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课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卢梭、杜威的教育观在现当代教育中的运用

一、顺应天性——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启示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卢梭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这一思想贯穿其教学著作《爱弥儿》。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对自然人性、理想人格的培养等方面。卢梭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

(一)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

卢梭认为,自然规律支配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决定一个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人”。“自然人”是不受传统约束、天性自由发展、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完全为自己而生活”。任敏,冯文全.卢梭自然教育思想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自然人”有正确的判断力和思想,有多种劳动本领,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职业或地位。总的来说,自然教育要培养身体强壮、心智健全、能仁能爱的人,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旋涡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旋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二)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内容

受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欧洲的教育一度注重脱离现实的书本诵读和脱离事物的纯粹思辨。卢梭极力反对空洞的文字说教,他认为纸上谈兵式的书本教育实为人类的灾祸。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引领儿童从现实中探索真理,追求真正有用的知识。

(三)注重行以求知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强制儿童接受传统,反对学生必须服从教师权威,提倡师生共同活动。在智育过程中,卢梭认为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判断的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工具。黎军,张大玲.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6).卢梭提出几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第一,启发式教学方法。卢梭反对注入式教学方法,反对被动、机械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他认为教师应该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和需要的教学方法来诱导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第二,循序渐进原则。卢梭认为儿童的学习应循序渐进,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教育不能贪多求快,超出儿童的身心负担能力。第三,因材施教原则。卢梭注意到儿童天性的差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他指出,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自己的形式去指导它。所以教师“在选用教导方法时,要研究每个儿童特有的天性,而要研究每个儿童特有的天性,就要研究其天性得以表现的具体环境”。滕大春.卢梭教育思想述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可视为教育领域中人的内在本性的发现。同①。他指出,教育要把儿童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性别差异等儿童作为人的“内在自然”的发展表现,作为确定教育内容原则、方法的出发点和根据。

二、响应儿童——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启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是传统教育的改造者,是新教育的拓荒者。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他提出的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生活中心、经验中心“新三中心论”,区别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旧三中心论”。

(一)儿童中心论

杜威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指出,传统教育给儿童的正常发展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在批判传统教育中教师绝对权威、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同时,提出一切以儿童为中心。杜威认识到教育面对的是有思维和感情的人,所以他主张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让儿童从传统教育的“静听”中解放出来。他要求彻底解放儿童,选择与儿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育内容,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尹爱英.杜威的“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及现实启示[J].安徽文学月刊,2009(3).

(二)教育的本质

杜威从实用主义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有关教育本质的三个命题。第一,“教育即生长”,即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儿童的本能生长。儿童生长是儿童机体内在条件与外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儿童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教育要发现儿童生长的需要和时机。第二,“教育即生活”,即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在论述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时,杜威指出:“倘若要我点出对教育精神的所有改革中最需要的改革,我会说‘停止把教育纯粹当作后来生活的准备,把它打造得具有当前生活的全部意义。'”杜威.杜威全集(第4卷)[M].王新生,刘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联,强调教育要关注儿童当下具体、现实的生活。第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即在教育过程中,主要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得经验。杜威认为,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的主动活动使其不断获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使经验不断改组或改造的过程。

(三)课程与教学

活动课程。杜威认为:“决定学习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第2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课程的组织必须围绕着儿童的需要和经验,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教材。“从做中学”原则。杜威认为教育要让儿童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事的基础上发展儿童的思维,使其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同①。“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知识习得与生活活动相联系。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强调教育要尊重儿童的兴趣、经验,教育要与儿童当下的生活相联系,让儿童在活动中成长,“从做中学”,在“做”中发展。

三、安亭小学,让学生个性彰显出来

应该说,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都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的一切措施应以儿童的需要、能力和兴趣为依据。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教育思想又发展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与教学从“自然”扩展为“生活”。总结上海乃至全国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发现,现代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的教学,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与需求。

(一)契约学习——学校、家长、学生三位一体

1.契约课程

学习契约是一份由学生与教师共同协商并拟订的书面协议。学生与教师口头协商亦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只是这会对学生的自制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契约规定了学生学习的目标、达到目标的方法和策略、活动进行的时间、完成活动的证据及确认这些证据的标准等,是组织、实施、监测和评价学习活动的依据。简单来说,学习契约就是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的书面协议或者保证书。

