代表的替民解忧、关怀民生传说,以《尧王夜观天象》为代表的制定第一部历法传说,以《尧王嫁女》为代表的尧舜平民化和生活情趣故事,以《六月六接姑姑》为代表的尧舜风俗传说。这些传说既集中体现了尧舜二帝关爱民生、以德治国的高尚品德,也体现了菏泽人民尊崇古贤、勤劳善良的良好传统和追求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加强对尧舜传说的保护和研究,有利于倡导儒学文化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传统美德。
(十二)孟母教子传说
“孟母教子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亚圣”孟子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而他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与孟母的启蒙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和刘向的《列女传》。南宋末年,王应麟编《三字经》中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而使孟母教子的故事家喻户晓,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山东曲阜凫村是孟子的故乡,孟母教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孟母教子传说主要包括“三迁择邻、杀豚不欺子、断织喻学”等系列故事。孟母教子传说中孟母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重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坚持言传身教,生动地体现了母爱与教化的统一。孟母的教子方式蕴含了现代的一些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至今仍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有益蓝本。
(十三)孟姜女传说
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孟姜女传说”是鲁南地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的民间传说,其原型是“杞梁妻哭夫”。孟姜女哭夫的故事,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无论是史实还是传说都没离开齐国境。杞梁妻哭崩的杞国都城、投身自尽的淄水都在山东淄博一带,杞梁妻的事迹当为孟姜女传说原初的内容。为纪念忠贞烈女孟姜,淄博地区出现了4处姜女泉,孟姜女的故事在淄博地区世代流传。孟姜女是一位善良但命运悲惨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控诉。
(十四)木兰传说
“木兰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据《虞城县志》记载,相传为木兰故里的宋州、商丘、亳州、谯郡,均指虞城营廓,只是因朝代不同,归属不同而已。”虞城县营廓镇木兰传说丰富,木兰祠、木兰庙香火旺盛,人们若遇灾祸、疾病或乏嗣便祈求木兰保佑。
“虞城木兰传说涉及木兰一生,包括神奇出生、拜师学艺、代父从军、辞官返乡、悲壮之死和死后显灵等。特别是有关木兰出生和木兰之死的传说,文本众多”,是当地木兰传说的代表。
(十五)杞人忧天传说
“杞人忧天传说”是豫东地区第二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杞人忧天”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在《山海经》《淮南子》《路史》《列子》《史记》等史料中均有记载。主要流传于河南省杞县(古代的杞国),历代以来,杞人忧天都被当成是一个庸人自扰的故事来进行解读,但当下该传说传承的文化内涵演变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十六)老子传说
“老子传说”是皖北地区目前唯一一个入选国家级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说。涡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故里,闸北镇郑店村是老子的诞生地,道教祖庭天静宫(又称“中太清宫”)便坐落于此。老子传说在涡阳代代相传。涡阳老子传说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子的故事,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叙述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传说,对于考证老子出生地,弘扬道家道教文化,传承老子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文化意蕴
