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不懂沟通害了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拒绝——对孩子该说“不”时就说“不”

常常听到父母对孩子说“不”,因为要让孩子明确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满足,不是想做什么都可以。父母的“不”,流露出对孩子的关心、保护和指导。但是,如果不恰当地说“不”,疲劳轰炸式的阻止,容易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同时也是对孩子的限制、否定和不信任,剥夺了其尝试和探索的机会。那么,什么情况下我们要给予鼓励与引导,什么情况下又要坚定地说“不”呢?

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童童的妈妈带她到离家不远的地方散步。在路上童童看到一个卖铁板鱿鱼的摊子前人特别多,生意很火爆。闻到铁板鱿鱼的香味,童童嚷着要吃。但是这种食物的味道非常辛辣,并不适合小孩子吃。妈妈拒绝了童童的要求,童童就不高兴起来,嚷着要自己去买。妈妈不理她,她就不听妈妈的话在街上乱走起来。

妈妈不动声色地跟在她身后。童童先是快快地朝离家相反的方向走,然后渐渐速度慢了下来,她回头看看,好像是在找妈妈。妈妈虽然跟在离她很近的地方,不过悄悄躲在旁边看着她,没有被她找到。童童站在原地想了想,又掉转身往家走了。妈妈惊奇地发现她竟然认识回家的路。因为童童家附近都是小区,车辆很少,而且回家的路并不需要过马路,一直都是人行道,所以妈妈也就放心地悄悄跟在她身后。直到童童走到自己家楼下,妈妈才赶上来。

童童看到妈妈来了,忍不住放声大哭:“妈妈,你怎么才来呀!”

妈妈说:“原来童童还是很能干的啊,可以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童童这时还有一点侥幸心理:“妈妈,那我可以吃铁板鱿鱼吗?”

妈妈看着童童的眼睛,温柔又坚定地说:“还是不可以。这种食物太辣了,不适合小孩子吃。”

童童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活中孩子用这样的方式反抗父母的例子不在少数。父母们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小脾气而向他们妥协,一定要坚决对孩子说“不”。童童的妈妈采取的方法很好。虽然孩子耍性子在街上乱走,但妈妈并不急着把孩子拉回来,而是由她发泄,并跟在孩子身后照顾她的人身安全。当孩子发泄完了,抱着侥幸心理看母亲是否妥协的时候,母亲仍然给予她坚定的回绝。这时孩子就会彻底打消了非要做出不恰当行为的念头。

不可否认,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到了纵容的地步,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不会说一声“不”,只会一味地满足,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一位母亲曾发出这样的呼喊:“中国的父母哪一天能学会对子女说‘不’啊?这一天早点到来,人间的悲剧或许会少点。”今天有多少孩子能为父母着想,又有多少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呢?也许,这就是不对孩子说“不”的结果吧!

一位教育专家曾经指出,父母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以及对家庭责任感方面的完全失败。如今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宠爱,实际上是在扭曲孩子的人格。因此,作为父母有必要学会对孩子说“不”,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不能去做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威廉·达蒙曾说:“娇惯的危险在于会让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关注,这是导致他心理疾病的诱因。他会坐在那里焦虑,而不是想方设法改变这个世界。”所以,父母应该告诉孩子,要通过勤奋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要延迟满足,面对挫折有韧性,要诚实,有同情心。

给父母的建议

为了孩子能真正健康成长,父母一定要学会平静地对孩子说“不”。当然,在对孩子说“不”时,一定要给孩子说明真正的理由,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不能随便编造借口骗孩子。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说了“不”就应该坚持,不能对孩子妥协或让步。否则,父母就会失去威信,还会让孩子染上不守信的坏习气。

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

海海家有一个非常珍贵的柜子,里面满是各种美丽的瓷器。妈妈对这个柜子里的东西爱如至宝。虽然柜子装着玻璃门,但是妈妈每天都会用柔软的布将那些瓷器小心翼翼地擦拭一遍。因为这个柜子里的瓷器全都是海海的外公生前最珍爱的收藏。

因此,在这个摆满瓷器的柜子周围就有了一道无形的“防线”,而靠近柜子周围的地方就成了“禁区”。对海海来说,家里什么地方他都可以去,唯独不可以靠近这个柜子。但海海充满了好奇,他并不知道这些看起来远不如一个变形金刚更有吸引力的瓶瓶罐罐为什么对妈妈这么重要。他真的很想看清楚它们究竟有什么“魔力”。