契约课程是一种个别化与自我导向结合的课程。它使学习者无论何时何地均能以自动自发的态度,与他人合作或独立完成学习目标,按契约进行学习,并与教授者一起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效果进行检查。通过制定学习契约进而进行契约课程学习,学生能根据学习需求更主动地整合学习资源,达成学习目标,取得更大的学习成效。契约课程使学生明白“我想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如果我做不到这些,我违反了自己的协议,我就失败了”。这类课程,学校多以社团活动形式实施。

2.契约课程在小学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以合唱团为例

在每学期开学初,合唱团的辅导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开展摸底式的技能大比武,主要有气息、音准、节奏三大方面的测试。

通过测试,学生可对自己的能力有所了解,继而结合测试情况,在教师下发的表格中填写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目标及其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每次训练,教师都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练习自己希望提升的项目。每个月末,教师都会组织测试,让学生直观了解自己的进步项与薄弱项,设定下一个月的短期目标并在下一个月的训练中为之努力。

合唱团共分三个声部。每个声部设立声部长,声部长负责督促学生自主训练,并在每次训练结束前将各声部的训练情况报给艺术总监。艺术总监将声部长报上来的各声部的训练情况汇总报给社团辅导老师。社团辅导老师偶尔外出不在时,学生也可按照此模式自行训练。

每次教授新歌后,教师会布置相应的预习与复习作业。学生则通过QQ群上传完成作业的音频,以便教师跟踪检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督促学生复习当天排练的曲目,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协助学生完成QQ群上传演唱作业的任务。教师在开学初与学生签订的学习契约中也包含了有关家长的内容。一个孩子的学习进步与三方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同时,当孩子出现学习进度慢或者退步的情况时,教师则会对照开学初签订的学习契约,找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契约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学习契约签订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寻找学习资源、学习方法,自主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最大限度地实现契约规定的学习目标。契约教学使学生有了充分的自由和权利,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互助学习——异质学习共同体

1.互助课程

互助课程指学习主体从“学习个体”转向“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课程。它以2至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为学习主体。与同年龄层的同质小组概念相对,异质小组是指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编排而成的学习共同体。异质小组的编排依据是学生生活经验的差异性。所谓差异性,即学生的多样性。同年龄层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学习风格。学生的差异绝不是课堂教学的负担,因为没有差异就没有对话,没有对话就没有课堂。互助课程直视这种差异性,通过组员间的互动和组际间的竞争,帮助学生与在种种意义上和自己不同的组员进行交流,拓展并加深学生个体的自我世界。它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学生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互助课程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和全组成功的方法,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成目标。”共同学习包括六个基本要素:(1)混合编组;(2)有组织地相互依赖;(3)小组共同讨论、解决难题;(4)个人责任感,每个人承担自己的任务;(5)在小组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气氛;(6)集体受奖、成功机会均等。这几个基本要素贯穿共同学习过程的始终,是互助课程思想的集中体现。个体的成长又促进了合作小组的成长,两者之间动态的良好循环模式使互助课程得以继续发展。这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发展的原动力。

2.探索互助课程模式

为了能更深入地探索互助课程模式,从而真正地改变课貌,提升课质,实现课效,我们开启了互助课程研究之路。

第一阶段:学校成立了项目组,招募了一批积极进取且致力于教学研究的教师。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学校积极组织项目组教师外出取经。

第二阶段:教师投身互助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个阶段的工作内容主要有两项。第一,合作小组的建立。合理分组才能让组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分组形式受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小组学习所处的阶段以及想要达到的学习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异质分组是常态,而同质分组则是根据需求临时变化的。第二,合作策略的训练。如坐庄法、三步采访法。教师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理清每个策略的合作思路,再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选择几个合适的合作策略,对学生进行培训。

第三阶段: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分别从本学科的角度切入,进行互助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学校不定期组织项目组教研活动,鼓励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与困惑。

3.语文学科的实践与研究——以互助课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教学片段】组合创作,展现集体结晶

教师引入组合创作这种小组合作写作方式,即学习小组合作完成一篇作文。以《快乐的春游》一文的写作为例,第四小组经过讨论交流,根据个人特长分配了任务。善于把握中心的小吴同学主要负责撰写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酷爱旅游的小琛同学重点描绘景点景色;而游玩的经过则由善于渲染气氛的小王同学以及情感细腻的小史同学合作完成。

组合创作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作文的质量,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让学生不再为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而发愁,还使学生学会了许多写作的方法,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这样的组合创作是适当的,偶尔的合作是为了学生更好的独立。

(三)选择学习——激发兴趣,尊重个性

1.选择课程

选择课程就是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特长潜能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的课程。它属于校本拓展课程范围,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实施的一门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以人为本,对于学校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课程,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