淮海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文化圈,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几千年来,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袤大地上口口相传,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以及审美趣味都带有了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较之小说、戏曲、说书等,民间传说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民间文学体裁,是淮海区域民间文化的载体,它的产生、流传与变异,无不折射出淮海区域人民独特的文化眼光,在不经意间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天地,深深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
通过上述对淮海地区民间传说的梳理,发现淮海地区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秦诸子的出生地和开展学术活动的主要区域,也流传着很多与上古贤君尧、舜、禹有关的民间传说。作为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徐州,更是道教文化的创始人张道陵和汉高祖刘邦的出生地,这也使得淮海地区的区域文化深受儒、道思想的浸染,具有鲜明的儒、道杂糅的文化特色。
(一)儒家文化的彰显
淮海地区作为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和孟子的出生地和主要学术活动区域,他们所倡导的儒家文化思想对该地区下层民众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些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民间传说中,对于圣人及其思想的推崇就是这种意识的原初体现。“孟母教子传说”在各种历史典籍和民间口头文学中广为流传,孟母已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楷模,从一个侧面也传达出下层民众对于儒家孟子教育观的推崇,赋予圣人以非“人”的能力也是民间传说经常使用的叙事表达。如调查组搜集的民间传说——《孔子的诞生传说》这样记载:
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先娶施氏,生九女而无一男,后休施氏,与妾生一男儿,是个跛子。于是,他晚年向颜家求婚,娶了颜徵在。叔梁纥与颜徵在成婚后,盼子心切,经常去附近的尼山上祈祷。夫妻俩的诚意终于感动了上苍。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夫妻俩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祷,下山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也称“夫子洞”。孔子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等,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夫妇就把孔子扔在了野地里。初生的孔子嗷嗷待哺,山上的老虎跑来为他哺乳;当时正是秋高时节,洞中实在闷热,老鹰便飞来用翅膀为他扇风,上山的人们见到了,都以为洞中的婴孩是凤凰之子。这就是所谓“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
在这一传说中,当地下层民众充分发挥其浪漫主义艺术想象能力,赋予孔子的诞生以奇幻的色彩,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圣人的崇敬之情。这种“神化”圣人出生的叙述方式在其他民间传说中也较为常见,其中最典型的是对于帝王出生的神化倾向,如关于汉高祖刘邦出生的《龙雾桥的传说》:
丰县城北二里,有个龙雾桥,考古学家常到这里来进行考察。说起这龙雾桥,还真有个来历呢。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年轻时家贫种田为生。一个夏天的中午,刘太公在田里锄地,因离家较远,为了多干活,中午饭就不回家吃了。刘太太在家做好了饭菜,看看天已不早,便挎着饭篮,提着饭罐,顺着大路直奔正北,给丈夫送饭去。走了一阵,直累得脚疼手麻,暑天里热气蒸人,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滚。突然,迎面刮起一阵狂风,霎时乌云蔽日,遮天盖地,接着电闪雷鸣,雨如箭下。她急急忙忙直奔路边河桥下暂避风雨。
