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儿童的课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学校历史与发展瓶颈

一、安亭小学校史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前身为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黄渡分校附设小学班,校址在嘉定县黄渡镇吴淞江南。1927年,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黄渡分校改组为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1928年,江苏省立上海中学乡村师范部正式设立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1932年,上海中学停招高中师范新生,师范独立设校后,改名为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附小亦独立选址于黄渡中村,附设幼儿园,首任校长钱企湘。

1937年因为战争,黄渡乡师被迫停办,附小改名为中村实验小学。1946年,黄渡乡师于安亭兰塘复校,除保留黄渡中村的师范附小,称第一部外,在安亭兰塘师范部内亦设附小,称第二部,两部均系复式编制。1950年,黄渡中村的师范附小部分脱离师范,改名为中村中心小学,归嘉定县黄渡地区管辖。1953年附小更名为江苏省安亭师范附属小学,与原安亭中心校合并,扩为东西两部,东部校长沈玉麟,西部校长张良明。

1958年安亭镇被划进上海市,学校改名为上海市安亭师范附属小学。1961年学校西部(原安亭中心校)脱离附小,恢复为安亭中心校。1963年附小分出4个班,创立安亭联合职工子弟小学(后发展成安亭工区五七学校)。1968年,附小附设中学班。1975年附小与原普陀区管辖的安亭工区五七学校合并,两校中学部合并为新安中学,两校小学部合并为昌吉路小学(1978—1983年为县重点小学)。1985年,经上海市教育局批准,昌吉路小学恢复为安亭师范附属小学。

20世纪90年代初,学校校园占地7亩,建筑面积4111平方米,有25个教学班,学生1245人,教职工86人。小学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22人,二级教师36人,见习教师7人。青年教师约占在编教师总数的70%,学历达标率为93.5%。

自创办开始,学校坚持为农民子弟服务,让贫苦农民子弟免费入学。附小教师关心学生,治学严谨。1954年开始,安亭师范的一些优秀毕业生被分配至附小任教,充实提高了学校的师资队伍。1959年学校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学校,1960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文教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1956年朱鹏程校长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84年蒋蔚芳老师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优秀教师。1987年学校成立“学校、家庭教育协调委员会”,吸收地方政府领导、大企业负责人、居委会干部和家长代表等力量,承担宣传教育、信息反馈、关系协调、研究决策等职责。

1985年至1991年,学校共获团体及师生个人教育成果奖励300余项,其中全国级14项、市级66项、县级225项、镇级16项。1985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县文明单位、县卫生先进单位、县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县先进集体、镇先进党支部、上海市少先队银星大队、上海市体锻达标先进单位和上海市健康杯优良学校。

学校历任校长:寇蔚南、龚理天、水康华、王惠馥、张良明、郭鸣声、朱鹏程、沈玉麟、朱鸿鹉、汪云娥、王善俊、赵保全。

1992年8月,原安亭师范附小与安亭中心校合并,成立新的安亭师范附小。校址:一至三年级在昌吉路247号;四至六年级在东大街110号。1992年至1993年,校长缪涨雄,1994年至1997年校长樊玉华。1998学年,学校拆分。昌吉路校舍停用,学校整体迁至东大街110号,由于上海市安亭师范学校改制,故更名为上海市嘉定区安亭小学,沿用附小校史,校长陈志明;同时在泽普路58号新建上海市嘉定区紫荆小学,校长樊玉华。2001年10月,安亭小学迁至新源路828号。2003年8月至2011年8月,邹叶任校长;2011年8月至今,蒋明珠任校长。

二、学校发展瓶颈

安小从创办之初就以“使工农劳苦大众能受教育”为办学宗旨,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为办学指导思想,有着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文化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安亭小学的教育质量上乘,社会声誉良好。但随着安亭师范的撤销,安亭乡、安亭镇的合并,学校的更名,安小渐渐被上海教育界淡忘,甚至不再被看作安亭镇地区的“优质学校”。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让安亭小学重塑辉煌、再攀高峰?有鉴于安亭小学的文化历史,学校选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寻找引领安亭小学走出低谷的精神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校内涵。

“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沿用并发展开办之初的办学指导思想,将“生活教育”理念与当今教育改革实践结合,衍生出“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的教育理念。这一教育理念认为,优质教育应该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教育,学校应主动研究和适应儿童的需要,不仅赋予生活以教育的意义,还要将教育看作一种生活,让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受共同创造的美好生活。“向善向上”校训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学校认为“向善向上”即“德才兼备”,“向善”用于对待他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向上”用于要求自己、发展自我。在原有校训引领下的“三心三力”(即仁爱心、责任心、正义心、执行力、意志力、创造力)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心中有他人、学习有能力、实践有能力、创新有热情”的学生培养目标。

学校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一切帮助,而课程恰是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所以,“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就是课程建设。学校针对教育生活中儿童求知、审美、解决问题的需要,在课程建设中着重运用多种资源,满足儿童的求知愿望;在课堂教学中着力进行内容、形式的变革,建设“美的课堂”;在德育过程中着手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关注儿童的体验。

也正是在“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身为一校之长的我与安亭小学的老师们以课程为平台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促使安亭小学的课程建设逐步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试点推向全面、从学校迈向社区、从显性通向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