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西方古代的艺术设计
2.2.1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工艺美术
西方原始时期的设计经历了与中国原始时期设计大体一致的过程,都是从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发展过程。从西方考古发现的原始洞窟壁画来看,原始人的绘画题材多是人像和动物,以及生产和狩猎的内容,这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描绘是集社会性与宗教性于一体的。另外,在原始社会时期,西方的先民们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苦劳作,设计和制作了无数的工具与生活器具。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为了狩猎,他们制作出了带动物形象的投枪器;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500年的地中海沿岸和克里特岛就已经出现了陶器,并且器型多样,还带有简单的装饰;新石器时代中期,还出现了彩陶。距今约三四千年的“爱琴海文明”时期,克里特岛就盛产陶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陶器以希腊最负盛名,古希腊人制作的黑绘、红绘和白底彩绘陶器不仅表现出了人们高超的制陶工艺,而且其绘饰艺术成就也很突出。古希腊人生产的陶器除了满足本国需求之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公元前6世纪中叶以后,产于雅典的陶器甚至一度垄断了国外的市场。古希腊陶器工业的发展可以分为5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出现了不同装饰风格的陶器,它们分别是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的几何纹样陶器、公元前7世纪的东方风格陶器、公元前6世纪的黑绘式陶器、公元前5世纪上半叶的红绘式陶器以及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的彩绘式陶器,其中,红绘式陶器是古希腊制陶工艺发展的顶峰(见图2-36)。
古希腊除了制陶工艺以外,青铜工艺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按其装饰风格来看,古希腊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为前期,此间的青铜制造工艺受古埃及艺术的影响十分明显,作品装饰上多用圆、三角、折线、平行线等几何纹样,即使动物和人物造型也都统一在这几种几何纹样之内。如人的上半身、动物的颈、肩皆概括为三角形,臀部和股部都被塑造成圆弧形,这使作品形式单纯,表现有力,增强了装饰性和观赏性(见图2-37)。自公元前6世纪起,日趋繁盛的古希腊青铜工艺进入后期,此间其装饰手法开始以写实为主,并出现了不少较大的器型(见图2-38)。
图2-36 红绘式搏斗陶瓶(约公元前515年)
图2-37 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青铜神像》
图2-38 《里切亚青铜雕像》
随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帝国的建立,整个西方工艺美术的发展中心随之从古希腊转移至古罗马。古罗马工艺美术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社会历史阶段:公元前10世纪至前6世纪的埃特鲁利亚文明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1世纪的共和时期以及1世纪至4世纪的帝国时期。其中,帝国时期是古罗马工艺美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陶艺、玻璃工艺、金属工艺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就整体而言,不论是埃特鲁利亚文明时期还是共和时期,它们都浸染了古希腊艺术的色彩,不过到帝国时期,古罗马的工艺美术越显现出自身鲜明的特色。比如,以神话和风俗人物为主体的装饰显示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在材质和造型上趋于宫廷贵族的审美,在表现奢华奔放的同时又延续了古希腊艺术中重视和谐典雅的古典美原则等。
与古希腊陶器相媲美,且在古罗马工艺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古罗马的银器工艺,工匠们为贵族阶级设计和制作了大量用于生活的餐具与首饰。早期古罗马银器的浮雕装饰主题多为希腊神话,此外,《荷马史诗》中的内容和民间风俗、哲学家和诗人肖像等人像装饰也很多,再有就是动物和植物装饰。其浮雕的装饰手法大多是先对薄薄的银板进行捶打制作,然后再以雕金技法加以点缀(见图2-39)。2世纪至3世纪,古罗马银器工艺进入发展后期,其作品由自然主义的描绘转为重装饰的表现,除几何纹外,人物表现和空间表现也呈平面化。另外,在银器上用乌金进行镶嵌的技法也很盛行,其装饰效果更加繁丽(见图2-40)。
图2-39 东罗马银盘(约公元3世纪到4世纪)