“咔嚓”一声霹雳,眼前金光闪闪。抬头看天,只见天空有一条青龙,喷云吐雾,摇头摆尾,双目如球,须如长鞭,张牙舞爪,直向她扑来。刘太太惊叫一声倒在桥下,昏迷之中,只觉得龙在身上翻滚,如同触电,随后便失去了知觉。
刘太公得知消息,惊慌地赶到桥下,呼唤数声,刘太太才慢慢醒来。她诉说了经过,知道是被龙“雾”了,从此刘太太就怀了孕,后来生了个儿子,就是刘邦。
刘邦坐了朝廷,成了真龙天子。那桥,就从此出了名,被称为“龙雾桥”,“龙雾桥”的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
徐州丰县是一代帝王刘邦的诞生地,从刘邦的诞生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儒家正统的忠君色彩。丰县刘邦民间传说的内容丰富,但大都集中反映一个主题——刘邦乃龙的传人、天子的化身。这些传说大多带有传奇色彩,主要展现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的优秀品质:坦荡大度的胸怀、鸿鹄之志、爱国爱民的精神、机智聪明、百折不挠的勇气、纳谏如流的品格、不计较个人恩怨的品德。其中的刘邦形象多是正面出现,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现出当地民众的忠君思想倾向,这也正是儒家文化所宣扬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义之道。
淮海地区深受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浸染,形成了尊礼重义的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东夷文化和周朝礼乐文明的基础上,经过孔子的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齐鲁文化和中原文化对于儒家的推崇对淮海地区的下层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在民间传说中得以体现。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孝道”的推崇,“孝妇”叙事为民众所津津乐道,“东海孝妇传说”作为儒家孝道文化的经典,弘扬的就是孝道文化。据《汉书》卷七十一记载: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也。其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
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后太守至,卜筮其故,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强断之,咎当在是乎?”于是太守杀牛自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大雨,岁孰。郡中以此大敬重于公。
“东海孝妇传说”所彰显的孝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诉求,折射出下层民众的道德诉求。同样属于弘扬儒家孝道文化的还有被收入《二十四孝》的山东诸城的“虞舜传说”和徐州丰县的“丁兰刻木传说”。大舜虽遭继母三次陷害(后母三次陷害舜的传说),但舜并不记仇,以孝治家,被尊为《二十四孝》之首。徐州丰县是丁兰故里,是传统二十四孝经典中“丁兰刻木传说”的故事发生地,据《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丰县卷》中《丁兰集的来历》记载:
一天,丁兰下田锄地,他见羊羔双膝跪着吃羊妈妈奶,母亲稳稳地站着。又见田头一棵大树上有个乌鸦窝,老乌鸦在窝里,双眼瞎了,两只小乌鸦打食喂老乌鸦。他呆呆地看着、沉思着,扁毛畜生都知孝顺母亲,自己已经是20多岁的人了,还常常打骂母亲,我还是个人吗?连羊羔、乌鸦也不如。于是他心中十分愧疚,下决心再不让母亲生气,一定好好孝敬母亲。
晌午时分,丁兰见母亲挑着担子送饭来了,放下锄头,猛地向母亲跑去,迎接母亲。母亲被丁兰打怕了,心想,儿子又嫌她送饭送晚了,准是来打她的。她不愿再受儿子的打骂,决心一死了之,便朝田头一棵大柳树一头撞去,当场死了。丁兰想想母亲拉扯他受的难,悲痛极了,哭得死去活来。安葬了母亲后,他为了纪念母亲,刨了田头的大柳树,截了一截儿树身,自己花半年工夫雕刻成母亲的一尊坐像(坐像很像他母亲的尊容),供奉在堂屋里。一日三次磕头问安,并要他妻子也照办。他只要有事外出,或有什么要事都要告诉“母亲”,向“母亲”请示。雕像虽然不会说话,可奇怪的是,她的面部表情有喜怒哀乐的变化,丁兰见“母亲”表情喜悦,就说明同意他去做,否则就是不同意。丁兰总是按“母亲”的意愿去做。