一天趁着妈妈在给他洗衣服的时候,海海终于闯进了“禁区”。他搬来一个小板凳,摇摇晃晃地爬上去,打开了玻璃门。那些瓷器呈现在海海眼前,海海好奇地伸出个手指头摸摸,觉得滑滑的。他回头看了看,妈妈还没有出来。他的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鼓起勇气拿出一个手掌大小的瓷瓶。也许是因为太兴奋了,没能控制住身体的平衡,海海一下子从小板凳上摔了下来,手中的瓷瓶也在一声清脆的响声后在地上摔成了碎片。

妈妈闻声赶来了,扶起跌倒的海海,然后看到了那个摔碎的瓷瓶。妈妈很伤心,海海被妈妈的表情吓坏了。海海说:“妈妈,它……它是自己掉到地上的。”

妈妈看着海海,脸上的表情严肃而认真,她告诉海海她为什么这么重视这些瓷器的原因,然后对海海说:“海海,以后你绝对不可以在妈妈不允许的情况下打开这个柜子。”

海海看着妈妈的表情,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

当孩子试图挑战某些不可更改的家庭规则的时候,父母就必须坚决对孩子说“不”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只是口头上的“不”对他们没有很大的约束力,他们常常会尝试挑战父母的权威,怀着侥幸心理。当你告诉他“不”的时候,他心里想着的并不是“我不可以这样做”,而是“或者我可以试试去做”。因此父母说“不”时的态度非常重要,坚定的态度可以让孩子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对他们具有更大的约束力。

给父母的建议

我们的家庭教育有一个应引起社会重视的问题,那就是父母应该学会对孩子说“不”。

★ 对孩子物质方面的不合理要求应该说“不”。

★ 应该拒绝过多地给孩子提供帮助。

孩子哭闹不要“姑息纵容”

“刘凯江,吃饭了。”“今天吃什么?”“牛排、蔬菜沙拉。”“妈妈,我要出去吃比萨饼。”刘凯江大叫。“为什么?”“我不喜欢吃你做的牛排。我现在就要去,走啊,快点。”“不行,凯江,我太累了。明天再去吧。”“现在就去!”孩子跺起脚来。“凯江,我今天干的事太多了。我刚打扫了房间,又做了饭,实在太累了。以后有机会妈妈再带你去吃比萨饼不行吗?”“我现在就要去,现在!”妈妈继续请求刘凯江,刘凯江根本不听,接着又哭又叫又喊。

最终妈妈屈服了,带他去吃比萨饼。

刘凯江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没有爸爸的刘凯江在母亲眼里是很可怜的,为了补偿这个没有爸爸疼爱的孩子,妈妈总是儿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刘凯江感觉到了这点,就总是不停地向妈妈要这要那,甚至有些无理的要求妈妈也总是一味满足,这使刘凯江感到有求必应的乐趣。如果妈妈对刘凯江的一些无理要求给予拒绝,刘凯江就会大发脾气。

似乎父母的“克星”就是孩子,不论孩子是怎样的无理取闹,父母也明明知道孩子那样任性的心理与想法是不对的。但是面对孩子的苦恼,最后往往是父母举手“投降”!如此一来,孩子的心里就会产生了一个错误的想法——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哭闹个不停的话,父母就会答应我。当然了,也不是每位父母都这样,可是,如果面对自己的孩子在那儿可怜兮兮地哭个不停,难道真的会狠心拒绝他吗?

由此很多孩子在不合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总会哭闹不休,有经验的妈妈一般都不会因为这样就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耐心劝阻。

有些父母面对孩子的大哭大闹,总是不忍心说“不”,一次又一次地迁就孩子,孩子一哭,就无条件地满足他的任何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变本加厉,越闹越凶,孩子也会认为只要自己发脾气或哭闹,就会如愿以偿,由此养成难以纠正的任性和不讲理的坏习惯。所以父母要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在独立中成长,这样才是健康的成长道路。

或许满足了孩子的无理要求以后,孩子会感到心满意足,父母也会获得暂时的轻松,但父母却没有意识到,在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之后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父母的“姑息纵容”,不仅会助长孩子“想要什么就要什么”的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而且也会使孩子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人。所以,妈妈不能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样也能让孩子多受点儿挫折教育,以利于孩子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

给父母的建议

拒绝孩子无理要求“三十六计”:

★ 调虎离山

爸爸应和颜悦色,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的呵护。

★ 声东击西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质需求。可以说:“你看,为了保护环境,街上卖羊肉串的都没有了。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们吃多了羊肉串,也变得那么胖,多难看……”

★ 暗渡陈仓

妈妈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羊肉串,可在家里自己做炸羊肉串,既卫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员都应持同样观点,充当不同的角色,以缓解冲突。