图2-40 古罗马时期采用乌金镶嵌的银器
作为古典艺术的代表和古代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世界文明史留下了许多高大宏伟的建筑。世界著名的雅典卫城建筑群(见图2-41)堪称是人类高超的建筑技术与审美要求的完美结合的典范。人们通常把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子、额材和檐部的形式、比例相互结合所形成的程式法则称为柱式,其中主要包括三类: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现存的建筑物遗址主要就是神殿、剧场、竞技场等公共建筑,其中神殿作为一个城邦的重要活动中心,它也最能代表那一时期建筑的风貌。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在形式上也具有了宗教性特征,总之,古希腊神殿建筑的庄重典雅、和谐壮丽以及它崇高的美给世界建筑美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积累。
2.2.2 欧洲中世纪的工艺美术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欧洲奴隶社会的结束,封建制度的确立。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封建国家的基督教会在思想意识的各个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支配着中世纪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这一时期,设计艺术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上帝是最高的存在,现世美则完全被否定,这清楚地反映在工艺品的形式和内容等各个要素之中。设计的目的是直接为基督教统治服务的,为一切向往天堂的人服务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成为中世纪工艺美术的主要装饰题材,那些直接为宗教服务的祭坛装饰、圣书函、遗物箱和十字架等器物与造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作品的风格大都强调神圣与威严,基调低沉凝重,表现出冷峻而肃穆、庄严而压抑的气氛。
图2-41 雅典卫城
在宗教统治和影响下的设计领域,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着中世纪设计的是哥特式手工艺和哥特式建筑。哥特(Gothic),原指哥特人,属西欧哥特风格日耳曼部族,最早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世纪至15世纪)的艺术风格,它的起源是来自曾于3世纪至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欧洲人所说的“哥特”其实含有“蛮族”的意思,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崇尚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人将哥特式美术样式视为“蛮族的艺术”。然而抛开历史的成见,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手工艺等方面的哥特式艺术是欧洲中世纪设计艺术的顶峰,设计艺术手法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同时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它发源于12世纪的法国,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16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尖形拱门以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的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最负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见图2-42和图2-43)、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图2-42 德国科隆大教堂
图2-43 科隆大教堂内部的彩色玻璃窗
哥特时期的欧洲金属工艺真正走向了成熟,从技法上来看,尤其是后期在金银薄板上收挑的人物和鸟兽,凹凸分明,形体准确,显示出高超的工艺技巧,有的作品还在浮雕式的形象上饰以半透明状的珐琅,这种“珐琅—镶嵌”技法颇具特色(见图2-44)。欧洲中世纪的玻璃工艺在哥特时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相较于实用功能的玻璃制品,用于教堂装饰的玻璃工艺更多。然而不论是玻璃器具还是教堂玻璃窗,皆以彩绘纹样进行装饰,器具造型单纯而坚挺,装饰庄重大方,色彩对比强烈,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见图2-45)。
图2-44 圣遗物箱
图2-45 玻璃圣物容器