一日,丁兰外出后回家,先拜见“母亲”,见“母亲”面容不悦,便怒气冲冲地问妻子:“你怎么惹母亲生气了?”妻子吞吞吐吐说:“没有。”丁兰要打妻子,让妻子实话实说。妻子无奈地告诉他,是邻居来借纺车,她要去问母亲是否同意,邻居竟然生气地说,想借给就借给,不想借给就作罢,问木头疙瘩,岂不是故意戏弄人?媳妇跪倒问“婆母”是否愿借给,只见雕像表情难看,就说“婆母”不愿借给。邻居一气之下用棍子敲了雕像两棍子,转身而去。
丁兰一听,顿时气得暴跳如雷,抄起把大刀闯进邻居家,把借纺车的邻居杀了,然后亲自去县衙投案自首。
自古杀人偿命,他杀人属实。县太爷以为他所说“母亲”表情一事,纯是胡言乱语,决定上报,要判丁兰死刑。丁兰说,为母亲出气,死而无憾,只要求服刑前再给母亲磕个头,见母亲一面,并请县太爷亲自看他母亲的表情。县太爷答应了。
丁兰跪向“母亲”,哭诉了杀人原因,并说:“我不能再孝敬娘了……”在一旁的县太爷不由大惊:只见雕像面色十分难看,并真的流下了泪水……
县太爷将丁兰杀人的原因和他亲眼目睹的情况如实上报皇上,皇上御笔批示,丁兰(郎)刻木孝母亲,杀人无罪,还被封为孝子,成为《二十四孝》中的一孝——“丁郎刻木”。
“丁兰刻木传说”所倡导的是儒家的孝道,而及时行孝的“子欲养而亲不待”已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丁兰刻木传说中,为了孝母,丁兰杀人后被朝廷赦免。被杀者张叔后裔深为丁兰的孝行所动,不计前仇,带头捐资为丁兰修庙。在这些情节中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百行孝为先”“孝为百行之源”的儒家道德价值观。
(二)道家文化的体现
淮海地区也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和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道家文化强调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流传于淮海地区的老子传说、庄子传说弘扬的就是道家文化思想。河南鹿邑老子传说中关于老子出世的传说用浪漫主义的叙事艺术,把老子塑造成一个天生异禀之人。
春秋时期,鹿邑县名叫苦县。城东十里,有个村庄,叫曲仁里。这里松青柏翠,山清水秀,算得上一个风景秀丽的宝地。
单说村前有条赖乡沟。沟水清澈见底,两岸李树茂密。在那李子树林深处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个闺女,年长一十八岁,模样俊俏,知书识礼,典雅温柔。爹娘把她看成掌上明珠。这闺女有个别脾气儿,发誓终身不嫁,一生守在二老身旁,安心侍奉爹娘。
一天,这闺女到赖乡沟水边洗衣,在石头上搓了一阵,举起棒槌“梆!梆!梆!”刚捶几下,就见两个对肚儿长在一起的李子从对面不远的水面上漂了过来。她停下手中的活计,伸手把李子捡起来。只见两个李子都是一面鼓肚儿,一面扁平,像两个耳朵合在一起。这李子红里透黄,黄里透红,放鼻尖上一闻,喷香喷香!咬一口尝尝,蜜甜蜜甜!里面还带着品不尽的后味儿。她几口就吃完了。
刚吃完李子,她就感觉难受起来,腹疼如剜,想呕吐,又吐不出来。她弯下腰,捂着肚子,脸黄得像黄铜一样。就在这时,肚里有人说起话来:“母亲大人,莫要难过,等孩儿坐正也就好了。”她大吃了一惊:怎么李子变成胎儿啦?她红着脸,小声问肚子里的小生命:“孩儿,你既然已经会说话,就出来吧。”胎儿回答:“母亲,孩儿眼下不能出去。我要在这里想事哩。”“想啥事?”“想啥?能使傻子聪明,笨人变灵,恶者向善,天下太平。”“那你啥时候出来?”“等到天长严……牵骆驼的来。”往下不说了。
花落了,花开了,花又落了,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孩儿没有降生。吃李子怀孕的闺女害怕了,她偷偷地跑到一个僻静地方,小声问肚里娇儿:“儿啦,人怀了孕,都是十个月生,你都一年多了,咋还不出生呢?”胎儿问母亲:“天长严没有?牵骆驼的来了没有?”母亲说:“都没有。”胎儿说:“时候不到,我不能出世,出世就坑害了你。”
树叶青了,树叶黄了,又一个年头过去了。吃李子怀孕的闺女偷偷地跑到村后大李子树下,求告胎儿说:“儿啦,我怀你都两年多啦,该生了。”胎儿说:“天长严没有?牵骆驼的来了没有?”母亲说:“天没长严,牵骆驼的没来。你老是问这弄啥?”胎儿说:“时候不到,我还不能出世。”
八十一个年头过去了,吃李子怀孕的姑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走进自己的屋子,坐在床上,问肚里的儿子说:“儿啦,我的冤家呀,整整八十一年啦,你还不该出生吗?”儿子又问:“天长严没有?牵骆驼的来没有?”当母亲的心里想:“天还剩东北角一块没长严,牵骆驼的至今没来。他老问这两句,还说不能坑害我,到底是怎么啦?唉,管他坑害不坑害哩!我就说天长严了,牵骆驼的来了。”想到这,就对肚里的儿子说:“天早长严了,牵骆驼的也来了,你快出生吧。”话刚落音,儿子就顶断母亲的右肋,从里边拱出来了。咦!原来是个白胡子小老头儿!连头发和眉毛都白了!