★ 以逸待劳

让孩子尽情发泄,但父母不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说明自己的反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家人照样都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父母们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以淡化冲突。

学会对孩子的过分要求说“不”

琳琳的家庭条件很好,父母也很疼爱她,因此她拥有很多玩具。父母认为孩子多玩玩具对智力的开发是很有好处的,因此,当琳琳说要某一样玩具的时候父母总是尽量地满足她。尝试玩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对孩子来说当然并不是一件坏事情,然而当玩具太多的时候,琳琳常常是一件还没有真正地学会玩就已经产生了厌倦感。这时她就会把旧玩具丢到一边,要求父母给她买新的玩具。

开始父母以为她是真的对新型的玩具感兴趣,但是不久以后父母发现,她只是单纯地对“新”玩具感兴趣而已。她喜欢新的东西,因为新的东西看起来颜色鲜艳而漂亮。因此哪怕是重复的,她已经拥有的玩具,琳琳也会一再地要求父母给她买。

父母很快发现不可以再助长女儿的坏习惯,他们担心这样下去总有一天她会变成一个索求无度的人。于是在一次逛街的时候,当琳琳再次要求买一个她玩具小汽车的时候,父亲拒绝了琳琳的要求。

琳琳开始不大相信,因为她的要求从来没有被拒绝过。然而当爸爸认真地对她说不行的时候,她从爸爸的语气和表情里发现了爸爸的坚决态度。她再望向妈妈,当她发现妈妈也是和爸爸同样态度以后,她虽然很不高兴地在玩具柜台前闹了一阵,但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她想要的那个玩具汽车,乖乖着父母离开了。

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绝对不能满足,迁就和顺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实际上是助长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无限膨胀,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自利,完全不懂得对父母的感激,认为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因此,父母要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什么都可以为所欲为的,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一个不曾被拒绝过的孩子长大后是经不住挫折考验的,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应施予理智的爱,学会对孩子说“不”。

孩子成长变化得很快,假如只是一味顺从孩子,孩子以为父母会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认为父母可能有些怕他,所以想怎样就怎样,有时甚至会根本无视父母的存在。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无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懂得与他人合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这句话或许会伤害到那些父母的爱,但它的确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惯子如杀子”的深刻内涵。

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会经常提出一些要求,这些要求中有很多都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父母生硬粗暴地拒绝,则会引得他大哭大闹。

给父母的建议

如何应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呢?下面介绍几点供父母们参考:

★ 言出必践,树立威信

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对孩子禁止的一定要坚持,不能因为自己情绪好或者事情小而迁就孩子。

★ 真挚关爱,以理服人

在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的时候,一定要兼顾两点:其一,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其二,让孩子感到父母对孩子的爱意。

★ 坚决地进行冷处理

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一旦被拒绝,往往会以哭闹要挟,这时建议父母要冷处理。先简单说清楚你拒绝他的理由,然后做自己的事情,对他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但是父母一定要留意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哭声确实让人心烦意乱,但父母此时应竭力控制自己不去哄劝他们,这样,孩子会从父母坚决的态度中了解到,哭闹是没有用的。反之,如果一哭闹你就妥协,那就等于在助长他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

★ 告诉孩子拒绝的理由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应该明确地拒绝。所谓“明确”是指把拒绝的理由告诉他。有些父母拒绝孩子时不告诉他真正的理由,而编造一些借口来骗孩子。这是不对的。

★ 说了“不”就要坚持到底

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旦表示拒绝,就不要再回头表示答应,就要坚持到底。

对孩子的过分依赖说“不”

很多父母溺爱孩子,孩子已经很大了,还不停地唤孩子为“宝贝”。这样的溺爱不但可能会让他不懂得珍惜你的爱,不尊重你,还会事事依赖你。只要你稍有不周到的地方他就会没完没了地埋怨你,一点都不考虑他自己应该做什么、应该负什么责任。父母如果能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孩子便能更好地成长。

有些父母特别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怕孩子营养不足,一味地给孩子买补品;刮点风或下点雨就不让孩子出门;怕孩子打翻碗、弄脏衣服,把饭勺抢过去喂他;帮孩子穿衣服、洗脸、洗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更懒惰,并产生很严重的依赖性。时间长了,就会不愿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遇事没主见,不懂得进取。

还有些父母,怕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就让孩子待在家中。这样只会让孩子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比如,孩子都六七岁了,还形影不离地跟着父母,不愿意自己去上学。回家后就缠着父母和他玩,甚至还让父母抱,否则就会大哭大闹,特别不高兴。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过度依赖的坏习惯,孩子长大后大多性格懦弱、乖僻,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很低,终会被竞争激烈的社会淘汰。