14世纪后,哥特式建筑上的装饰纹样开始被应用于家具,框架镶板式结构代替了用厚木板钉接箱柜的老方法,出现了诸如高脚餐具柜和箱形座椅等新的品种。哥特式风格家具的主要特征是层次丰富和精巧细致的雕刻装饰,最常见的有火焰形饰、尖拱、三叶形饰和四叶形饰等图案。中世纪的哥特式风格家具,多为当时的封建贵族及教会服务,其造型和装饰特征与当时的建筑一样,完全以基督教的政教思想为中心,旨在让人产生腾空向上与上帝同在的幻觉,造型语义上在于推崇神权的至高无上,期望令人产生惊奇和神秘的情感。同时,哥特式风格家具还呈现出了庄严、威仪、雄伟、豪华、挺拔向上的气势,其火焰式和繁茂的枝叶雕刻装饰,是兴旺、繁荣和力量的象征,具有深刻的造型寓意性(见图2-46)。
图2-46 中世纪哥特式风格的座椅
2.2.3 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
在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先后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力图打破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统治,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人文主义传统。在这场前后延续了两百多年的运动中,文艺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对后来的欧洲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文艺复兴时期的工艺美术颠覆了中世纪工艺美术的宗教性质,一改之前的刻板作风,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工艺美术中汲取营养,艺术家表现出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高涨的热情,他们一方面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设计中继承与发展艺术法则和工艺思想;另一方面借助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导和满足了当时人的物质和审美需求。在这一时期推出的大量新的、对后世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设计作品中,不乏许多青史留名的艺术杰作,它们一般具有庄重典雅、和谐含蓄、充满古典意蕴和世俗情调的风格特征。此外,这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在材料运用、制作工艺、表现题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和突破,可谓品种繁多、材质丰富、制作精良、成就辉煌。
文艺复兴时期,工艺造物和设计更紧密地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宫廷建立了自己的工坊满足自身的需求,工艺美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如意大利仅家具制造就出现了佛罗伦萨、罗马、威尼斯三个生产制造中心,胡桃木柜和扶手椅等成为当时优秀的设计作品。扶手椅以佛罗伦萨质量最优,以四根平直方脚为特征,前腿正面和椅背雕有精美的纹饰,有的以天鹅绒或皮革等做垫饰(见图2-47和图2-48)。法国巴黎的家具设计注重整体性,装饰的华美和造型的和谐成为其显著特点(见图2-49)。而此时英国的家具设计则趋于简洁明快,风格劲挺刚健。从文艺复兴时期家具设计风格的整体演变来看,早期的意大利家具工艺主要吸取了古代家具造型的某些因素,同时又赋予了其新的表现手法。这尤为明显地反映在对建筑物装饰局部的模仿上。当时意大利式的箱柜就装饰着建筑似的檐板半附柱和台座。但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充分利用绘画、嵌木、雕刻和涂金的石膏浮雕等手法,它们掩盖了对建筑装饰生硬模仿的感觉。自16世纪文艺复兴中期以后,佛罗伦萨的家具设计日趋豪华精美,已基本上失去了文艺复兴早期简洁单纯的特征,更为后来的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家具设计奠定了风格基础(见图2-50)。
图2-47 意大利16世纪的折叠扶手椅
图2-48 文艺复兴盛期的扶手椅设计
文艺复兴时期,陶制品因其低廉的价格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因而被大量生产,佛罗伦萨、锡耶纳、博洛尼亚等都是著名的制陶业盛地。这一时期的意大利陶工艺品被称为马略卡式陶器,这种陶器成型后素烧,然后施白色陶衣,彩绘后经二次烧成,纹饰色彩以黄、青、绿、紫为主,早期纹饰多为植物、鸟兽、纹章等,晚期纹饰以神话故事、人物、日常生活等场景为主(见图2-51)。意大利马略卡式陶器于1530年传到法国,影响巨大,但自16世纪后期,法国陶器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田园风格”陶器成为其代表作(见图2-52)。此外,玻璃制品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重要设计成果,意大利的玻璃生产中心是威尼斯,其玻璃工艺不仅全面继承了欧洲传统玻璃工艺的精华,同时还受到当时先进的伊斯兰玻璃工艺的影响,如高脚酒杯、碗、盘的设计,装饰以神话故事和人物为主,具有很强的绘画性(见图2-53)。受威尼斯玻璃工艺的影响,法国、英国也纷纷采用威尼斯玻璃工艺进行生产。