母亲右肋流血不止。儿子见牵骆驼的没来,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他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哭着说:“母亲大人,牵骆驼的没来,我也没法撕下骆驼皮补在您老肋上。这该怎么办呢?”说着,双膝跪下,给母亲磕了三个响头。母亲说:“儿啦,别哭了,我不埋怨你。你是为娘吃李子怀孕生下的,那李子又像两个耳朵合成的,娘给你指姓起名,唤作李耳吧!临死之前我没别的话讲,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娘进入九泉之后,你在尘世之上,做个好人,也就不枉我怀你八十一载了。”说罢,绝气而亡。李耳跪在母亲尸首旁边,好生痛哭了一场。
因为李耳出生时是老头儿模样,后来人们就把李耳称为老子。
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认识老子其实就是认识道家思想的精髓,后人正是据此神化了老子出世。
山东东明县的庄子传说涉及庄子对自然和人生的态度,其中妻亡后的“鼓盆而歌”和“以天地为棺椁”的传说最能体现庄子的生死观。《老子收徒的传说》体现的则是道家的自然辩证法思想。
庄子小时候,听说苦县的老子是个大学问家,就去苦县,要拜老子为师。
庄子来到苦县,找到老子讲学的地方一看,一群人正围着听讲哩,他赶忙挤进去向老子行礼。老子问他:“你是哪里人?来找我干啥?”庄子说:“我是宋国的庄周,来拜你为师。”老子说:“好,我收你这个徒弟,坐下听讲吧。”
老子继续讲。当讲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时,庄子坐不住了,心里说,乐就是乐,乐咋还能生悲哩?否就否,否跟泰有啥关系,八下里不挨气儿,净是胡扯!想到这儿,他站起来就走了。
庄子往回走时,路过一片桃林,只见桃花盛开,景色美极啦!他心里高兴,蹦着跳着倒退着走,没想到“扑通”一声,掉进了井里。还好,水不大深,只喝了几口水就站稳脚了。
可井水透骨凉,他就想:自己该冻死在这里了。唉,真是乐极生悲呀!可又一想,我不能等死呀,得往外爬。他扒着个砖洞儿往上爬,无意间摸到一个硬东西,拿出来一看,是个玉石蛤蟆。
这时,有一群人追小偷追到了井边,往井里一看,发现了庄子,就把他拉了上来。见他手里拿着玉石蛤蟆,就夺了过去,把他吊在树上打。
原来这玩意儿叫“玉蟾蜍”,是本地姬员外家的传世之宝。管家发现宝物被盗,就派人四下追赶。他带人追到这里,见玉蟾蜍在庄子手里,就把庄子当成了贼。庄子正叫着冤枉哩,小偷被逮住了,这才消除了误会。这个玉蟾蜍就是小偷藏在井里的,姬员外知道冤枉了庄子,过意不去,就拿白银三百两向庄子赔情。庄子这时想起老子说的“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才感到老子了不起,又一路小跑赶回苦县,向老子认了错。老子正式收他为自己的徒弟。
在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中,儒、道两种文化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候两种文化会同时浸润到同一民间传说中,呈现出文化杂糅的特色,泰山传说就体现出了这种杂糅的文化特色。
(三)朴素、美好的情感和道德诉求
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也从不同的侧面表达了下层民众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朴素的道德诉求。“孟姜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其中塑造的孟姜女形象与望夫山、望夫石一样,从某一侧面表达了下层民众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自由、和平生活的向往。“梁祝传说”“牡丹传说”“虞姬桥的传说”“燕子楼的传说”传达了下层民众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求。“梁祝传说”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千古爱恋为民众历代传颂,家喻户晓,被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中国传统爱情颂歌的典范之作。
相传在晋朝,汝南县为汝南郡。就在汝南郡南六十里有一小马庄(今马乡镇)。小马庄北十八里有一祝庄,南十八里地有一梁庄,梁庄东北处有村叫曹桥。