强强的妈妈特别溺爱强强,什么事情都为强强做好,有些事情强强完全可以独立完成,但妈妈也从不让他做,起床、穿衣、吃饭,都由妈妈协助完成。妈妈每天早上送他去学校,但强强每天一进教室就开始流眼泪,不停地说:

“妈妈早点来接我,早点来接我。”走出教室妈妈还能听见他的声音:

“我要妈妈,我要妈妈。”妈妈认为儿子的依赖是对自己爱的体现,为此还暗自高兴。

有一次,学校举行歌唱比赛,有两首歌让学生选择,强强自己拿不定主意,就过来问妈妈。妈妈觉得应该让强强自己选,强强却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一点主见都没有。妈妈这时才明白,自己对孩子过分周到的照顾造成了孩子的依赖心理。

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父母不一口一口地喂饭,自己就不肯吃饭;没有父母或爷爷奶奶陪着、拍着睡觉,就闹着不肯睡觉;就连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也要求家里大人陪着。年龄大些后,让父母帮自己叠被子,从来不知道吃过饭要洗碗,甚至连刷牙,都要父母帮着把牙膏挤好后才动手刷……

过分依赖父母,只会让孩子缺乏责任感,遇到一点困难就全丢给父母替他们解决。还会变得特别任性,在日常生活中时好时坏,反复无常。父母发现孩子过分依赖时,就要采取行动对孩子进行教育,但一定要耐心教导孩子做事情。父母可从简单的事教起,一点一点地教。

给父母的建议

★ 减少对孩子的溺爱:记住!只有让孩子独自度过困难和挫折,他才能学会独立。

★ 让孩子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如猜谜、画画、唱歌、运动、游戏等。

★ 给孩子自由生活的空间:父母要多给孩子自由生活的空间,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父母可利用这一点,鼓励孩子做好这些事情。

★ 信任孩子,给他独立思考的空间:在西方国家,父母和孩子一起走的时候,孩子跌倒了,父母却一点不在意,不会过去扶起他,而是让他自己起来。而在中国,有时候孩子跌倒了,如果孩子委屈得哇哇大哭,父母就会竭尽全力去哄,有些父母还互相埋怨对方没有照顾好孩子,孩子也会觉得爸爸妈妈没照顾好自己。父母不同的教育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孩子,请“不”要这样说

李慧在客厅里一边织毛衣,一边听音乐。而她的儿子王阳此刻正在他自己的卧室里打游戏。

不一会儿,王阳的房间里发出“砰砰”的响声。李慧有些纳闷了,王阳在砸东西吗?她再仔细一听,吓了一大跳,原来是王阳在用力敲键盘,他一边“敲打”还一边骂骂唧唧:“去你的”“他妈的”“王八蛋”,听着一向乖巧的儿子用带着稚气的声音说出这样的语言时,李慧都快气炸了。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样不文明的语言习惯呢?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说脏话、粗话,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1.学着说粗话

没有是非观念是儿童的特点。别人骂,我也跟着骂,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遍心理。作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谁学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1)孩子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虽然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却跟着学了。

而许多父母刚开始的时候,往往觉得很好玩,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孩子也因此觉得新鲜好玩,以为是用来取悦他人或表现自己。这样的行为强化了孩子说脏话的习惯。

(2)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会孩子学用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又犯,就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那是不对的,你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3)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

2.被迫骂人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受了欺负,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孩子讲脏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需要掌握儿童的心理和特点,要有耐心,要讲究方法,简单粗暴、过分严厉不能解决问题,放任自流也不能达到目的。

给父母的建议

具体地说,父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 端正教育态度

很多父母一听到孩子讲脏话,就暴跳如雷、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有的父母甚至袒护自己的孩子。这两种教育方法显然都是不可取的。作为父母应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明确表态。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 父母应该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父母应该在家中做好表率,带头说文明语言,并且要慎重选择影视节目,引导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戏。如发现孩子和小伙伴说粗话时,应及时指出并给予纠正。

★ 增强孩子的“免疫”力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让其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当孩子说脏话、粗话的时候,父母可以采用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以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 采取恰当的态度和措施

如果孩子经常津津乐道重复一些脏话,父母就应严肃地告诉孩子这句话不文明、不好听,爸爸、妈妈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听,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欢的、尊敬的他人以及小英雄们是怎样说话的。利用榜样的力量,可使孩子产生说粗话不好的感觉。