图2-49 16世纪早期法国的餐具柜
图2-50 文艺复兴晚期的一对扶手椅
图2-51 14世纪后期意大利生产的马略卡式执壶
图2-52 法国14世纪至15世纪的彩绘鱼鸟纹陶盘
图2-53 16世纪的威尼斯玻璃高脚杯
2.2.4 巴洛克、洛可可时期的工艺美术
“巴洛克”一词原意为“畸形的珍珠”,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于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在17世纪的欧洲普遍盛行,是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标新立异、活泼奔放的极端浪漫的艺术效果,如家具设计,用曲形弯腿取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方木和旋木造型的腿,造型夸张;奔放的涡形装饰表现出一种流动性,深受贵族阶级的喜爱。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期盛行的设计风格称为“洛可可”,它是“巴洛克”风格的延续和变异。其特征是纤细柔美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自然主义的装饰题材与夸张的色彩组合在一起,如家具设计,其腿部不仅弯曲而且更为纤细坚挺,受中国清代设计影响,饰面多采用贝壳镶嵌和油彩镀金,并广泛采用油漆髤饰。
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其大多表现于皇室宫廷内,如建筑、皇室家具、服饰和餐具器皿等。巴洛克建筑是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以及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当然也有装饰堆砌过分之嫌,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见图2-54)。巴洛克风格家具的主要特色是强调力度、变化和动感,沙发华丽的布面与精致的雕刻相互配合,把高贵的造型与地面铺饰融为一体,气质雍容。巴洛克家具利用多变的曲面,采用花样繁多的装饰,做大面积的雕刻或者是金箔贴面、描金涂漆处理,并在坐卧类家具上大量应用面料包覆。繁复的空间组合,与浓重的布局色调,把每一件家具的抒情色彩表达得十分强烈(见图2-55)。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它起源于上层社会的需要,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喜欢用弧线和S形的装饰风格,尤其爱用贝壳、旋涡、山石作为装饰题材,天花板和墙面有时以弧面相连,转角处布置壁画。为了模仿自然形态,室内建筑部件往往做成不对称形状。室内墙面粉刷,爱用嫩绿、粉红、玫瑰红等鲜艳的浅色调卷草舒花,线脚大多用金色。洛可可建筑艺术特征是轻结构的花园式府邸,逐渐摒弃了巴洛克那种雄伟的宫殿气质,室内应用明快的色彩和纤巧的装饰,家具非常精致而偏于烦琐,反而不像巴洛克风格那样色彩强烈,装饰浓艳(见图2-56)。其中,洛可可家具以其不对称的轻快纤细曲线著称,以回旋曲折的贝壳形曲线和精细纤巧的雕饰为主要特征,以凸曲线和弯脚作为主要造型基调,相对于路易十四时期庄严、豪华、宏伟的巴洛克艺术风格,洛可可风格的家具打破了艺术上的对称、均衡、朴实的规律,以复杂自由的波浪线条为主,饰以纤细柔美的植物纹样,形成了一种轻快精巧、优美华丽、闪耀虚幻的效果(见图2-57)。
图2-54 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
图2-55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豪华型家具
图2-56 洛可可风格的室内设计
图2-57 18世纪的嵌瓷漆饰青铜镀金宝石箱柜
2.2.5 欧洲近代的工艺美术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不仅使人类的生产方式从手工走向大机器生产,而且也导致了新的设计思想和方式的产生。面对大机器生产,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设计作为专业在这场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应运而生。但是18世纪至19世纪的产品设计可以说是处在一个不成熟的变革时期,新与旧的产品形式、风格交替,有时是相当矛盾和混乱的。这个时期的设计既有古典主义设计的影子,又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在宫廷审美和大众审美,在贵族权势和平民需求之间,艺术设计随着欧洲社会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变革也在逐步形成新的一套美学原则。