梁庄有一个公子姓梁名山伯,字信章,为求功名,到红罗山书院读书。想不到马庄北十八里祝庄的祝英台也女扮男装,来此读书。正巧,马庄马员外之子马文才,字士荣,也来此读书。梁山伯家境贫寒,学习十分刻苦,人长得年轻英俊,十分儒雅。祝英台原是祝庄祝员外的女儿,长得妩媚动人,天资聪颖,化名祝九弟。在和梁山伯同窗三载中,祝英台深深地爱上了梁山伯。可梁山伯并不知她是个女儿身。在一次挑水时,祝英台不慎被水浇湿了鞋子和衣衫。师娘让英台到房里换衣服,无意间从小脚上发现了英台的女儿身,英台才不得已告知了师娘。谁料隔墙有耳,正巧这番话被藏在外面的马文才听到了。马文才是马庄马员外的公子哥,生性浮浪,专好拈花惹草,早就怀疑祝英台是女的。从此以后,他就想方设法接近祝英台,并极力纠缠不休。
祝英台十分厌恶这个纨绔子弟,借口回家看望老人,向师娘道别下山。她暗地里告诉师娘,自己爱上了梁山伯,央求师娘从中做媒,并将自己的蝴蝶玉扇坠交给师娘,让她转交给梁山伯。梁山伯和祝英台双双离开红罗山,十八里相送,祝英台借机会向梁山伯诉说衷肠,一会把自己比作女娥皇,一会儿把自己比作雌鹅,一会儿又把两人比作鸳鸯,可梁山伯生性憨厚,全然不解其中的意思。最后分手时,祝英台说自己家中有个九妹,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尚未婚嫁,有意说给梁山伯,如果梁山伯同意,可在一七、二八、三九、十五到祝家求婚。梁山伯答应了。
二人分手以后,祝英台刚到家,马文才就让家人到祝家求婚,并送了很多的聘礼。祝英台的父亲祝公远觉得马文才出身名门,门当户对,决计把祝英台许配给马文才。祝英台尽管不同意,怎奈父命难违,只能以泪洗面。这时师娘听到消息,赶到梁山伯家,将蝴蝶玉扇坠交给梁山伯,并告知梁山伯,祝九弟名叫祝英台,原本是个女儿身。
梁山伯恍然大悟,急忙赶到祝庄去求婚。可祝英台已许配了马文才,准备七月十五迎娶呢。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楼台相会,痛哭流涕。楼台相会后,梁山伯痛别祝英台,回到家中后重病在身,卧床不起,竟日重一日。梁山伯的娘赶到祝庄,见到祝英台,告知梁山伯的病情。英台大哭,并将自己的头发割下来,交给山伯的母亲,让她在山伯死后,将自己的青丝放入山伯怀中,一同埋葬。
几日后,梁山伯死去。七月十五日,马文才迎娶祝英台,途中经过梁山伯的墓,祝英台毅然下轿哭祭梁山伯,直哭得天色惨淡,暴雨倾盆。祝英台因伤心欲绝,哭死在山伯墓前。家人感念祝英台的情义,决定把她厚葬在山伯墓的东边,让他们永远在一起。
当地人很敬重梁祝的爱情,就把这件事编成了故事、戏剧、曲艺,到处传唱,并把故事的结尾编成:梁山伯的墓裂开了,祝英台就跳进墓去,马文才为拉住祝英台也跳了进去,墓合上后,从墓中飞出白、黄、花三只蝴蝶,白的是祝英台,黄的是梁山伯,花的是马文才。
后来,在人们的一片指责声中,马文才一家感到无地自容,灰溜溜地搬出了马庄。
1700多年以来,马乡的人民到处传颂着梁祝的爱情佳话。
除去对小儿女情愫的倾诉之外,淮海地区的民间传说也不失其家国情怀,调查组搜集到的流传于连云港赣榆地区的“徐福东渡传说”传达的就是下层民众希望国际睦邻友好的愿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梦想得到长生不老之术,并抓来许多方士,因他们无法保证从三神山得到仙药,结果一个个都被杀了。徐福听说后,便主动上书要求出海寻找仙药。秦始皇非常高兴,便命徐福入海。不久,徐福回来说,他见到了神仙,神仙嫌礼太轻,需要漂亮的童男、童女和各种工具及粮食种子作为献礼,才能得到仙药。秦始皇遂派500名童男、童女随徐福再次出海。第二年,秦始皇二次东巡,没能找到徐福;他第三次东巡时,已是十年之后,终于见到了徐福,徐福说本来就要拿到仙药了,但是海上有大鱼护卫仙山。于是,秦始皇亲自率领弓箭手到海上与大鱼搏斗,杀了一条大鱼就回去了。徐福带着求仙船队漂洋过海,从此,再未回到中原。
相传徐福的船队在日本岛登陆后,向当地传播了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历代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韩国至今也举办纪念徐福的活动,徐福东渡已被认定为中、日、韩友好交往的开端,徐福也成为三国人民友好的化身。
淮海地区民间传说体量巨大,其所传达的情感和道德诉求也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性。“麒麟传说”是中华民族祥瑞文化的化身;“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中国龙文化的千年传承和发展,表达的都是下层民众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鲁班传说”和“杞人忧天传说”弘扬了极具现代价值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居安思危的现代思想;“陶朱公传说”倡导了富而好德的儒商文化……这些美好、朴素的道德诉求和价值追求在今天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