2.选择课程设置

在“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办学理念引领下,安亭小学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开发了一系列选择课程。

(1)课程目标

第一,在广泛参与各领域活动的过程中,尝试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有选择地学习与日常生活和社会密切相关的、浅显的现象和规律,初步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培养某方面的兴趣爱好。

第二,形成初步的选择意识,并能根据自身的爱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第三,体现学校的价值观,融入仁爱心、责任心、正义心、执行力、意志力、创造力的教育,培养学生向善的道德品质和向上的精神追求。

(2)课程设置

当我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校的文化背景和地域背景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组织一些课程,让每一个儿童充分自主地选择这些课程的时候,开发个体内在创造潜能、发展个体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个体的爱好与特长、培养个体健康的个性兴趣和审美情趣等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安亭小学选择课程设置如表1-1所示。

表1-1 安亭小学选择课程设置

(四)具身学习——特需学生的专属课程

1.迷你课程

学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进步。然而当下大多数课程都是一刀切,忽略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这既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大障碍,又让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从一开始就遭遇了学习的不公平。

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将身体活动整合到学习过程或学习环境之中,鼓励学生多通道感知经验,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理解概念、习得技能、学习知识。迷你课程的建构基于具身学习的研究。安亭小学创设的迷你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小”,相对于班级授课制,学生人数较少;二是“令人着迷”,课程内容是学生感兴趣、迫切需要的;三是“灵活”,教师用碎片时间进行教学,可以灵活调整课程内容。接下来以智力残疾学生、外籍学生和特长学生为例来简单呈现我校特需学生的迷你课程建设情况。

2.特需学生的迷你课程

(1)智力残疾学生的迷你课程

对智力残疾学生的研究表明,他们概括水平低,思维直观具体,缺乏思维的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只有与具体事物相联系才能理解各种事物。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他们会非常吃力,尽管教师付出很多的心力,但是他们的成绩依然不够理想。教师研究发现,在具身学习范式下,让智力残疾学生利用直观的蒙氏教具进行学习,整合“身体动作和经验”,参与投入性的具身学习活动,有助于加深智力残疾学生对数学抽象概念的理解。因此学校购进蒙氏教具,教师学习蒙氏教学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残疾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迷你学习,结对教师与数学学科教师联合对智力残疾学生进行学业评估,制定个性化课程方案。此外,校方组织召开微型家长会,让结对教师与家长签订课程服务同意书。

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学校发现蒙氏教具的迷你课程可以促进智力残疾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具操作练习,提高了智力残疾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中,潘同学在嘉定区随班就读学生“水果拼盘”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2)外籍学生的迷你课程

外籍学生受文化背景、语言差异的影响,在适应校园生活、完成学业任务等方面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如王同学是中德混血儿,从小在德国长大,汉语和英语水平都不高,仅限日常会话。他的外公外婆联系了学校,要求借读一年,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插班进教室没几天,王同学脸上便多了愁容,他实在无法融入师生的对话,宁愿待在图书馆看绘本,也不进教室。在对王同学进行三科学习基础评估后,学校为他提供了迷你课程。学校优先考虑他的语言发展需求,为他重新设计学习环境,让他走班上课。他上语文课时到一年级班级,上数学课时到二年级随班就读,上英语课和其他课时回到四年级班级,各科都有教师负责对接。此外,学校还通过“导师带教”和“同伴互助”形式帮助王同学更快适应学校生活。这个迷你课程得到了王同学妈妈的同意。

经过一个多学期迷你课程的学习,王同学既能进行最基本的日常会话,也能完成最基本的学业任务,与其他同学的关系更为融洽,与老师的关系也更为亲近。可以说,他已经很好地融入了学校这个大家庭。

(3)特长学生的迷你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课程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一年级的尤同学有语言天赋,可是在学校的校本课程菜单里,没有她感兴趣的课程。教导处与班主任和家长沟通后,对尤同学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发现,她虽然学业表现一般,但沪语基础扎实,有很强的表演天赋,曾有数十次的表演经历,还获过上海市沪语故事赛大奖,在沪语讲故事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学校没有这方面的师资,便聘请故事大王、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黄震良老师任学校社团指导老师。尤同学拜黄震良老师为师,接受示范、观察、模仿、展示、指导和练习等具身学习,天赋得到极大发展。她不仅成为安亭镇“百姓故事团”成员,获得文化部曲艺大奖,还开起了线下、线上沪语课,成为保护沪语传统文化的小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