在19世纪,包括大型交通工具如蒸汽机车、客车车厢、机床、自行车乃至家具、日常用品的一些设计,都已出现了注重功能与形式结合、统一的作品,虽然有的设计采用的形式还是传统的装饰形式,并不能与功能相一致,但注重设计和形式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一些产品甚至开始出现自己的美学风格,如马车内饰设计对室内设计风格的借鉴等。在19世纪的设计史上,美国的设计引人注目。从19世纪开始,美国超越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新型的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美国制造体系”,并规范着设计的开展。与欧洲相比,美国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以致当时的设计产品在外观上是有些粗糙的。如1851年美国人设计的胜家缝纫机,朴素实用却有些丑陋(见图2-58)。另外,在诸多设计领域,最能体现美国设计水平的是汽车设计,亨利·福特在1903年创建了福特汽车公司,1908年推出了造型简洁、结实、易于修理的T形小汽车,1914年实现了流水作业,标志着汽车设计实现了标准化、经济化(见图2-59)。
图2-58 1851年的胜家缝纫机
图2-59 20世纪初美国福特公司生产T形小汽车的流水线
自工业革命开始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艺美术创作陷入了混乱局面。一方面,由于机械生产的问世,导致片面追求产量而忽略了设计要素;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逐利使得工艺品的设计仍旧停留在手工艺生产阶段。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工艺品的设计质量明显下降的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以拉斯金为代表的一些优秀的艺术家、批评家对欧洲工艺美术的衰落痛心疾首,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意见和改革意见。
1888年,在威廉·莫里斯(见图2-60)的组织和领导下,英国成立了“艺术与工艺展览协会”,进而形成了一场颇具声势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它不仅在英国设计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而且迅速风靡整个欧洲大陆。莫里斯对于新的设计思想的第一次尝试是对他的新婚住宅“红屋”的装修,这深刻实践了拉斯金艺术为生活服务的思想(见图2-61)。1861年,他与好友马歇尔·福克纳成立了一家从事室内设计和装饰的美术装饰商行,从事家具、刺绣、地毯、窗帘、金属工艺、壁纸等用品的设计,这是设计史上第一家艺术家从事设计生产的公司,因此具有里程碑意义。此外,他还组织了一批艺术家为生活而设计,产生了大量风格全新、品质优美的产品。莫里斯广泛涉及设计领域,当然他最关心的还是染织设计,他的这类设计大多以自然中的植物为题材,花枝烂漫而生机盎然(见图2-62)。这种清新朴实的自然气息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期的最后10年到20世纪初期的前10年间,是西方古典主义进入现代主义的转折和过渡。它首先从法国开始,之后蔓延到欧洲其他国家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场运动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几乎波及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具有自然优美曲线造型的艺术杰作。“新艺术运动”的美学特征是像植物的卷须和风吹斜烟似的平滑的曲线。因此,在建筑装饰上追求简洁而且尽量减少浮饰。建筑物内外的墙面、栏杆、窗根以及家具等装饰以螺旋形、波浪形及扭曲的形状为主,大量使用铁艺构件,这与古典主义有条理的结构及新哥特式风格的呆板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2-63)。在“新艺术运动”中,建筑设计在西班牙呈现出强烈的极端主义风格,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在1900—1910年,安东尼·高迪在新艺术运动风格的激发下设计的米拉公寓(见图2-64)避免采用直线和平面,连建筑外部的装饰墙体也被加工成为一种岩溶地质的感觉。法国建筑师吉玛德设计的巴黎地铁站入口,金属的应用自如而生动。在地铁入口的设计中,吉玛德运用了标准的金属构件,进行组合形成不同的尺寸和形状,这些基于整体视觉元素的处理,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的(见图2-65)。分离派的代表设计师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列宫(见图2-66)负有盛名,整个宫殿采用了混凝土和金属构件,在细节部分有少数精致的装饰,采用豪华的材料和严谨的几何形状装饰物,使室内设计显得非常规整。这一切都表明霍夫曼的设计已经初显出了现代主义的朴素风格。
图2-60 威廉·莫里斯
图2-61 威廉·莫里斯设计的“红屋”
图2-62 威廉·莫里斯设计的挂毯
图2-63 霍塔旅馆室内设计
图2-64 安东尼·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
图2-65 吉玛德设计的巴黎地铁站入口
图2-66 霍夫曼设计的斯托克列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